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顾全:美俄将联手制衡中国?
发表时间:2017-01-11 15:49 来源:国际网
美俄关系短期转暖容易,长期持续改善却阻碍重重。同时出于两点原因,俄罗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大可能联美制中。但客观地缘政治的逻辑却决定了俄罗斯的政策走向与战略动态值得中国密切关注。处理好中俄关系对于中国和平发展意义非凡。

据最近新闻,美俄在特朗普正式入主白宫后“重启”双边关系的可能性似乎很大。但同时这也引来猜测:美俄若和好,是否就可能共同制衡东亚不断崛起的中国?

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美国新政府的人事任命动向与候任总统的个人态度。国务卿人选是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有报道称,蒂勒森的企业与俄罗斯有战略合作关系,其本人与普京私交也不错。俄新社也承认说蒂勒森“是俄罗斯的朋友”,“是与普京总统交往最多的美国人之一”。当西方国家因乌克兰问题而对俄发起制裁后,蒂勒森还公开表明了反对立场。

然而,分别被提名为全国贸易委员会主席、美国贸易代表、国防部长的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和詹姆斯·马蒂斯(James N. Mattis)看起来却都极可能是对华强硬的鹰派。新政府阵容“亲俄反华”的态势由此异常鲜明。这确实不禁引人猜想,这是否意味着新一届美国政府将全力遏制中国?为此,特朗普是否会不惜与俄罗斯做交易来换取莫斯科支持美国的制华战略,并促使两国结成非正式的——如果不是正式的——“制华大联盟”?

本文的看法是,美俄关系短期转暖容易,长期持续改善却阻碍重重。同时出于两点原因,俄罗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大可能联美制中。但客观地缘政治的逻辑却决定了俄罗斯的政策走向与战略动态值得中国密切关注。处理好中俄关系对于中国和平发展意义非凡。下文试予以详述。

美俄关系能实现持久改善吗?

美俄若要在特朗普任期内“联手制华”,必须满足第一个前提,那就是美俄弱化或消除分歧,取得基本外交政策共识。目前,乌克兰(克里米亚)问题、叙利亚内战、美俄“操纵选举”论战是横亘在特朗普与普京之间的三大障碍。特朗普本人似乎在大选期间表示未来可能会“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吞并,并支持俄军进入叙利亚打击极端伊斯兰势力,而且还曾三番五次在“操纵美国选举”风波中为普京辩护。所以,特朗普上台后与普京达成一份覆盖面较广的“大交易”似乎并非难事。考虑到美国总统在不涉及正式缔约的外交行动中自由度较大,因此可以推断,特朗普就职后极可能与普京建立比奥巴马时代更好的工作关系,降低美俄官方之间的敌对和不信任感。同时,还有评论预测,特朗普和普京甚至可能就欧洲的安全框架与战略安排达成一份“新雅尔塔协定”,通过明确两国的“势力范围”而达成谅解,为后续加强合作奠定物质与观念的基础。

然而必须注意两点。第一,美国国会议员中依然有相当多数人持有强烈反俄情绪。与特朗普同属共和党的资深参议员约翰·麦凯恩与林赛·格雷厄姆在2017新年后还鼓吹应将俄罗斯的黑客袭击视作对美国的攻击,故而应对俄实施更严厉制裁。共和党内尚且如此,民主党态度更不难猜测。故而,在国会依然与自己想法存在差距的情况下,特朗普能否顺利与普京达成和解就不好说了。关键是,特朗普在美国现行宪法体制与国会生态的约束下所能开出的最大“价码”是否会让普京满意?特朗普是正式“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联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是仅仅搁置或冻结乌克兰问题?去年,美军在北约框架下已加强了在欧军事部署。特朗普能否抑制与扭转这一趋势从而缓和莫斯科的战略焦虑?这些问题都是美国新政府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二,2009年奥巴马执政之初也曾宣称要“重启”美俄关系,加强美俄战略协作,其顶点是双方2010年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协定”(NewSTART)。然而好景不长,乌克兰政变、阿拉伯之春、叙利亚内战、伊斯兰国肆虐等意外事件很快就吹散了两国间的友好与善意,取而代之的是警惕、愤怒与敌视。这种“高开低走”的戏剧是否又会在特朗普时代重演,目前不得而知。普京2016年末提出要“加强战略核力量军事潜力,尤其是能够穿透现存和未来的导弹防御系统的导弹”。对此,特朗普回应说美国要与普京谈判的话,自身实力必须过硬,特别是在核武能力上,所以他打算一改奥巴马削减核武器的做法,要在上任后加强和更新美国的核武库。由于核武器是经济疲弱的俄罗斯为数不多的“王牌”,所以莫斯科在这方面异常敏感。特朗普若真的要针锋相对扩大核武库,那么即便解决了乌克兰问题,美俄是否又会因核军备竞赛而陷入新缠斗呢?

综上所述,特朗普时代的美俄关系可能会比奥巴马时代有明显好转,但指望两国关系能自此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却有太多变数。

俄有制华需求或能借此实现最大获益吗?

再退一万步讲,设若美俄真的捐弃前嫌,完全握手言和,俄罗斯是否会与美国一道加强对华制衡呢?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回答。第一,俄罗斯现在是否有制衡中国的需求?第二,俄罗斯是否能借制衡中国实现利益最大化?

