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说,印度此番调整对华政策是“纠偏”,是回归“战略自主”原则和不结盟政策,回归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轨道。经过3年磨合,两国关系更趋成熟和稳定。有理由相信,龙象共舞,中印关系将进入共同发展的新时期。 |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印关系保持着积极发展势头,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两国关系呈现共同发展的新气象。 今年2月,印度新任外交秘书顾凯杰来华访问。双方就落实两国领导人政治共识,深入交换意见。双方表示要增进战略互信,照顾彼此核心关切,为双边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气氛和条件。顾凯杰上任25天便访华足见此访之重要和紧迫。 回望过去3年两国交往,印度媒体认为,印度对华政策出现严重偏差。由于误判中国发展和国际形势,印度政府采取与中国对抗的做法损害了印度自身发展,也削弱了印度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各方获利的地位,对印度不利。顾凯杰来访传递的重要信息是:印度决心调整对华政策,尽快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短短几个月,两国各领域合作交流十分频繁,其中既带有恢复性,也具有开拓性。前者涵盖:恢复举行“手拉手”联合演练;重启两国边境会晤机制;印方重新限制达赖喇嘛活动,如取消达赖喇嘛赴锡金邦计划、向政府各部门发出通知要避开参加达赖喇嘛活动;双方同意继续按照有关共识开展跨境河流合作等。后者包括商务部长钟山日前访印,双方表示要对接发展战略,共享发展经验;研究启动双边投资协定升级谈判;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专场推介会和中国—印度贸易签约项目仪式,双方企业共签署101项贸易协议,合同金额达23亿美元等。 中印关系转圜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去年9月厦门金砖国家峰会,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达成的政治共识,为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去年年底,杨洁篪国务委员和王毅外长分别访印,利用出席双边和多边会议机会,做印方工作,增信释疑,促使两国关系尽快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从印方角度来看,总结过去3年两国关系起伏延宕,特别是洞朗事件,朝野上下形成重要的战略共识,为两国关系的恢复提供了舆论准备和机制保障。 一是维护边界和平与安宁是发展中印关系的先决条件。边界争端是历史遗留的问题,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洞朗事件最终通过外交手段得到和平解决,既体现了双方的政治智慧,也说明增加互信,有效管控分歧的重要性。双方绝不能让洞朗事件重演,危及双边关系大局。 二是中国崛起是印度的机遇而不是威胁。要现实看待中印力量对比,中国和平崛起不可阻挡,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是印度的五倍,中印不在同一个方阵。印度承担不起“制衡”中国的角色。中国在消除贫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做法也为印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印度当务之急是如何充分利用中国的崛起,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印度的强国之梦。 三是中印是伙伴而不是对手。作为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和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范畴,对地区乃至世界均具有重要影响。中印在全球化、国际治理、自由贸易、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近看法,共同点远远大于分歧。只有中印携起手来,亚洲世纪才会真正到来。 当然,也应看到印度依然存在一些疑华惧华势力。他们认为中国是印度崛起的竞争对手,鼓吹中国威胁论,主张联手美日抑制中国发展,指责印方改善对华关系为示弱、屈服。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要防止印方在消极力量压力下出现新的反复。 然而,从根本上说,印度此番调整对华政策是“纠偏”,是回归“战略自主”原则和不结盟政策,回归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轨道。经过3年磨合,两国关系更趋成熟和稳定。有理由相信,龙象共舞,中印关系将进入共同发展的新时期。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驻克罗地亚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