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也好,对冲也罢,对于被制衡者或者对冲目标而言,关键在于对手的行为能否产生效果,而印度的所谓制衡或者对冲,不论是对中国的南海主张还是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乃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都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
印度最近挺“高调”。先是从5月18日开始,在南海与新加坡举行为期七天的“SIMBEX”联合军演,一些印度媒体将此轮军演描述为印度对抗中国的动作。几乎同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召开的非洲发展银行第52届年会上,印度又和日本联手推销“自由走廊”,这一举动被印度媒体报道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回应。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闭幕后不久,印度在海洋安全以及洲际合作上接连采取的动作似乎是在向中国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印度正在从安全和经济领域双管齐下制衡中国。印度正在“全方位”挑战中国么?中国南海网约请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叶海林撰文对此作出回答。 ------------------------ 印度对华一直有一种消极心态,这种消极心态有其不够理性的成分,但也并非毫无理由。不论是出于同样作为新兴大国,印度与中国竞争全球影响力的需求;还是地缘政治格局下确保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主导国家地位的动机;抑或是在双边关系框架内,因为中国与印度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印度在若干涉华重大议题上的态势更加不利的忧虑,印度都有理由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态度有所保留。所以,印度不希望“一带一路”取得成功,也不希望看到中国在南亚次大陆以及印度洋区域的经济和军事存在进一步扩大。 中国可以努力向世界证明“一带一路”的共建共享共赢性质,也可以向印度传递中国发展对印关系的良好意愿,但中国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印度应该积极参加“一带一路”,更不能设想印度应该对中国释放出的善意做出同样善意的回应。归根结底,国家在制定具体的对外政策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自己的利益是损是赢,于自己的外交原则是合是离,而不是对方的意图是善是恶。 “一带一路”能否给印度带来所期望的利益,是否与印度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不相背离,这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只能由印度得出,而不能由中国替印度做出决定。中国始终强调“一带一路”的开放性质,既然是开放性的,那就意味着任何国家都有权利决定自己是参加还是不参加。说到底,印度并没有像自己的一些媒体所鼓吹的那样“抵制”高峰论坛,只是决定不参加而已,这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印度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不久就和新加坡举行联合军演以及主办非洲开发银行又应该作何解释呢?能否被理解为是在对冲甚至制衡“一带一路”以及中国的海洋主张? 其实,印新联合军演已经是第24轮,而且早在2005年就曾经在南中国海举行,这次军演只是规模较大而已。印度在中国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中国一直存在差别,印新军演期间印度方面释放的一些言论谈不上是立场的改变。而印度与非洲的合作甚至比中国进入非洲还要早,考虑到目前中印两国在非洲的投资额以及回报率,理论上似乎应该是印度担心中国而不是中国担心印度。 最为重要的,制衡也好,对冲也罢,对于被制衡者或者对冲目标而言,关键在于对手的行为能否产生效果,而印度的所谓制衡或者对冲,不论是对中国的南海主张还是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乃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都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不仅如此,还可以大胆假设一下,假如印度参加“一带一路”或者改变态度支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主张,对中国而言,真意味着会有多么重大的差别吗?说到底,在“一带一路”倡议方面,从市场潜力计算,印度的作用固然值得重视,但显然并没有达到印度自我定位的高度,而印度在南海问题上也不是关键性的域外角色。 所以,印度无论是通过印新军演还是“自由走廊”建设向中国释放什么信号,对中国来说,都不是需要迫切考虑的优先议题。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文章转自海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