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中国周边 > 东北亚 > 正文
张琏瑰:朝鲜半岛“8月危机”及其启示
发表时间:2015-09-11 18:23 来源:国际网

这次危机表面看是由地雷事件引起朝韩对抗升级所致,但其主要推动因素却是朝鲜核问题,推进半岛无核化进程是当务之急。为解决朝鲜核问题,对朝鲜施加一定压力是可行的和有效的。这次危机中,朝鲜面临美国军事介入华丽转身,放弃“战争不可逆转”主张和对“克制”的批判,主动提出通过南北紧急高级会谈化解迫在眉睫的战争危险。这表明,当朝鲜真正面临被打的危险时,它是能够冷静判断形势,权衡利弊,择善而行的。过去国际社会的制裁之所以未能奏效,是因为那种无关痛痒的制裁未能使朝鲜处于必须进行得失选择的境地。这次危机的化解,标志着“制裁无效论”的破产,而后来朝韩达成6条协议表明,迫使朝鲜弃核是可能的。朝鲜核问题具有使相关事物价值翻转的功效,能使国际关系中一般认为积极的东西变为消极,使消极的东西具有积极意义。

由木盒地雷事件引起的朝鲜半岛“8月危机”,虽因朝韩紧急高级会谈达成协议而暂告化解,但它给相关方带来的教训和启示必将对其今后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这次危机成为南北关系史上值得记载的历史事件。

“8月危机”的特征

2015年8月4日,军事分界线韩国一侧地雷爆炸,造成韩国2名军人重伤。经国际调查组调查,确认为朝鲜所埋设木盒地雷所致。8月10日韩国公布此事件,作为报复,宣布当日恢复对朝攻心战广播。8月14日朝方首次对此作出反应。其国防委员会发表声明,否认朝方埋设地雷,称韩方“污蔑”。同日,其前线西部司令部向韩发出“警告书”,要求韩方停止广播,拆除设施,否则朝军将武力摧毁之。8月17日,韩美开始“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演,朝方也恢复对韩攻心战广播。

8月20日上午,青瓦台宣布朴槿惠总统将参加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当日下午,朝韩发生炮战。据韩方报道,下午4时许,朝方先后两次向韩方发炮,韩方进行了回击。随后,朝总参谋部向韩发出最后通牒,称自是时起,韩方必须在48小时内停止广播,并拆除相关设施,否则朝军将采取军事行动。于是,半岛局势骤然紧张。当日朝、韩双方最高领导人都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各自命令己方军队进入战时状态。

8月21日,朝韩双方都有军事调动。双方军队都做好临战准备。

这时,韩美启动“联合作战体系”,实施“联合应对朝鲜局部挑衅作战计划”。2013年4月韩美签署的这一作战计划规定,一旦朝鲜发起挑衅,美军将不再经过任何程序即刻介入,美军一旦介入,就对朝鲜进行纵深打击。

在这一背景下,8月21日下午4时,朝方首先向韩方提议举行朝韩紧急高级对话。韩方作出积极回应,并建议朝方更高级别人士参加。次日上午,朝鲜接受韩方提议。当日下午6时(朝鲜时间下午6时半),朝方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黄炳誓、中央书记金养健,同韩方青瓦台国家安保室长金宽镇、统一部长官洪容杓在板门店韩方一侧“和平之家”举行会谈。

谈判先后进行四天,合计43小时,异常艰苦。

就在谈判进行期间,朝韩双方仍在进行军事调动。朝方将火炮前推,部署在非军事区内,其70余艘潜艇中约有50余艘驶出基地。美韩方则于8月22日中午派出8架战机在三八线附近进行示威飞行,24日又宣布韩美正在讨论调遣驻日B-52战略轰炸机和驻关岛核潜艇来半岛事宜。

在这一系列显示肌肉的示威中,朝韩高级会谈经43小时“马拉松”争执后,于8月25日凌晨达成协议,半岛危机趋于缓解。

与过往朝韩对抗危机相比,此次危机有如下特征:

1、危机的形成和化解都是骤然实现,有着明显的即时决策的痕迹。地雷事件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索。但危机的形成是在8月20日朝韩相互炮击、朝向韩发出限时48小时的最后通牒以后。此后双方紧急备战,誓言开战,美军示警介入。朝鲜突然转身,建议谈判。短短2天,局势大起大落,带有明显的即时决策的痕迹。这固然反映了决策者随机应变的能力,但由于是仓促应对,缺乏深谋远虑的时间,大大增加了决策失当的可能性,从而使危机充满失控的危险。

