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韩国经济持续下滑因素很多,既有国际上经济不景气需求下降,致使拉动韩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出口萎缩,韩国经济失去活力。而近几年韩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和失业率的不断上升等,更是促使韩国经济下滑的重要因素。 |
近年来,韩国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组织及韩国的权威机构对未来韩国经济发展趋势也多不看好。韩国央行今年1月22日公布的2018年经济增长率为2.7%,是6年来经济增长水平最低的一年。韩国开发研究院(KDI),在今年4月份发表的经济动向报告中称,由于近期国内外经济不景气需求萎缩,致使韩国经济持续下滑。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纷纷下调2019年韩国的经济增长预期,标准普尔和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已经将预测值从此前的2.5%下调至2.4%,远低于韩国政府预期的2.6%至2.7%水平的0.2至0.3个百分点。据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下属的韩国经济研究院今年3月16日发表的报告说,超过7成的韩国人认为明年韩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导致韩国经济持续下滑因素很多,既有国际上经济不景气需求下降,致使拉动韩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出口萎缩,韩国经济失去活力。而近几年韩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和失业率的不断上升等,更是促使韩国经济下滑的重要因素。 1、韩国已成为少子高龄化社会 韩国政府今年3月28日,发表了未来韩国人口增长推测。认为总人口最快将于2019达到高峰时的5165万人,之后人口将逐步下降。其中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2065年将占总人口比重的46%,韩国人口的高龄化将超过日本,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居于首位。韩国人口的急剧的少子高龄化,势必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据日本媒体报道,韩国一般每5年发表一次人口变化预测。此前的一次是2016年发表的至2021年的人口变化预测。但是,今年2月末,韩国又调查了2018年的综合特殊出生率(一女性一生产子数),其结果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之外,出生率只有0.98%,第一次低于1%,创世界最低的出生率水平。为此,韩国提前3年,即今年3月28日又发表了人口变化预测。 韩国2016年发表的人口预测认为,2023年韩国总人口将达高峰之后逐步下降。而这次发表的人口由高峰时下降时间却比2016年的预测提前4年到来了。而且还推测48年后的2067年,韩国总人口将减至3365万人,届时韩国的总人口又将回到了95年前的1972年人口水平。 韩国人口的高龄化发展非常迅速,2017年韩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14%,这在2015年的联合国人口统计中,只相当于日本高龄人口所占比重的二分之一水平。在经合组织(OECD)中韩国高龄人口所占比重也是较低的,但是48年后,到了2065年韩国高龄人口所占比重将进一步上升,预计每2人就有1人在65岁以上。韩国的生产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2017年达73%,在OECD国家中也是最高的。但是,随着少子高龄化进展,2065年韩国高龄人口所占比重将超过日本(51%),而成为OECD国家中的首位。 2、少子高龄化将直接影响韩国经济活力 韩国的少子高龄化的快速发展表明,韩国已经成为幼儿生育与儿童教育有问题的社会。2018年韩国15-29岁青年人失业率高达9.5%,年轻人的就业难也已经成为了社会化问题。又由于经济收入难以增加,近年来不结婚的人数大幅增加。据韩国2015年发表的统计表明,20-44岁未婚的男性比例高达58%,女性比例也高达48%。因为教育费用负担过重,即使结婚也不生育孩子的夫妇也大有人在。 韩国社会的少子高龄化进展,直接影响经济活力。现在韩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虽然为2.7-2.8%。但是,据韩国经济学者预测“30年以后,经济潜在增长率很可能降至1%以下”。韩国的最大报刊《朝鲜日报》甚至发出警告说,韩国很可能出现“比货币危机更为严重的危机。” 3、韩国文在寅政府正设法化解出生率下降危机 韩国文在寅政府为化解少子高龄化危机,提出要投入117万亿韩元(约合70亿人民币)补助金,补助2016-2018年的3年间的有关促进生育的资金。然而,至今尚未见到成效,而且出生率不仅未到达原目标的1.5%,而且还呈持续下滑趋势。 韩国文在寅总统,去年12月又提出了“破解低出生、高龄化社会的路线图”。要增加生育子女、养育费补助金,免除幼儿至小学入学阶段的医疗费,增加育儿休假的补助等。并要高效率筹措财源、集中进行资金分配,以便确保出生率的迅速回升。 但是,要扭转长期持续下降的出生率,目前面临的困难还很多。特别是对政府提出的补助金来源人们非常担心,韩国某大学教授对韩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的评论是,“维持目前的养老金制度都很困难,还要接受移民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等,资金从哪里来?除非改变原来制定的某些政策”。 还有的韩国学者提出,“要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首先要为女性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还要在放宽移民政策、放宽限制及创造新产业等方面提供投资便利环境”,特别强调产业政策与引进资金合作的重要性。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商务部经贸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