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中国周边 > 南亚 > 正文
于洪君:阿富汗:名不虚传的帝国坟场
发表时间:2020-03-09 16:01 来源:国际网
阿富汗是当今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人均GDP目前不到700美元,但由于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外部势力在此地的博弈与争夺,历来十分激烈,人称“帝国坟场”。近代以来,阿富汗发生的战争影响巨大的有三场,即英阿战争、苏阿战争和目前的美阿战争。其中美国对塔利班发动反恐战争代价巨大,且后患无穷。

阿富汗地处西亚、南亚、中亚交汇处,国土面积不足65万平方公里。其西部与伊朗相接,北部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为邻,东南部东部与巴基斯坦及巴控查谟-克什米尔接壤。东北部狭长地带即瓦罕走廊,与中国相连。目前,阿全国总人口约为3680万,其中普什图人占40%,塔吉克人约占25%,另外还有哈扎拉、乌兹别克、土库曼等几十个少数民族。阿是当今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人均GDP目前不到700美元,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外部势力在此地的博弈与争夺,历来十分激烈,人称“帝国坟场”。近代以来,阿富汗发生的战争影响巨大的有三场,即英阿战争、苏阿战争和目前的美阿战争。

英国三次侵阿的殖民主义战争以阿富汗实现独立而告终

(1839—1921)

阿富汗是一个苦难沉重的地方,各族人民长期饱受封建割据与军阀混战之苦,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迎来多斯特·穆罕默德领导下的全国统一。这时,已经占领了大半个印度斯坦的英国殖民者,不断加大对阿富汗的干涉和渗透,用以对抗迅猛南下的沙俄帝国。为此,英国殖民主义者以对抗“俄国威胁”为幌子,三次出兵阿富汗,打了将近一个世纪,最终以失败告终。

英国人第一次对阿战争始于1839年4月。当时,约3万英国军队(含印度人),从现今巴基斯坦境内奎达出发,越过霍贾克山口突入阿富汗西南部,另一部分穿过开伯尔山口,配合英军主力作战。仅有1.5万人的阿军寡不敌众,坎大哈、加兹尼、喀布尔等地相继陷落。多斯特·穆罕默德向俄国求援遭拒,被迫逃往今日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布哈拉。喀布尔出现亲英傀儡政权。

此战后,英军大部分返回印度,只留8000人驻守阿富汗。阿富汗人揭竿而起,纷纷开展抗英游击战争。这期间,多斯特·穆罕默德率军反攻遭到失败,随后被俘投降。但阿富汗各地的反英斗争始终未停。1841年11月2日,喀布尔爆发起义,促使“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9日,起义军攻下喀布尔及许多据点,随后击毙英国公使。英军及其家属1.6万人溃逃时遭到多次伏击,除少数被扣人质和一名侥幸逃脱的军医外,其余全被打死。喀布尔傀儡政权也彻底垮台。

1842年9月,英军为营救被关押在喀布尔的战俘和家属,发动了疯狂反扑。阿军浴血奋战后,撤离了喀布尔,但斗争方式和手段更加残酷多样。重新占领喀布尔的英军自知无力统治这个国家,于10月12日主动撤走。历时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战争,以阿富汗人获胜而告终。以后30多年,英国人未再对阿作战。

英国第二次对阿战争始于1878年。此时,英俄两大帝国主义国家围绕阿富汗的争夺进一步升级。在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直接威胁的情况下,阿富汗政权寻求沙俄保护,因而接受了俄方提出的包括出兵援助等项内容的条约草案,引起英方强烈不满。1878年11月,英殖民军3.5万人三路入侵。阿富汗政府指望沙俄援助,未做认真抵抗。次年1月8日,南路英军轻而易举地拿下战略地位显要的坎大哈。中北两路英军虽一度遭到顽强阻击,但不久后也攻占了贾拉拉巴德等地。背信弃义的沙俄忙于欧洲事务,不想与英国直接对抗。喀布尔建立的新政权,又变成了英国奴仆。长期坚持抗英斗争的民族英雄阿克巴尔汗,竟被他那位投降英军的父亲多斯特·穆罕默德派人毒杀!

