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欧洲 > 正文
石宏:美国从德国撤军?另一国伸出了橄榄枝……
发表时间:2020-07-30 18:45 来源:国际网
战后至今,每当美国难以向欧洲部署大量军队的时候,德国在军事上的实力和话语权反而得到增强。因此,美国从德国撤军,反倒给德国推行欧洲防务自主提供了更大空间,并可能进一步推动德国与俄罗斯协商欧洲安全问题。所以,美国从德国部分撤军,可能适得其反。最终无论美国是否从德国撤出部分军队,由于双方利益诉求越来越大,德国在欧洲地位越来越强,美德关系将进一步疏远。

不久前,美国国防部发言人乔纳森·霍夫曼(Jonathan Hoffman)发表声明称,从德国撤出9500名美军官兵的计划已经得到了特朗普总统的批准。

如果美国从德国撤离9500名官兵,那么驻德美军总人数将从现在的3.45万人下降到2.5万人。不过,霍夫曼没有说明什么时候开始撤军,以及撤离德国的美军是否会部署到其他北约国家。

撤军的决定并没有让德国感到震惊,反倒让美国国会着急上火——一些美国议员开始行动,试图阻止特朗普政府的决定。

那么,撤军将会给美德关系乃至欧洲局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

美国在德国驻军是从二战末期开始的。

1945年5月8日欧洲战争结束时,美国将其欧洲战区总部从法国凡尔赛移至德国法兰克福,为占领德国做准备。7月1日,欧洲战区被改组为美国部队欧洲战区(USFET)

根据战胜国瓜分德国的协议,美苏英法都在德国进行驻军,其中苏联占领区的驻军包括东德境内的苏军驻德集群6个集团军(源自战时的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下辖第1、2、3、4近卫坦克集团军,第3突击集团军,第8近卫集团军);英国占领区为英国驻西德的莱茵集团军(BAOR,源自战时的盟军第21集团军群);美国占领区是驻西德的美国第7集团军;法国占领区是驻西德的法国第1集团军。

实际上,美国当时第7集团军的驻德兵力很少,只有一个第1步兵师,外加一个师级规模的保安部队。美军在1946年裁撤了第7集团军的番号。1947年3月15日,美国部队欧洲战区正式更名为欧洲司令部,负责指挥在欧洲的所有美军地面部队。但是美国当时除了在德国驻军还有一定规模之外,在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土耳其等国的驻军数量很少。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担心苏联在欧洲搞事,开始大幅扩充驻欧兵力,主要是加强驻德兵力。1950年11月24日,欧洲司令部在西德重建第7集团军,下辖第5军、第7军、第1步兵师、美国驻德保安部队等。到1951年,美国陆军第4步兵师、第2装甲师、第43步兵师、第28步兵师先后部署到西德。1952年8月,美国欧洲司令部成立,原先的欧洲司令部则改组为美国驻欧陆军,总部迁至海德堡。

同年11月1日,北约以美国第7集团军为核心组建了北约中央集团军群,辖区为卡塞尔以南(不含)、两德边境以西,法国第1集团军的2个军为战略预备队;以英国莱茵集团军为核心组建了北约北方集团军群,辖区为汉堡以南(含)、卡塞尔以北(含)、两德边境以西,法国本土陆军为战略预备队。

美国将大量兵力部署到西德,再加上英、法以及新拉入的比利时、荷兰军队,总兵力达3个集团军、8个军(美国第7集团军第5军、第7军,英国莱茵集团军第1军,法国第1集团军3个军,比利时第1军,荷兰第1军),然而,北约兵力仍然远逊于苏联驻德兵力。

于是,美国一方面继续增加驻德兵力(到1956年初,除了第1步兵师、驻德保安部队之外,美军第7集团军第5军和第7军已经拥有6个师,包括第2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4步兵师、第5步兵师、第10步兵师、第11空降师),另一方面又与英、法、荷、比等北约国家达成一致,重新武装西德,以达到与苏联在东德的兵力平衡。尽管这是北约最不喜欢做的事,但在苏联为首的华约巨大军事压力面前,北约还是捏着鼻子做了。

1954年,西德加入北约;1956年,西德正式成立了联邦国防军,并确定了11个重型师、1个空降师的陆军规模。

2

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并将部署在两德边境上的2个军(第1军、第3军)撤回国内,西德境内只是在原法国占领区的巴登-巴登保留法国第2军,而之前部署在法国的美军也被迫撤出。

