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欧洲 > 正文
张林初:新冠疫情对欧盟与中欧关系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05-08 17:25 来源:国际网
此次疫情使欧洲经济严重衰退,失业人数不断飙升,疫后欧洲可能会强调“主权经济”。不过,欧洲各国政府经历了疫情大考,民众对政府的行动予以肯定。同时,欧洲一体化面临严峻考验,疫情后,各成员国是选择强化欧盟统一领导,还是放任欧盟权威消退,这或是此次疫情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所在。大疫当前,中欧合作是主流但也有杂音。

欧洲是这场席卷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的重灾区,欧盟27个成员国无一幸免,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4个大国的疫情最为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5日,欧盟27国累计确诊105.12万例,占全球363.81万例的28.89%;累计死亡10.98万例,占全球25.63万例的42.84%。这场疫情不仅对欧洲各国的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而且对欧盟的经济、社会、政治和一体化建设以及对外关系带来巨大影响。这是一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危机”,“欧洲陷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困境”。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4月6日在一次记者会上所说,新冠疫情是“欧盟自成立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

一、经济面临严重衰退

疫情仍在蔓延,现在还很难预测疫情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然而,欧洲各国先后实施“封城”、“封国”,使整个社会停摆,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早在疫情前,欧洲经济已经长期低迷,2018年欧盟28国和欧元区19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分别只有1.9%和1.8%,2019年的增速分别下降至1.2%和1.4%。疫情的突然袭击使欧洲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欧盟统计局4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欧盟27国和欧元区19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分别下降3.5%和3.8%,同比分别下降2.7%和3.3%,创下1995年以来最大跌幅。其中,法国衰退5.8%,为1949年以来单季度最大降幅;德国萎缩6.3%,降幅超过十年前的金融危机时期;意大利下降4.7%,西班牙下滑5.2%。欧洲经济学家杰西卡·海因兹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鉴于欧洲国家防疫限制措施大多从3月中旬才开始实施,一季度的经济收缩“与第二季度肯定会出现的全面崩溃相比相形见绌”。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0年欧元区经济将萎缩7.5%,其中德国-7.0%,法国-7.2%,意大利-9.1%,西班牙-8.0%。高盛集团4月预测,2020年欧元区经济将收缩9%,其中意大利下降11.6%,德国萎缩8.9%,法国下滑7.4%。法国2020年4月14日公布的新修正的政府预算案预测,2020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收缩8%,公共赤字升至9%,公共债务增达115%。西班牙经济部长4月底称,西班牙政府估计,2020年西国内生产总值将萎缩9.2%。

为防止经济下滑失控,避免出现“L”趋势,欧盟及其成员国都采取了强有力的财政补贴措施,让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社会不至于分裂。4月23日,欧盟首脑会议通过了5400亿欧元的欧盟经济援助计划。法国政府也已决定向法航和雷诺汽车制造公司分别提供70亿欧元和50亿欧元的“历史性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后欧洲可能会强调“主权经济”。早在3月1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电视讲话时就说,“将我们的食物、防护、医疗和生活环境托付给别人是一件疯狂的事。我们必须重新取得控制权。”3月31日,马克龙再次呼吁“重建法国和欧盟的主权”,强调加强法国的制造业,恢复法国的独立自主。

二、失业人数不断飙升

新冠疫情虽然没有对欧洲造成大规模的社会动乱,但却对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社会停摆,企业停工停产,雇员大批失业。除了餐饮业和酒店业遭受重创外,民航业、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业等也遭受重大打击。

欧盟统计局4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3月,欧盟27国和欧元区19国的失业率分别为6.6%和7.4%,失业人数分别达1414.1万和1216.6万,其中西班牙14.5%,意大利8.4%,法国8.4%,瑞典7.2%,芬兰6.5%,德国3.5%。青年失业率则更高,欧盟27国和欧元区19国分别为15.2%和15.8%,其中西班牙33.1%,意大利28.0%,瑞典21.1%,法国20.4%,芬兰18.1%,德国5.6%。2020年4月22日,法国劳工部长说,法国“部分失业”的员工人数已超过1020万,相当于每两名私营企业员工中有一名处于“部分失业”状态。高盛集团4月14日预测,2020年欧元区失业率将达11%,其中西班牙23%,意大利17%,法国10%,德国5%左右。

为维护国计民生,欧盟及其成员国都在想方设法提供救助。在4月23日欧盟首脑会议通过的5400亿欧元欧盟经济援助计划中,欧盟委员会将提供250亿欧元的担保,在资本市场筹集1000亿欧元低息贷款,提供给需要的成员国,为短时工提供工资补贴。

三、欧洲各国政府经历了大考

对欧洲各国政府来说,此次突发的疫情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疫情爆发后,暴露了欧洲国家在应对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许多短板,例如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对疫情的判断滞后;口罩、防护服、测试剂、呼吸机等医疗物资的战略储备严重不足;民众在对政府出台的“禁足”政策与“自由”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一些偶发事件。同时,反对党对政府也提出了许多质疑,法国一些人还向专门审判政府部长的共和国法庭递交了诉状,控告总理菲利普和前卫生部长比赞“危害他人生命”。

然而,欧洲各国政府根据各自的国情和疫情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回应方式,如一开始就严厉的意大利-西班牙“遭遇战”模式,逐步升级的法国-德国“防御战”模式和“无所作为”的英国-瑞典模式。一些国家甚至还出动军队,或维持治安,或直接参与抗疫。总体而言,欧洲各国政府对疫情的处理还都比较有力,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和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上升的态势。民众也逐步适应“失去自由”的措施,并对政府的行动予以肯定。

