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一家之言 > 正文
邓聿文:如何看待中国周边外交的全面改善
发表时间:2018-05-24 17:10 来源:国际网
中国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出发点不是为了对抗美国,但中美关系的恶化使中国有种紧迫感,加快了改善周边国家关系的步伐,客观上有助中国集中精力应对美国压力。

细心的观察人士会发现,今年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正在从过去的四面树敌转向关系改善。4月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了非正式会晤,5月6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时隔七年后首度访日,同日本达成了多项合作关系,中日关系快速恢复。中朝关系更是得到全面复苏,金正恩在两个多月内两次访华,双方高层往来频繁。这和前几年的情形大为不同。

其实,这种改善在中共十九大前已露迹象。中韩关系在去年7月已有好转,中新因南中国海仲裁、民间观感恶化以及新方装甲车被扣事件,而导致的两国冷淡关系也在十九大后冰释前嫌。中缅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因南中国海仲裁持续恶化的中菲关系,在菲方换总统后也出现回暖。在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全面改善的同时,中美关系却跌入冰点。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看法是,中国改善同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目的是为全力对付美国。

我认为,这种看法只说对了三分之一。中国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出发点不是为了对抗美国,但中美关系的恶化使中国有种紧迫感,加快了改善周边国家关系的步伐,客观上有助中国集中精力应对美国压力。

中国全面改善同周边国家关系,主要目的还是着眼于为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外部环境。中共十九大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现代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现代化,2050年现代化要达到较高水平。其中,迫在眉睫的任务是2020年在中共建党100周年时,将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完成这三个目标,就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和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不能出现大面积动荡,更不能有大规模战争发生,否则,势必会影响上述目标的实现。

为什么说周边环境与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首先,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利益辐射全球特别是周边地区,中国和周边多数国家建立了紧密的经贸联系,是这些国家最大的出口或进口市场。作为中国战略平台的“一带一路”主要也在周边国家。其次,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是全球经济最活跃地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中心。但另一方面,东亚和东南亚又是全球的热点地区,未来几个有可能爆发冲突和战争的火药桶,都位于东亚和中国周边。稍有不慎,中国就会卷入其中。

所以,在中国的外交布局中,中美关系虽然是重中之重,但周边外交却被定义为“首要”,可见它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周边外交的方针是“亲诚惠容”,不过,从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外交实践来看,中国同几个主要的周边国家,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矛盾和冲突,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完全是中国的因素,也有周边国家的原因。但从外界的角度看,一个似乎是根本的也是共同的因素,就是中国在处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矛盾和纠纷时,喜欢秀肌肉,像个暴发户,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假如只是个别国家有此印象,还可以说是他自己的问题,但如果大家都这么说,无疑中国的心态和手法有不当之处,需要反思。

中国在外交上之所以给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这种暴发户印象,是中国尚未适应崛起之后的全球角色要求,以老旧思维和手法来处理对外关系,特别是国家关系。中共十九大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即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而新时代的特征是“强起来”,这有别于毛时代的“站起来”和邓时代的“富起来”,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弱化“韬光养晦”,而突出“有所作为”。

在一般人的概念里,既然国家“强起来”了,那就不用给你讲理,我的话就是“理”,你不听看拳头。民间的这种“用拳头说话”虽然不至于在国家层面表现出来,但其背后的思维模式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交往和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比如人们常听到涉外部门用“奉陪到底”这个词来表示中国政府的决心和意志,但这个词给外人的印象就有一种块头大的成分在内。在“强起来”的时代如何表达国家的实力和意志,在外交手法上是很有讲究的。

虽然“强起来”是十九大的判断,然而,十八大后的外交实践其实贯穿着此种“强起来”的思维。在中国同周边关系多领土和主权纠纷的情况下,这无疑会影响同他们的关系。所以,过去五年,人们看到中国同菲律宾、日本、印度、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关系,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矛盾和冲突,有的甚至近乎兵戎相见。尽管作为一个正在崛起或已经崛起的国家,别人戒备中国很正常,但如果在差不多的时间和(周边)多个国家搞坏关系,就不能不检讨是不是自身出了问题。

中共十九大在外交上的表述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从这个表述看,今后中国的外交似乎不像之前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而会以柔和的手法处理矛盾和争端。这也正是自十九大前后开始中国外交转向的原因。

当然,中国全面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也不仅仅是中国的需要,其他国家同样有此需求。以日本和印度为例,中日这次软对抗,时间长达10多年,但是对抗的结果,是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进一步超越日本。这使得日本国内在发展对华关系上也很焦虑;再加上去年以来“森友”事件发酵对安倍政权的打击,日本政府也急需改善中日关系为安倍救驾。

笔者3月份去日本学术交流时,日本的外交官和学者就表达了李克强访日的期望。印度也是,中印去年在洞朗地区一度剑拔弩张,但正如《印度教徒报》所说,新德里与中国的敌对关系显然没有任何好处,还会放大印度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印度自己解决不了,外部大国也不可能帮助印度解决。而且中印摩擦会导致北京在南亚事务中更重视巴基斯坦,也会削弱印度与美日谈判的能力,并使得中印经济合作难有成果。

可见,中国全面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助于为中国塑造一个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也使得在中美博弈中,无需再将有限的力量分散。

(作者为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文章转自联合早报,转载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