这样一来,让北约中央集团军群,尤其是美国第5军所处防御宽度迅速拉大,而富尔达谷地(Fulda Gap)则成为防线上最薄弱的点,而这条富尔达-吉森-法兰克福防线也由此成为华约军队第一梯队(以苏军驻德集群和东德人民军为主)的主要突破方向之一。

1966年12月1日,美国第7集团军总部被解编,美国驻欧陆军总部成为第7集团军的总部。1967年1月,根据美国陆军部NR DA796059命令,美国驻欧陆军和第7集团军正式合并,成为美国陆军欧洲暨第7集团军。

屋漏偏逢连阴雨,由于美国大规模介入越战,驻欧兵力不增反降,尤其是美国陆军欧洲暨第7集团军到1968年总共只剩下4个师。眼见兵力捉襟见肘,美国不得不请求加拿大部署一个师到西德,隶属第7集团军,这样加拿大也成了西德的驻军国。

不仅如此,美国还与法国协商,让巴登-巴登的法军第2军隶属北约中央集团军群,而返回法国本土的第1军、第3军以及法国快速反应军在战时则对北约中央集团军群进行驰援。

此外,美国还让西德的军力进一步增强,以弥补自身兵力不足以及法国退出北约所带来的防御漏洞。

随着美国在越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美国的全球战略也越来越难以为系,被迫进行战略收缩。为此,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69年7月25日在关岛抛出了著名的“尼克松主义”,核心就是进一步减轻美国的负担,让盟友承担起更多的防御任务。

由于美国长期无法在西德大量驻军,尤其是“尼克松主义”的出台,给了西德更大的发展机会,并且让美德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

3

冷战期间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就是,美国虽然奉行以欧洲为核心与苏联对抗的战略,但实际上美军主要兵力却长期部署在亚洲。特别是美国在亚洲进行的两场大规模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产生了巨大影响。

朝鲜战争中,虽然交战双方的战场始终局限在朝鲜半岛,但是对全球战略局势却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亚洲,美国迅速停止了对日本的改造,转而重新对日本进行武装;在欧洲,美国对西德重新武装。这样就完全打破了二战末期美、苏、英、中所达成的彻底解除德、日武装的约定,进而产生连锁反应。

越南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在越战高峰时期,美国陆军投入到越南的兵力高达55万,占美国陆军总兵力的70%。此外,美国战术空军的60%、海军的40%也都投入到越南战场。在此情况下,美国不得不进一步对德、日的武装松绑。

对当时的西德来说,在没有成立联邦国防军之前,北约的军事战略是放弃西德全境,在莱茵河畔组建防御线,称为“后退”(Fallback)战略。在西德成立联邦国防军之后,北约从上世纪50年代末改为采用“绊线”(Tripwire)战略,就是在苏军打过来时从边境地区后退,同时使用战术核武器对苏军进行阻滞、消耗。但无论是“后退”战略还是“绊线”战略,西德都是最倒霉的,因为本土会变成北约与华约交战的最大战场,而核武器的使用更会将西德毁灭(另一边的东德也是类似情况),这显然是西德不能接受的。

到了1969年“尼克松主义”出台时,西德的联邦国防军陆军已经成为北约在欧洲最强的常规地面力量,在北约的话语权显著提升。因此,西德趁机对北约施压,让北约的军事战略变成了“主动防御”(Active defense),即北约要在发现华约有动手的苗头时就做出反应,将苏军为主的华约军队阻挡在边境线以西30-50千米的范围内。这样一来,美、英、法、比、荷等国驻德兵力不得不前移,成为西德的第一道防火墙。

可以说,德国虽然因为二战战败而被分割为两半,但在东西方之间垂下的铁幕却让西德成为最大受益者,不仅实现了重新武装,还逐渐发展壮大,最后绑架了北约,让北约为西德的利益服务。

相反,美国虽然整体实力超强,却因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牵扯了主要精力,而且损耗巨大,无暇也无力西顾,不得不为西德开启一路绿灯,最后只能坐视西德一步步崛起。

随着西德的实力不断壮大,西德也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与美国的关系逐渐平等。

4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美国才算真正走出了泥潭。但是10多年的越战让美国筋疲力尽,需要时间疗伤。因此,美国并未因越战结束而迅速增强在欧洲方向的驻军。直到1981年1月20日,里根成为美国第40任总统后,美国才改变了收缩战略,重新开始在全球与苏联进行战略争夺,而欧洲方向在上世纪80年代才名副其实地成为美苏较劲的主战场。

这一时期,苏联由于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在欧洲方向逐渐采取守势。而北约则趁机在欧洲大规模增兵,以便大幅缩小与驻东德的苏军和其他华约军队的兵力差距。