2、危机中对抗双方皆奉行战争边缘政策,意志较量成为胜负关键。过去,韩国人担心动荡影响其优裕生活,故对抗中往往畏战退缩,息事宁人。2010年“延坪岛事件”后,韩方一改过去只能“以同等手段进行同等烈度回击”的作战原则,改为“加倍回击,先打后报”。这次危机中,韩军首次运用这一原则,这让一向威胁“打全面战争、打核战争”的朝鲜首次遇到了一个不再畏战、同样强硬的韩国。美军依协议强势介入,使朝鲜不得不在局势迅速逼近战争临界点时提议和谈。这是朝鲜“以超强硬对强硬”政策的首次失灵,它将对今后半岛南北对抗样式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3、向以“不妥协”示人的朝鲜临战前提议和谈,显示出现实主义底色。8月20日,朝鲜向韩发出最后通牒,并公开批驳“克制论”,称“战争不可逆转”。但在美韩宣布启动联合作战体系后,朝鲜迅速提议和谈,并罕见地接受韩方指名要朝鲜关键人士参加的提议,准时到达韩方一侧与会。这种柔软态度过去是极少见的,令韩方大感意外。这表明,面对美韩联军,朝鲜对敌我力量对比还是有清醒认识的,其激烈言论与其行动是有差距的。这条启示对今后观察和处理半岛问题是有价值的。

4、这次危机中暴露了朝鲜的软肋,有可能使韩国在今后南北对抗中获利。在朝韩对抗中,韩国发现朝鲜最在意的是韩国的“攻心战”,即对朝喊话广播。为阻止之,朝不惜动用武力,必要时也可让步妥协。这表明,朝鲜对稳定军心、稳定社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重于武装冲突。其透露出的信息是丰富的。协议达成后,韩方总结经验,除去归功于朴槿惠勇于对抗的“原则性”以外,认为喊话广播是对朝斗争的有效利器,今后韩方将会以此为手段转变其对抗中的被动处境。

朝韩协议分析

朝韩协议在8月25日零时55分最终达成并宣布会谈结束。此前每次会谈都在10多个小时之上,彻夜进行,足见争执之激烈,协议之不易。协议之达成是双方均作妥协、双方要求均得基本满足的结果。但是,双方得失有多寡虚实之分,仍有充分的分析余地。

该协议共有6项内容。

第1项,双方协议尽早举行南北政府间谈判。此前韩国本着朴槿惠建设“信任进程”的设想,多次向朝提议举行双边会谈,朝方未作答复。这次达成会谈协议,韩方得1分。

第2项,朝方对韩方地雷伤人事件表示遗憾,这是韩方在这次会谈中坚持的底线。朝方虽然并未承认地雷为其所埋,亦未道歉,但韩方认为“遗憾”一词在外交词语中即有道歉的含义,认为可以“接受”。韩方再得1分。

第3项,韩方停止对朝喊话广播。这是朝方提议举行紧急会谈的核心要求。朝方得分。

第4项,朝方将解除准战时状态。这虽然是韩方要求,但实际意义并不大。战争危险降低,解除准战时状态是朝鲜内在要求,基本上与协议无关。潜艇出港、导弹异动、士兵进入猫耳洞,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看,都是难以坚持过久的。朝方以貌似退让换取韩方在其他问题上的让步。这只能说各得半分。

第5项,中秋节离散家属团聚,这是韩方要求,韩方得分。

第6项,开展民间交流,这是双方主张。但此前难以进行,是因为双方都为这种交流设定自己的要求。朝方希望韩国“左翼”人士访朝,以分化韩国社会,韩方希望开展广泛民间交流以行“阳光政策”和平演变之实。此项协议虽成,但难题在后,各得半分。

仅以简单计分看,韩方得4分,朝方得2分,韩方获利多。但进一步分析则另有结论。

以核心要求满足度看,韩方在此次会谈中核心要求是朝方对地雷事件承担责任,赔礼道歉,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此类“挑衅”事件。朝方仅示“遗憾”,其他皆无。韩方核心要求满足度仅达一半。而朝方要求韩方停止广播,韩方虽加上一个“没有异常事态发生”的前提,但这个前提实际意义甚微。真若发生“异常事态”,那则是另一场危机,与本次危机关联不大。因此,朝方核心要求满足度可达90%以上。

另外,从得失虚实看,韩方所得“虚”的成份较多,而朝方所得为“实”。政府间会谈,离散家属团聚等等能否落实,仍需进一步谈判。若谈不成,仍将落空。质言之,朝方承诺的只是进行谈判,并未承诺谈判取得成果。而韩方停止对朝广播,则立即解除了朝方“扰乱军心,损伤最高尊严”这一最大担忧。

除此之外,这次朝韩协议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

1、该协议关注的和解决的仅是这次危机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关涉民生的问题,对当前朝鲜半岛诸多问题的症结朝鲜核问题完全没有涉及。

2、该协议之达成虽是双方妥协的产物,但对双方战略目标没有丝毫触动,即:双方一如既往地坚持以自己为主导、克服对方以实现半岛统一。质言之,妥协只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进行的战术性调整,双方关系零和性质的本质没有任何变化。