1879年9月8日,喀布尔爆发阿人大起义,英国总督被杀,抗英烽火全阿点燃。虽然10月中旬喀布尔被殖民军重占,但各地抗英风暴仍风起云涌。1880年7月下旬,抗英军在迈万德对殖民军发动总攻,随后进军坎大哈和喀布尔。焦头烂额的英国殖民者,被迫签订了妥协性协定,同意阿富汗内政由阿人自主。1881年4月,英国殖民军撤离,恋恋不舍地放弃了阿富汗。

第三次英国对阿战争发生于1919年。当时,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时代变革大潮的影响,阿富汗改革派政权宣布国家独立,不再承认外国特权,旨在消除英国影响。英国殖民者不愿放弃在阿利益,纠集30余万英印军人,于当年5月3日发动了新的侵阿战争。这次战争中,英军的兵力和装备占有更大优势。阿富汗人缺乏正规训练,装备极为落后,但士气高昂,并且得到许多地方民族武装的支援,战绩依然不错。英方无力根本解决阿人问题,不得不放弃作战计划,开始寻求谈判。1921年11月22日,英阿双方签订和约,英国最终承认了阿富汗的独立主权地位。

至此,阿富汗抗英战争取得完全胜利。有资料显示,英方牺牲巨大,代价深重。其中,第一次对阿作战,牺牲690名军人,另有2840名印度士兵和1.2万随从人员付出生命。第二次对阿作战,共有1850人死于军事行动,另有8千多人亡于疾病。第三次对阿作战,损失1700多名军人,包括参加英军的印度人。

苏联侵阿旨在输出本国模式结果却导致国势大衰

(1979—1989)

阿富汗独立后,特别是二战前后,在查希尔国王领导下,曾经有过一段相对和平安稳的发展阶段。但阿富汗各民族各派别各大势力集团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再加上外部势力的影响和渗透相互叠加,围绕国家发展方向和政权建设等问题,内部斗争仍非常尖锐和复杂。50-60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因历史遗留问题发生冲突,战事一触即发。苏联出于削弱美国对南亚的影响、打击南亚亲美政权等多重考虑,采取支阿反巴政策,干预阿富汗内政的力度与日俱增。

1973年7月,阿富汗发生社会革命。人称红色亲王的达乌德首相废除王权,改行共和。塔拉基等人领导建立并积极参与了“七月革命”的人民民主党,大幅度地进入国家权力机关。以支持“世界革命”为已任的苏联,则全力支持这个自称社会主义性质的左翼政党,阿富汗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苏联控制之下。1978年,阿富汗发生政变,达乌德政权被推翻。在这场所谓的“四月革命”中,达乌德全家60余人除一小孙女外,全部被杀。副总统、国防部长、内务部长等数千人,死于非命。

此后,阿富汗改为民主共和国,塔拉基成为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当年12月,阿苏两国签署《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双方开始了更加密切的“全面合作”。这时,人民民主党内部矛盾开始激化,其主要副手卡尔迈勒流亡东欧。1979年3月成为总理的阿明,加紧与塔明争暗斗。塔在苏联支持下,准备以非常手段清除阿明。阿明得知消息,发动政变,处死塔拉基,自己兼任了国家元首。阿富汗国内局势进一步加剧,同苏联的关系亦急剧恶化。

苏联为维持对阿富汗的控制,强化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决定采取军事行动,消除试图摆脱苏联并公开声称要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阿明政权。1979年夏秋之间,苏联陆军总司令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派兵控制了马扎里沙里夫、巴格拉姆等要地,同时以检修武器为名,封存或拆除了阿军相当大一部分武器装备。当年12月下旬,苏军大举入侵阿富汗,正式拉开苏阿战争的序幕。

第一阶段:1979.12—1980.2。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分280架次,向喀布尔机场和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空运了5000多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27日晚7时30分,进驻喀布尔的苏军突袭阿富汗政府机关和国家电台等地,打死了阿明,同时粉碎了阿政府军的抵抗。次日,流亡者卡尔迈勒回到喀布尔,出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共和国革委会主席团主席、总理兼国防部长、军队总司令、保卫祖国最高委员会主席等职,领导组建了一个完全听命于苏联的新政府。