美国采取的措施并不是将大量兵力直接部署到西德,而是采取了“灵活反应”策略,就是继续维持在德国的2个军、4个师(第5军第3装甲师、第8步兵师,第7军第1装甲师、第3步兵师)不变,同时大力强化“返德师”建设。在军事战略上,也从“主动防御”转为“接续部队打击”(FOFA),即在前沿抵挡住华约军队攻势的同时,用空中力量重点打击正在向前沿机动的苏军后续梯队(即接续部队)。

所谓“返德师”,是美国在1967年计划从西德撤走2个师时,为了保证美国对欧洲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以及欧洲的安全所采用的新型快速增援措施。具体来说,就是一些驻守在美国本土的师级部队应当拥有2套完全相同的装备,一套位于这些部队在美国本土的驻地,另一套则在西德的预先部署装备物资储存点(POMCUS)。

一旦西德有事,在本土的美国陆军师级部队会将自己的装备留给当地的国民警卫队,所有人员集结后乘飞机到西德接收装备,然后投入作战。考虑到师级部队抵达西德并完成部署会有一段真空期,因此一些“返德师”还需要将1个旅预先部署在预设战场附近,以稳定防线,支撑到后续部队到来。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整个70年代,美国只有一个“返德师”。但是在里根执政的后期,也就是1989年,美国已经建了5个“返德师”,分别是第1步兵师、第1骑兵师、第2装甲师、第4机步师、第5机步师,另外还有第3装甲骑兵团、第212野战炮兵旅、第194装甲旅、第197机步旅,均隶属于美国陆军第3军。其中第1步兵师在战时将加强给第7军,第4机步师在战时将加强给第5军。而这些部队的预先部署装备物资储存点除了在西德设置之外,还在荷兰、比利时进行设置。

除了“返德师”,美国陆军第18空降军也被列为在战时快速增援西德的重要力量。

根据美国陆军的计算,一旦德国有事,仅第一周美国就可以向德国投送3个重装师和1个轻装师,随后则以每周1-2个重装师加1个轻装师的速度继续投放持续两个月以上。

而就在美国大规模强化驻德美军时,苏联却已经支撑不住。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曾经令北约惊恐不已的驻德苏军集群竟然在统一之后的德国联邦国防军监视下,逐渐撤离德国。1991年末,苏联解体,北约最大的对手消失。而仍未撤完的苏军则变为俄军,直至1994年全部撤离德国。

5

冷战末期,驻德美军兵力虽然恢复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水平,但只是昙花一现。

由于苏联行将崩溃,美国在德国继续部署大量军队已无必要。因此,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后,美国向海湾调兵就毫无意外地将驻德第7军第1装甲师、属于“返德师”的第1步兵师第2装甲骑兵团部署到沙特,并将驻德第5军第3装甲师和第12航空旅、本土的第1骑兵师加强给第7军,总计超过75000名官兵和1200辆坦克,同时还几乎把设置在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的所有预先部署装备物资储存点搬空。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之后,第7军所属部队并未重新回到德国,而是回到了美国本土。1992年1月,美军将驻德第5军第8步兵师改编为第1装甲师,原第1装甲师被解散。与此同时,美军还解散了第7军军部。1993年7月1日,北约中央集团军群解散。1995年2月10日,美军将驻德第3步兵师改编为第1(机械化)步兵师(同时把美国本土第24步兵师番号变为第3步兵师)。

2004年,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从欧洲和亚洲撤出7.5万名军人、10万名家属和文职人员,第1装甲师和第1(机械化)步兵师都在撤出之列。但实际上,这2个师直到2011年才从德国全部撤回美国本土。至此,美国在德国再没有一个陆军的师级单位。

我们前面所讲的都是驻德美国陆军情况,这是因为驻德美国陆军人数是大头,其他军种人员较少,而且变化情况也不是很大。

目前,美国部署在德国的军队共34562人,其中陆军20606人、海军879人、海军陆战队1063人、空军12004人、海岸警卫队10人。而目前驻德美国陆军单位包括:第7集团军训练司令部、第173空降旅、第41野战炮兵旅、第12战斗航空旅、第10防空炮兵和导弹防御司令部、第21战区支援司令部、第16支援团、第18宪兵旅、第66军事情报旅、第2通信旅、第598运输旅、欧洲设施管理司令部、欧洲地区卫生司令部、美国欧洲陆军乐队与合唱团。