首先,显而易见,中俄之间目前并无重大外交纠纷和矛盾。两国边界早已勘定,而且双方还结成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且在大多数国际问题上意见一致、合作频繁。中俄军队联训联演已持续多年,体现了非同一般的战略互信。在经贸上,特别是西方制裁俄罗斯后,两国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和增长空间。虽然中国经济总量比俄国大得多,但这并不妨碍两国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发展。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后者亟需中国在能源、农业、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技术与投资,同时双方在航天、航空、核能、电力、化工、军工等领域的合作也在深化。反过来,中国则亟需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矿石、农产品。同时,中俄贸易额中的5%已由两国本币结算,体现了两国贸易便利化和紧密度正在提升。虽然历史证明,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并不能阻止有尖锐矛盾的大国彼此走向战争(最典型的例子是一战的英德,二战的美日),但它又的确能巩固和夯实两个关系和睦的国家间关系。所以也难怪俄总统普京近期赞扬俄中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且高于一般的“战略伙伴关系”。基于此,俄罗斯有什么紧迫理由要辅助美国,反制自己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中国呢?有人用冷战时期尼克松政府改善对华关系从而联华制苏的例子来支持美俄如今可能联合制华的预判。但当年苏联对中国的战略威胁程度与今天中俄关系的友好状态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就算华盛顿有心拉拢俄罗斯遏制中国,但莫斯科却未必有意。

其次,就算莫斯科因各种理由有心制衡中国,那么与美国公开联手却未必是上策。的确,国际关系中的经典均势理论曾预言当国际体系中的一个大国的实力快速增长并有可能成为霸权国时,会受到其他大国自发性的制衡。但同时也有理论家认为有些国家却不一定用制衡来应对崛起国的威胁。比如,它们可能宁愿追随这个强国(Bandwagoning),或把制衡的重担推给他国,自己坐享其成。此即“搭便车”(Free-Riding)或者“推卸责任”(Buck-passing)。回到中美俄大三角这个例子上来,如果遏制中国对于俄罗斯来说并不如对美国那样紧要,那么俄罗斯不公开与美国站在一起可能更符合其利益。因为俄国可以让美国冲在前面承担大部分责任,自己却可同时在中美间周旋,充当裁判者或协调人。更重要的是,若俄罗斯与美国公然一起对抗中国,那么要直接面对北京怒火与压力的不是华盛顿,而是莫斯科,因为中俄接壤,美国却远在大洋彼岸。这是地缘政治的客观状态。俄罗斯要在东亚那样一个己方力量薄弱但却是中国主场的区域挑战中国必然居于下风,而且莫斯科还要顾虑美国是否会乘势转嫁危机、背信弃义,与中国单独媾和,然后掉过头来重新从欧洲方向对己施压。综上所述,俄国与美国公开组队制衡中国并不是一个战略上的最优选项。

不可低估俄罗斯“战略性大国”地位的重要性

即便如此,对中国来说,俄美关系改善也会有不利影响,因为那会让美国更易在亚太集中力量对华施压。所以,即便近期美俄直接联合制华的风险很小,但中国仍应重视俄罗斯在世界权力角逐中的动态。目前有观点附和奥巴马的说法,认为俄罗斯经济破败,是个衰落国家,很可能以后都算不上大国。但实际上,俄罗斯自彼得大帝起就不是一个主要靠经济实力与技术创新力称雄的大国。它的战略资产是横跨两大洲的地理位置、巨大的内陆纵深、丰富的资源。今天,还要加上其承自苏联的核武库与航天工业。稍微回顾下历史就可发现,俄罗斯从17世纪起,不管经历多大的军事失败,不管经济多么落后,它却依然能维持其“列强”的地位。其次,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可以在不同时期沿不同方向对外扩张或施加影响力,东亚、南亚、西亚、欧洲、北极都能感受到它的影响。并且,即便“失之东隅”,也可“收之桑榆”。即时在今天,俄罗斯被西方孤立后依然可以与中国背靠背相互支持、相互取暖,同时利用“代理人战争”(Client Wars)或“混合战争”(Hybrid Warfare)来维持和发出其在乌克兰和叙利亚的存在与声音,给西方制造麻烦。更不应忘记的是,俄罗斯是目前全球唯一能与美国实现相互核摧毁的国家。除了苏联解体后异常困难的短暂岁月外,俄罗斯的战略自主性、独立性是哪怕日本、韩国、沙特这样的所谓“经济强国”也无法比拟的。所以,俄罗斯就算已不再是当年的巍峨帝国,它在大国博弈中的角色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俄罗斯确实难称“经济大国”,但它依然是个“战略大国”。就算它现在衰落了,但不能就此否认它的“大国”地位及其重要性。而且,“衰落的大国”比“崛起的大国”更可能给国际体系带来风险。一战的第一枪就是由当时“衰落的”奥匈帝国打响的。如今,有人把俄罗斯比作“奥匈帝国”。但这不仅不应是人们轻视俄罗斯的理由,相反更应是重视它的警示。美俄联合制华可能性不大,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必须注意俄罗斯的利益与关切。切不可因战略误判与决策失衡而自己把俄罗斯“推到”对手一边。要知道,近现代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崛起大国(法国、德国、日本)都是被陆上帝国俄罗斯与另一个海洋帝国(英国或美国)的联盟击溃的。中国若想顺利实现伟大复兴,不得不洞悉与深察其中的历史教训与战略规律。

(作者为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文章转自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