自12月28日起,苏军6个师约8万人,堂而皇之地沿着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库什卡-赫拉特两条公路挺进阿富汗,很快占领了阿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控制了阿与巴基斯坦、伊朗边境地带。阿政府军10万余众,数量不逊苏军,但群龙无首,不堪一击,大部分缴械投降,被编入卡尔迈勒政府军。

第二阶段:1980.2~1985.12。苏军完成对阿占领后,以反政府武装为主体的抵抗力量揭竿而起。苏军于1980年2-6月间,在卡尔迈勒政府军配合下,先后展开三次大规模行动,对喀布尔、昆都士、巴格兰等地的抵抗力量进行全面打击。反政府山地游击战方式进行对抗,苏军摩托化部队难以发挥优势,被迫停止“扫荡”行动。

1981年,反政府武装联合成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开始接受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外部军援。苏军作战行动扩展到阿富汗全境。在这种形势下,苏军以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为重点,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清除抵抗力量根据地,注意切断其外援通道,军事行动集中在潘杰希尔谷地、库纳尔哈、霍斯特、坎大哈等,但效果不佳。

1982年6月,苏联同意由联合国主持在日内瓦举行间接会谈。1985年底,苏军在阿兵力已达12万人,加上喀布尔政府军7万余人,总共近20万。各派抵抗力量加起来,估计约有10万人。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苏联与抵抗力量通过喀布尔政府和巴基斯坦代表举行的六轮日内瓦间接会谈,未能达成实质性协议。

第三阶段:1986.1~1989.2。此时,已深陷阿富汗泥淖的苏联已决定彻底调整对阿政策。1986年5月,在苏联的策动下,纳吉布拉取代卡尔迈勒,出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次年担任了阿富汗总统。1987年1月1日,纳吉布拉领导的阿富汗政府宣布单方面停火6个月,开始与圣战者谈判。但因分歧太大,谈判很快破裂,双方再度激战。1988年4月14日,纳吉布拉政权与巴基斯坦政府终于签订了苏美两国提供担保的日内瓦协议。

1988年5月5日,第一批苏军部队开始撤离。为了确保撤离通道安全,苏联与圣战者达成停火协定。圣战者未制造麻烦,苏军撤离进程总体上平和而有序。1989年2月15日,苏联撤军结束,撤出军队总共11.5万人。

苏联侵阿战争历时近10年,使用了包括子母弹、特种燃烧弹在内的各种新式武器,甚至采用焦土战术对付抵抗力量,打得阿富汗疮痍满目,丧生者130多万,沦为难民的有500—600万。作为战争主要责任方的苏联,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和牺牲。1988年5月25日,苏军总政治部主任利济切夫宣布:苏军死亡12210人,伤亡35478人,失踪311人。阿富汗战争成了苏联日夜不停的“流血的伤口”。此外,正是由于这场战争,苏联花费200多亿美元,综合国力大伤,国际战略和对外关系受损,执政党的形象和国家政权的能力受到破坏和质疑。

美国中情局等外部势力,通过各种渠道向反苏力量提供武器和资金,同时在阿国境内外协助训练圣战者。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帮助训练的圣战者武装人员达10万之多。为了赶走苏军、推翻喀布尔政权,圣战者组织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攻击平民目标和民航客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扶持的沙特阿拉伯富豪本·拉登,在阿富汗建立了“基地”这一最大的国际恐怖组织。

美国对塔利班发动反恐战争代价巨大而后患无穷

(2001—2020)

苏军撤离后,阿富汗出现了阿人治阿的现实可能和前景。然而不幸的是,苏联撤军前扶持起来的纳吉布拉政权,根本没有威望驾驭这个高度分裂的社会,更没有能力重新统一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尽管1990年纳吉布拉公开承认当年苏军入阿不符合“民族利益”,他的党犯了“急躁冒进”错误,并将该党改为祖国党,但各路反政府武装并没有表现出谅解和宽容,反而以不断加剧的军事进攻回应他的“民族和解政府”主张。