6

美国政府这次坚决要从德国撤出9500名官兵,很多分析认为是美德关系恶化的表现。

这种分析显然是有道理的,特朗普执政这几年,美德关系的确出现了很大问题,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激烈争吵。尤其是德国迟迟未将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特朗普要求的2%,去年也才达到1.38%,让特朗普感到很恼火,多次扬言要对德国进行惩罚,现在从德国进行部分撤军就是对德国的惩罚。

然而,美德关系出现问题真的只是由于特朗普的任性吗?显然不是。实际上,美德关系的渐行渐远,根子在于美德对于欧洲发展前途上的意见分歧。

自冷战结束后,德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冷战时期,西德将防务主要交给北约,自己闷头发展经济。随着德国统一、冷战结束,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德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在欧盟成为无可争议的火车头。不仅如此,经济发展的强势还使德国在欧盟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

如果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欧盟还是双首领,即法国主导政治,德国主导经济,那么现在欧盟由德国全面主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管是法德共同主导还是德国逐渐走向全面主导,有一个主线是十分清晰的,那就是欧盟要成为国际舞台独立的一极,不管是在经济、政治、军事还是在外交方面都要如此。

欧盟的这种自主化与美国的心思是背道而驰的,因为美国是要欧盟作为自己的小弟,任何事情上都要听美国的,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因此,随着德国率领欧盟走向独立自主,为了欧盟的利益而对美国发出越来越多的呛声,美国自然是十分不满,这也是美德关系近年来恶化的根源所在。

而欧盟长期以来难以摆脱美国控制的核心在于安全,因为欧盟是“经济的巨人,军事的矮子”。而利用军事优势来控制欧洲是美国最大的、唯一的依仗。

冷战之后,美国没有解散北约,相反还扩大北约的行动范围,并且特意将俄罗斯塑造为欧洲最大的敌人,以此巩固甚至强化自己在北约的领导地位,进而达到长期控制欧洲的目的。

但是,德国、法国却不认为俄罗斯是欧洲的最大敌人,相反还想把俄罗斯拉过来,让俄罗斯逐步融入欧洲,彻底消除欧洲的安全隐患。

试想一下,如果俄罗斯的资源、市场和欧洲的技术、资金相结合,那么欧洲必然会在经济上达到甚至超过美国,在安全上也就没有北约存在的必要。这样一来,美国长期以来通过北约来控制欧洲的做法将彻底失效,美国对欧盟将再难有强势的影响力,最终被欧盟排挤出去是大概率的事件。

为了防止这种可怕的情况变成现实,美国这些年变本加厉地渲染俄罗斯对欧洲的威胁,并且打压挑头对自己说“不”的德国。

现在美国坚决要从德国撤出部分驻军,就是警告德国,没有美国的庇护,德国乃至欧洲的安全将难有保证。

7

美国的图谋恐怕要落空。

首先,德国对于欧洲安全局势有自己的判断。

且不说德国统一之后30年来国力大幅增长,单就是冷战之后的北约东扩,就让德国彻底摆脱了冷战时期前线国家的命运,战略纵深扩大了上千千米,现在反而变成了北约的战略后方。相反,俄罗斯在冷战之后经济一直没有多少起色,到现在还沦落为一个卖资源的国家。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欧盟的十分之一,常规军力对于欧洲也没有什么优势。

可以说,即使没有美国在欧洲的驻军,俄罗斯也难以对欧洲造成重大威胁。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敌意,更多地来自历史因素,而不是现实因素。因此,德国并不担心美国撤出部分军队就意味着欧洲安全出现严重问题。

其次,前面讲了冷战开始到现在美国驻德军力的变化,可以看出恰恰是在美国难以向欧洲部署大量军队的时候,才有了德国在军事上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话语权。

相反,美国大量驻军在德国的时候,德国只能在美国面前猫着腰。因此,美国从德国撤军,反倒给德国推行欧洲防务自主提供了更大空间,并且可能进一步推动德国与俄罗斯协商欧洲安全问题。

实际上,俄罗斯现在已经开始主动向欧盟摇起了橄榄枝,俄外长拉夫罗夫在与欧盟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通话后表示,“我们支持恢复与所有北约成员国的对话”,“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审视欧洲大陆的军事和政治安全。

因此,美国从德国部分撤军,很可能适得其反。美国国会的很多议员极力反对特朗普政府的决定,也是看到了这种对美国不利的前景。

当然,无论美国最终是否从德国撤出部分军队,美德关系都已不会再回到以前,因为双方的利益诉求存在越来越大的分歧。随着德国在欧洲经济和政治舞台的日趋活跃和主导地位的加强,未来的美德关系只会进一步疏远。

(作者为《舰载武器》执行主编,云南财大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文章转自“瞭望智库”)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