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王泰平:安倍首相辞职后的日本对华政策值得关注
发表时间:2020-08-29 15:23 来源:国际网
扭转对华关系,使两国关系重回正轨,是安倍外交的赫然成果,是日本审时度势,调整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日本的根本利益,后安倍时代,日本重视对华关系的政策不会改变。但是,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将长期存在,彼此关系会有起有伏。对此,我们当心中有数。

8月28日下午4时许,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首相官邸举行的临时内阁会议上表示,打算辞去首相一职。随后,他举行记者会,正式宣布辞职。据有关人士透露,安倍表示,不会设置临时代理首相,在选出继任首相之前会继续首相的工作。

病魔缠身 无奈辞职

安倍晋三有此意愿,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位工作时频繁“跑厕所”的首相,从17岁患病,至今年已被溃疡性结肠炎这种肠道疾病折磨了50年。2006年9月,52岁的安倍当选自民党总裁,后被推选为第90届日本首相,成为日本首位战后出生、战后最年轻的首相。但2007年9月29日,在当选首相的一年零三天后,安倍突然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辞职,理由是“肚子痛”。当时,媒体不明真相,以为出身“官二代”的安倍是因一系列施政受挫后“耍公子哥的脾气”所致。事后,人们才搞清楚,他真的有病,而且是一种很不好治愈的罕见疾病——溃疡性结肠炎。

2012年9月,蛰伏5年的安倍晋三卷土重来,再登首相宝座。此后,安倍先后在2015年、2018年连续当选自民党总裁和首相,至今年8月24日,安倍晋三自第二届内阁成立以来的连续在任天数达到2799日,超过前首相佐藤荣作,成为日本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自2012年重新掌权以来,安倍一直借助一种新药维持着健康。他的任期本来可以持续至2021年9月末。但因体检结果表明其宿疴正在恶化,医生认为他必须全力静养与积极治疗,安倍不得不宣布辞去首相职务。据安倍病史和两名专业治疗该领域的医学专家推断,安倍现在可能已经从大肠炎转成大肠癌了。知情者称,其现在是一期大肠癌,并不属于晚期。

对华政策:看似反复无常 实为始终如一

安倍首相是中国民众熟悉的日本政治家。2006年,他上台两周之内就匆忙出访,并把第一个访问对象定为中国,于10月8-9日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就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共识,从而打开了因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而造成的中日关系僵局,使两国关系出现转机,受到各方积极评价。2007年他突然辞去首相职务后,日本国内外的舆论一直认为,他这一年在国内并不顺利,主要亮点是在外交方面,打开日中、日韩政治关系的僵局,算是他最突出的政绩了。

安倍2012年第二次上台执政后,利用自民党取得国会众议院稳定多数议席以及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更器重日本的有利形势,打出“奉行积极和平主义”的旗号,加速修宪强军步伐,急于把日本变成一个可以拥有正规军队和向海外派兵打仗的“正常国家”,实现“政治军事大国”的目标。为此,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强化权力,成为总统式首相;实施《特定秘密保护法》,强化政府对媒体和国民言论的控制;强行通过安保相关法,为行使集体自卫权开路;废除“文官统领”,为自卫队松绑;主导教育改革,为修宪开道;带头刮起参拜风,顽固坚持错误史观;以中国为“假想敌”,调整军事政策;奉行“挟美制华”外交,企图迟滞中国发展。

安倍强硬的对华政策导致中日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使他在国内外都备受压力。他承担不起与中国持续对抗的代价和后果,在国内改革目标获得重大突破后,将改善对华关系提上日程,不得不在恪守两国关系的重大原则问题上重做承诺,使2014年以后的中日关系续有改善,至2019年,在两国高层引领下,中日关系在2018年重回正常轨道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积极向好的发展势头,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呈现全面改善的新气象。

安倍调整对华政策既有外交因素,也有内政需要。面对中国的崛起,20年来,日本经历了艰难的适应过程,日本企图遏制中国发展的政策也走进了死胡同,它不得不正视现实,比较冷静、客观、理性地看待对方。

尤其是近几年来,面对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日本的感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认识到美国不可信,更靠不住,不能一棵树上吊死;二是认识到中国崛起不可阻挡,中日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不可逆转,使一向崇尚实力、攀附强者并与强者为伍的日本不得不正视中国的强大,重新定位中国。

另一方面,日美关系的变化也是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一个因素。

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大搞单边主义,猛烈冲击既存秩序,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演变,加剧了日美同盟关系的分歧与矛盾,也促使日本的对外政策进行调整,安倍内阁不得不寻求与中国加强关系。也可以说,特朗普把日本向中国这边推了一把。

因此,2017年以来,安倍政权开始调整外交战略,谋求多元化。其外交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是加大改善日中关系的力度,提升中国定位,对中国采取融合、协调政策,由战略竞争调整为既竞争又合作,以在国际格局深刻变化中维持其战略均衡,在中美夹缝中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

尽管不少动作表明,安倍仍怀抱着强烈的对华战略竞争意识,但为形势所迫,他作为日本的主政者,不能不面对现实,综合各种因素,采取比较稳健、务实的态度和现实灵活的做法。安倍晋三曾在参议院说过一段话,对其身段柔软,能屈能伸的外交姿态做了自我诠释。他说:“——并非为保身而豹变,而是为了国家和民众,可以舍弃面子,这是我们作为领导人应该有的姿态。”这表明安倍的对华态度,看似反复无常,实际上始终是从其国家利益考量而为的。回顾西方国家政治史,一个政治人物上台后,为巩固政权,打破外交僵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看风使舵,灵活施策,是屡见不鲜的。

后安倍时代的对华政策值得关注

安倍辞职,日本政局难免出现暂时的动荡,但不至于出现荒波巨澜。政权掌握在自民党手里,新首相只会在其党内产生,即使出现激烈角逐,也只是“杯中风波”而已。安倍对新首相的人选会保持绝大的影响。因此,新一届内阁的诞生不会特立独行,从根本上改变安倍的外交路线。

扭转对华关系,使两国关系重回正轨,是安倍外交的赫然成果,是日本审时度势,调整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日本的根本利益,后安倍时代,日本重视对华关系的政策不会改变。但是,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将长期存在,彼此关系会有起有伏。一方面,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它们尚离不开美国;另一方面,囿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因素,日本对中国的崛起仍心存戒虑,在对很多规则的认知上,尚无法同我国达成一致。对此,我们当心中有数。

国际间的矛盾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即便是盟国关系,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有时甚至很尖锐,何况中日之间仍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矛盾。因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还需看到,当今的中日关系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双边关系,日本处在中美关系夹缝中,一只眼看着美国,一只眼看着中国,两头下注,在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希望在中美博弈中,扮演第三方的角色,发挥自身作用,从中美双方获利,求得国家利益最大化。它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但作为美国的盟国,有时又不得不有所适从。它究竟会怎么走,走多远,值得关注。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大使)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