3、该协议达成虽有助于维护半岛稳定,管控危机,但从长远看,它更符合朝鲜核战略需要。朝鲜进行三次核试后,自认为已成为“拥核国”,其核武战略从“闯关拥核”变为“迫使国际社会承认其核国地位”。其具体做法就是,开展广泛外交,淡化甚至拒绝谈论朝鲜核问题,缓和与他国紧张关系,通过开展经济合作,落实“一手推进核武计划,一手发展经济”的“并举方针”,从而使有关国家事实上接纳“核朝鲜”。本协议符合朝鲜这一战略要求。

这次危机的启示

1、朝鲜核问题是半岛问题的症结,推进半岛无核化进程是当务之急。

这次危机表面看是由地雷事件引起朝韩对抗升级所致,但其主要推动因素却是朝鲜核问题。首先,2006年始朝鲜先后三次核试,彻底摧毁韩国主张缓和南北关系,加强南北交流与合作的政治势力及其推行10年的“阳光政策”,使主张对朝行强硬政策的政治主张在韩国政坛占据绝对优势,南北关系迅速恶化。

其次,核试后的朝鲜自认为自己已是“世界顶级军事强国”(金正恩语,2012年12月),不断威胁要对首尔和华盛顿进行核攻击,“打全面战争,打核战争”,致使韩美军事同盟益加紧密,并通过频繁的联合军演对“核朝鲜”施加军事压力。最近又传出,今年6月韩美制订“作战计划5015”,其内容是发现朝鲜异动将对朝鲜核设施及指挥中枢进行先发制人核打击。毫无疑问,这进一步强化了南北间对立情绪和相互猜疑戒备。因此,一次地雷事件引起全面军事对抗便成为必然。

此外,朝鲜核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将会使半岛面临更为严重的核战危险。核战危险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危机失控发生先发制人核攻击;二是拥核后的朝鲜发动“伟大的统一圣战”;三是美国以武力解决朝鲜核问题。因此,“庆父不除,鲁难未已”,解决朝鲜核问题是解决半岛诸多问题的关键,是当务之急。

2、为解决朝鲜核问题,对朝鲜施加一定压力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朝鲜业已进行三次核试验,宣布自己是“拥核国”,宣布永远退出旨在于促朝弃核的“六方会谈”。今年7月28日,朝鲜驻华大使和驻联合国代表同时在北京和纽约宣布,朝鲜对任何促朝弃核的谈判“不感兴趣”,完全关死了谈判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大门。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承认维护半岛无核化的努力失败,承认朝鲜是有核国家;二是给朝鲜施加更大压力,其中包括联合国宪章第七章规定的诸项措施,维护半岛无核化。

然而,当前国际社会在朝鲜核问题上流行一种绥靖主义的“施压无效论”、“半岛无核化失败论”。他们主张,国际社会对朝施压多年,并没有能阻止朝鲜发展核武器,因此“制裁无效”,故不赞同继续或加大施压。但是,他们又提不出取代制裁的其他有效办法,于是便成为无所作为的看客。还有人主张,要求朝鲜弃核已不现实,我们应放弃半岛无核化主张,谋求通过对朝援助实现对朝鲜核武器的“管理”。

这次危机中,朝鲜面临美国军事介入华丽转身,放弃“战争不可逆转”主张和对“克制”的批判,主动提出通过南北紧急高级会谈化解迫在眉睫的战争危险。这表明,当朝鲜真正面临被打的危险时,它是能够冷静判断形势,权衡利弊,择善而行的。过去国际社会的制裁之所以未能奏效,是因为那种无关痛痒的制裁未能使朝鲜处于必须进行得失选择的境地。这次危机的化解,标志着“制裁无效论”的破产,而后来朝韩达成6条协议表明,迫使朝鲜弃核是可能的。

3、朝鲜核问题具有使相关事物价值翻转的功效,美国示拳具有双重意义。

朝鲜核问题能使国际关系中一般认为积极的东西变为消极,使消极的东西具有积极意义。如,增进友谊,提供援助,开展经济合作等等,一般认为这是好事,但是施之于坚持核武计划的朝鲜,就变成为其制造核武提供助力,是坏事。相反,制裁、禁运、施压这些通常被认为消极行为,施之于朝鲜,却有助于阻止其核计划,变成具有正面意义的行为。

与此相关联,美韩加强军事合作,针对“核朝鲜”进行军事演习,便具有了双重意义。从表层看,美韩军演示肌肉,无疑会刺激朝鲜,使半岛局势紧张,但也仅仅是紧张而已。因为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军事大国,其出击能力及关健时刻的决断能力,会使一些国家望而生畏,从而收敛自己的言行。朝鲜虽然自认为己是“世界顶级军事强国”,但对朝美军事力量对比还是有清醒认识的。这次危机事实上已证明这一点。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在半岛的军事存在,美韩恫赫性军事演习,对防止鲁莽行为导致的军事冲突和战争,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文章转自澎湃)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