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阮宗泽:没必要担心中国挑战国际秩序
发表时间:2015-09-11 18:15 来源:国际网
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梳理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与政策,都会发现中国是国际秩序的建设者与维护者,中国无意也无力挑战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社会期待中国从“消费者”朝“生产者”转变,在推动国际秩序建设性变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无论亚投行还是“新型大国关系”倡议,都是中国为此提出的方案。在此过程中,美国也需学会宽以待人,正确对待迅速成长和发展的中国,正确理解中国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做法,那种既抱怨中国“搭便车”又责备中国“抢风头”的矛盾和纠结心态,是该放下的时候了。

笔者8月下旬到华盛顿访问,与美国同行就中美关系进行坦诚交流。美国部分学者对中美关系流露出一些忧虑,其中之一就是担心中国欲挑战现行国际秩序和美国主导地位。他们认为,美国过去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希望中国融入并接受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现在中国却不满足于此,想要另辟蹊径来与美国分庭抗礼。还有一种看法是中国并非简单另起炉灶,而是要组建与现行国际秩序平行的“没有美国的国际机制”,以便左右逢源。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对美国主导地位的挑战与削弱,这让美国滋生了挫折感。而在美国大选来临之际,这种忧虑更是被放大了。

但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梳理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与政策,都会发现中国并非颠覆者或破坏者。相反,中国是国际秩序的建设者与维护者,中国无意也无力挑战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从历史看,中国参与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构。在此期间,中美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与合作。1943年发表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发表的《波茨坦公告》都是构成战后秩序最为重要的国际文件,而中国均积极参与了上述两个历史文件的磋商。中国在创建联合国的过程中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由此可见,在战后秩序的建构过程中,中国并非旁观者,而是亲历者和参与者。

从现实看,中国与国际秩序相互需要、相得益彰。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外交的亮点之一就是积极主动地“嵌入”国际体系网络之中,参与国际秩序建设进程。中国迄今已加入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和400多项国际多边条约。中国的融入增强了国际秩序的合法性和代表性。越来越多中国人在国际机构中担任要职,贡献有加。中国是一个开放程度甚高的经济体,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融入国际体系,这决定了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并非对抗性的。再说了,中国为何要挑战自身得益匪浅的国际秩序呢?

国际秩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这是历史演进的必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一直通过二十国集团发挥积极作用,为应对这场金融海啸以及之后的全球经济治理出谋划策。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份额改革,便是二十国集团峰会重要共识之一,旨在有限扩大发展中国家份额,以增强该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但时至今日,这一方案仍被束之高阁。

亚投行虽由中国倡导建立,但它始终是开放透明的,不存在任何暗箱操作或潜规则。从一开始,亚投行就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加入,事实上西方七国集团中四个国家都已加入其中。建立亚投行的同时,中国也仍坚定支持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主导作用。与此相比,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并不包括金砖国家,因而浪费了一个与主要新兴经济体共同制订规则的宝贵机会。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社会期待中国从“消费者”朝“生产者”转变,在推动国际秩序建设性变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无论亚投行还是“新型大国关系”倡议,都是中国为此提出的方案。在此过程中,美国也需学会宽以待人,正确对待迅速成长和发展的中国,正确理解中国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做法,那种既抱怨中国“搭便车”又责备中国“抢风头”的矛盾和纠结心态,是该放下的时候了。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章转自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