1992年4月,纳吉布拉政权垮台,取而代之的是圣战者们建立的阿富汗伊斯兰临时政府。北方联盟,即拯救阿富汗斯坦全国统一伊斯兰阵线,使互相敌对和仇杀的各派军事力量联合为一个统一组织。然而,争夺国家权力的残酷斗争并未因此而休止,冲突和战乱变得更加激烈和血腥。北方联盟新政权的遭遇,比纳吉布拉政权有过之而无不及。1994年,巴基斯坦扶持的普什图族学生武装塔利班异军突起,扫荡各派军阀犹如风卷残云。1996年9月,塔利班攻占喀布尔,建立起以伊斯教法为立国之本的“新阿富汗”。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突遭恐怖袭击,伤亡惨重,损失巨大,举世震惊。小布什政府认定以阿富汗为大本营的基地组织及其领导人本·拉登为这一恐怖行动的策划者,同时认定塔利班为本·拉登及基地组织提供了庇护,并将塔利班与基地组织一道,定性为国际恐怖组织。10月7日,小布什政府以抓捕本·拉登、打击庇护者为由,对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发动了名为“持久自由”的反恐战争。今年2月29日,美国政府与塔利班的代表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签署和平协定,这场持续近18年半的反恐战争,终于露出了可能终结的曙光。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社会对本·拉登建立基地组织密谋恐怖活动,早有警觉。2000年12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曾经要求塔利班,将本·拉登移交给美国或第三国,以便就其涉嫌1998年爆炸案接受调查,同时要求塔利班关闭阿富汗境内所有武装训练营,遭到塔利班断然拒绝。美国对塔利班政权控制下的阿富汗开战前,也曾发出通牒,要求塔利班交出基地组织高层成员,释放所有被监禁的外国人,保护在阿外国记者、外交人员和支援人员的安全,允许美方人员检查阿境内所有训练营,以证实其是否关闭等。塔利班认为与美国对话是种耻辱,对此嗤之以鼻。

2001年10月7日,美军在英国配合下,以联军方式打进阿富汗,很快与被塔利班推翻的北方联盟建立了联系。双方达成协议,决定推翻塔利班政权。当时,公开支持美国并派兵参与在阿军事行动的,还有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北约国家。吉尔吉斯斯坦、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则为美军提供后勤支援,有的国家还派兵长期驻扎在阿富汗。

塔利班果然不是好惹的。美国对阿发动反恐战争的当天,塔利班即指斥美国向伊斯兰世界宣战。本·拉登随后也发表录音讲话,预言美国将在阿富汗遭到失利,并且会像苏联那样走向崩解。

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部队在武器装备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并且得到熟悉当地情况的北方联盟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最初可谓捷报频传。当年11月9日,联军对阿富汗北方重镇马扎里沙里夫发起强攻。经过多轮地毯式轰炸,塔利班部队大部溃散。战事结束后,该城再现了阿富汗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复仇场面,塔利班支持者遭到血腥镇压。12日晚,塔利班政权头面人物自知无力与美军正面对抗,迅速逃离了喀布尔。11月13日,北方联盟领导人率部进城接管政权。塔利班政权在阿富汗的统治开始瓦解,其主力部队转移到阿富汗东南坎大哈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由于阿富汗人的历史传统、塔利班武装的特殊性质,以及力量对比悬殊等因素,这种游击战争通常表现得极为暴力,很多活动带有鲜明的恐怖主义色彩。双方滥杀无辜或伤及平民的事情司空见惯。

2001年,北方联盟在喀布尔建立了临时政府,并且借助以美军为首的联军支持,从塔利班手中夺回大部分领土。但是,喀布尔新政权无法与塔利班实现和解,无法保障自身安全与稳定。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部队,以维护阿富汗安全稳定、打击恐怖主义为由,在这里长期驻扎下来。随着美国“反恐战争”长期化,塔利班反侵略手段愈加残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发生爆炸;任何场所,任何人群,都可能成为袭击目标。阿富汗成了死亡随时到来的一个国家。

