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中俄关系中,突出的有几件大事。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俄,与普京总统签署了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俄罗斯正在帮助中国建立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双方还确定2020至2021年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12月2日横跨中俄两国的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取得新进展。 |
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每年都有新气象,展现新风貌。2019年在两国关系中,突出的有几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这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与普京总统第29次会晤。为进一步深化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签署了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这个声明表达了双方的共同关注,强调指出当前影响全球战略稳定的消极因素正在世界各地增加,这包括一些谋求获得军事优势地位的国家和联盟拒绝讨论削减和限制保障其拥有决定性军事优势的武器;单方面发展并在世界各地部署战略反导系统;非国家行为体为实施恐怖活动和暴力极端活动获取化学和生物武器的危险性不断上升;外空武器化和将外空变为军事对抗区域的威胁也在上升,等等。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和俄罗斯呼吁国际社会所有成员根据旨在巩固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原则采取行动,并愿在此基础上与国际社会加强对话、合作与交流。与之相关,有三项具体重大措施。一是12月19日,普京总统在年度大型记者会上又谈到俄罗斯正在帮助中国建立导弹袭击预警系统。二是俄方明确表示不赞成美国提出的“有必要”让中国纳入到原本仅在美俄间展开的军备控制对话中。三是12月27日至30日中国、俄罗斯与伊朗三国海军在印度洋和阿曼湾举行联合海上演习,旨在共同履行国际义务,致力于维护国际相关海域的和平与安全,同时也被认为是对地区恐怖主义势力、海盗集团及试图搅动地区局势力量的震慑。。 第二件大事,12月2日横跨中俄两国的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谈判了18年,终获圆满成功。这条输气管道总长8000多公里,是当今全球口径最大、壁厚最厚、输送距离最长的管道。中国境内途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9个省、市、自治区。经这条管道向中国输送天然气从50亿立方米开始,逐年增加,最终每年输送380亿立方米。这将占到中国2018年天然气消费量的14%和当年进口量的约28%。 这条天然气管道给中俄双方都带来好处。对中方来说,通过此管道不仅持续加大中国天然气清洁能源供应,还会助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改善国家生态环境。对俄方来说,它为远东地区发展注入新动力,特别是推动伊尔库茨克州、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和阿穆尔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当地商品生产,发展劳动力市场,创造工业实体。 中俄双方还正在就西线向中方提供3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进行磋商。一旦达成协议,那么所有供应线路合计将超过80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俄罗斯将在对华天然气供应国中高居首位,并推进实现2024年两国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 在6月会晤中,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还共同确定2020至2021年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这是继中俄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年”、“媒体年”和“地方交流年”之后,两国再次举办国家级主题年活动,明确了下一阶段中俄关系和务实合作发展的重点方向,体现了双方持续推进合作、不断提升两国关系水平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第三件大事,“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取得新进展。2018年5月,中国与欧亚经济委员会执委会及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2019年10月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总理共同发表声明,宣布《协定》正式生效。《协定》的实施将为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框架下,2019年中俄双边贸易额预计达到12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除能源、核能、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巩固而外,科技创新、农产品贸易、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合作成为新的增长点。 以农业领域为例。2019年俄罗斯大豆对华出口量为100万吨,根据合作规划,2025年将达到每年370万吨。俄方的大豆出口潜力可达1000万至2000万吨。如果按中国2018年进口大豆8000多万吨计算,将来俄罗斯大豆将占中国整个大豆进口的八分之一以上。 畜牧和禽肉类的贸易也有大幅增长。截至2019年9月,俄罗斯已向中国出口价值超过4100万美元的1.87万吨禽肉。到2019年底,俄禽肉对华出口额预计突破一亿美元。 此外,经过20多年的谈判和准备,中俄界河上第一座公路大桥——黑河至布拉戈维申斯克公路桥终于在2019年建成通车。该桥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项目之一。 这一年两国间也出现一些支流现象。例如,2019年初发生反对中方企业在贝加尔湖开发瓶装饮用水厂的事件,导致这个项目下马。2019年3月俄方否决了建设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第一段的高铁方案,这可能意味着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铁工程被否定。这些都反映了双方在历史、生态、投资等问题上仍需增强互信。 2019年表明,中俄关系仍在深化中持续发展。正如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今年9月底在《人民日报》撰文所称,如今的俄中对话,是两个平等伙伴之间相互尊重的交流。而在互信程度、可持续性和合作深度等方面,这种对话甚至超越了一些正式联盟。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