3月31日民调机构Ifop公布的调查显示,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民众支持率达46%,比此前提升了13个百分点,为2018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法国总理菲利普也收获了43%的民意认可度,比此前提高了7个百分点,回到了2018年6月的水平。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支持率达79%,比3月初上升了11个点。意大利总理孔特的支持率上升了27%,达到71%。荷兰首相鲁特也获得75%的支持,比之前上升了30点。奥地利总理库尔兹的支持率上升了33%,达到惊人的77%。丹麦首相弗雷德里克森的支持则增加了40点,达到79%。相反,法国国民联盟主席勒庞、意大利联盟党党魁萨尔维尼等反对派领袖的支持率则大幅下降。

为什么危机更能使诸多意见迥异的族群聚集在他们的政府领导人周围呢。这是因为当人们感到困惑和恐惧时,他们更倾向于信任政府。4月13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电视上发表关于新冠疫情的演讲,观众人数达3500多万,收视率达86.6%,创法国电视收视率最高纪录。这便是民众相信政府的一个很好例子。

四、欧洲一体化面临严峻考验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对欧洲各国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而且也对欧洲一体化面临严峻考验。疫情初期,欧洲国家基本上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欧盟没有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出现了“截胡”抗疫物资的情况。这不仅是因为疫情来得凶猛,而更是因为欧盟治理的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欧盟国家虽然将一部分主权让渡欧盟,但应对疫情的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权力和职责仍然掌握在成员国手里。再如,欧盟绝大多数成员国属于申根区,边境开放,但疫情袭来,各国陆续“封国”,申根协定名存实亡,严重影响了欧洲统一大市场的货物、人员、资本和服务的流通,也影响了欧盟各国的相互援助。与此同时,在就疫后如何重振经济问题上,欧盟再次出现了“南北分歧”的局面。意大利、西班牙等南部国家提议欧盟发行“新冠债券”,德国、荷兰、芬兰等北部国家反对。

导致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危机到来后,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本国国民的安全,“突显了民族主权国家”,因此发生了禁止医疗物资出口,甚至强占他国采购物资等现象。其次,欧盟从创始时的6个国家发展到现在的27个成员国,治理越来越复杂,内部决策难于达成共识。第三,欧盟各成员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保持一定程度的协同,但在社会问题上没有实现一体化,各行其是。第四,引领欧洲一体化建设的法德“发动机”不再,马克龙心有余而力不足,默克尔“则不愿挺身而出领导欧洲。”

面对这样的局面,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一再呼吁,“只有团结在一起,欧洲才能打赢这场疫病战争。只有联盟,才能赢。”随后,便出现了德国收治邻国患者等欧盟国家相互支援的形势,经艰苦协商最终也达成了经济救助协议,等等。待疫情结束后,各成员国是选择痛定思痛强化欧盟的统一领导和协调,还是放任欧盟权威与团结继续消退,或许才是此次疫情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所在。欧洲一体化建设将继续前行,但任重而道远。

五、中欧合作是主流但有杂音

大疫当前,中欧始终同病相怜,相互支持。当疫情在中国暴发时,欧盟和欧洲国家出于同情和伙伴友谊,既向中国表达了关切和慰问,也提供了许多抗疫物资。当疫情在欧洲蔓延后,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出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和投桃报李的人文和历史传统,向欧洲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与此同时,中欧双方的医学科学和专业管理人士之间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合作。“电话外交”是此次中欧共同抗疫的一大亮点,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与欧盟和欧洲国家领导人通话,互相支持,传达信心。这充分体现了中欧之间“合作”和“伙伴”的主旋律。

中欧合作抗疫,增强了中欧合作的韧性,拓展了中欧合作的领域和空间,提升中欧合作的基础。4月2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与李克强总理通电话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欧中双方密切协调,共克时艰。应对疫情全球大流行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协调行动。欧方愿同中方加强合作,共同抗击疫情,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并就疫苗、药品研发等开展国际合作。”

然而,在中欧共同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也出现了一些杂音。一些欧洲媒体和少数政客制造一些奇谈怪论,甚至抹黑中国。德国《明镜》周刊2020年第6期发布“新冠病毒:中国制造”的封面图片。4月16日,法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蒙坦耶在接受欧洲第一电台采访时扬言,引爆这次疫情的新冠病毒应是武汉实验室“研制艾滋病疫苗的意外产物”。还有一些人则称,中国向欧洲提供口罩等抗疫物资,是中国进行“口罩外交”,是中国借此扩大政治影响力。更值得警惕的是,欧洲一些国家还指责中国隐瞒疫情和死亡人数。法国总统马克龙2020年4月16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称,不要天真地认为,中国在应对疫情上做得多好,“明显发生了一些人们不知道的事情。”德国总理默克尔4月21日也敦促中方尽可能在疫情方面保持透明,中国在新冠病毒源头问题上越透明,越有利于全世界每个人从中学习。这充分说明,一些欧洲国家既有“甩锅”推卸责任的一面,又有配合美国的一面。同时他们习惯用居高临下的心态看待中国,不相信中国会很快控制疫情,复工复产。言外之意,拥有先进医疗条件的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更加优越,中国不可能做得更好,实际上不愿承认中国在抗疫中展现的体制和制度优势。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前驻外武官)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