2011年5月1日,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击毙,美国实现了最初宣布的首要反恐目标。但美军没有因此撤离阿富汗,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对阿的军事占领和控制。这一方面是因为脆弱的喀布尔政权仍然离不开美军保护,另一方面还因为美国有了更大更长远的战略图谋。到当年10月,美国的反恐战争已进行10周年,战争费用高达3232亿美元,每天耗资将近1亿美元。

2012年5月初,美国总统奥巴马突访阿富汗,与喀布尔政权签署了美阿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协议签字时,他表示,美阿都不想打仗,都期待和平的一天。随后又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表示,阿富汗战争还没有结束,仍处于艰困时刻。其言外之意,是说美军还不能撤离阿富汗。

2013年6月18日,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宣布,阿武装部队已经从北约联军手中正式接管了对阿全国的安全主导权。他称,喀布尔政权将负责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防务任务和安全职责,并且已经承担了90%的军事行动。到2013年底,驻阿北约联军将减少一半,2014年底,所有战斗部队都将撤离。

此时,国际社会对美军赖在阿富汗不走质疑不断,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进一步高涨,美国与喀布尔政权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2014年5月27日,奥巴马不得不宣布,当年北约部队撤离后,美国驻阿军队将减少到9800人。12月28日,驻阿富汗国际维和部队举行仪式,收起军旗,以示战争结束。次日,奥巴马宣称,耗时13年之久、逾两千名美国士兵为之牺牲的阿富汗战争正式结束。虽然他在书面声明中表示,仍有大约1万美军将驻扎阿富汗,他们还会面临危险,但这场耗时最长的战争已成为历史。

然而,阿富汗的事情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当初遭到致命打击的塔利班势力,在战争逐渐恢复了实力,他们到处攻城掠地,大有卷土重来之势。面对这一形势,阿富汗政府试图与塔利班和解,遭到美国反对,战争的僵持局面仍无法改变。2016年7月,奥巴马宣布放缓在阿撤军计划。至2017年1月他的任期结束前,美国将在阿保留8400名军人。五角大楼后来发布报告称,阿富汗安全部队在该国境内分布零散,仍需“美国和多国部队的持续支持”。

美国现总统特朗普虽是共和党人,但国际政治理念和处理对外关系的方式,与小布什截然不同。与民主党人奥巴马,更是相去甚远。在阿富汗问题上,他一直主张早日结束美国的军事存在。自2018年起,美国代表即开始与塔利班代表进行接触。塔利班方面,领导人也早已换代。拒绝与美国直接谈判的立场,已经成为陈旧思维。但是,双方的利益毕竟相互冲突,立场和主张严重对立,谈判时断时续,总共进行了九轮,直到去年9月才算有了眉目。然而,就在双方准备正式签署协议时,塔利班居然对美军发动了新的袭击,特朗普怒不可遏地宣布谈判死亡。这一过程,尽人皆知,无须赘言。

去年12月,双方重开谈判,最终取得了前面提到的谈判结果。根据2月29日签署的协议,如果塔利班不再对美军等外国军队发动袭击,今年7月15日前驻阿美军将由1.3万人减至8600人。如果和平进程进展顺利,未来14个月内美军全部撤出。塔利班除不再攻击美国和其他外国军队外,还要在10天内与喀布尔政权开始和谈。喀布尔政府与塔利班方面,相互释放战俘。

这场战争,美国总共牺牲2200多人,花费了数以万亿的军费。阿富汗政府和北方联盟阵亡约7000余人。塔利班伤亡更重,仅阵亡者就超过2万多人。阿富汗平民的伤亡,无法准确估量,据说至少有30万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场战争没有赢家,而最大的输家是美国。目前看,虽然美国与塔利班费尽周折签了协议,但阿富汗的前景并不乐观。等待美国和相关各方的,可能是预想不到的新的冲突和难以料想的更大灾难。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首席研究员、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文章转自察哈尔学会)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