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审慎”的头号要求是战略家必须弄清楚自己的基本实力,搞清楚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忖度、衡量实力与目标之间的大致匹配度。切不能纸上谈兵,无视自己的实力而随心所欲地提出战略目标。“战略审慎”也绝非是要战略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蝇营狗苟,得过且过。本质上讲,“战略审慎”是基于“战略出击”而言的,提倡出击,提倡有所作为,但是要慎重,要谨慎谋划之后,最大程度地集中优势兵力,予敌以狠狠一击,并且要尽可能保证克敌制胜。战略审慎,是大战略层面的睿智,是一种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是只有真正战略家才会有的必要的战略素养。它来自战略家对共同体历史的深刻了解,来自战略家对国族同胞基本人性的深刻洞悉,来自战略家对历史先烈纷繁实践及其各异成果的尊重敬畏,来自战略家对自身长短优劣的大致了解、对自己历史使命的准确感知。 8月20日,中俄在日本海联合军演正式拉开帷幕。再过十几天,中国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大阅兵也将要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办。 在此背景下,联系到从去年就持续高温的中国“一带一路”计划、“亚投行”计划,联系到外媒关于中国在吉布提即将拥有海外军事基地的报道,联系到近年来在争端海域中国政府越来越强硬的外交态度与实际作为,联系到中国从2008年以来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积极主动的表现,中外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外交战略正在告别邓小平时期的“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训条,开始越来越要“有所作为”。 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大战略就是要挑战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营造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构中国主导的新世界。 针对这种愈加燥热的论调,中国一些饱有学识的战略学者不惧人言,警告一定要提防“未起先衰、大国夭折”,提醒“饭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场一场打”,“要谨防未真做而先大吹”,一定要“战略审慎”。谆谆告诫,苦口婆心。 何谓“战略审慎”? “审慎”就是要在分析、审视主客观形势时保持谨慎持重的态度,“战略审慎”,显然,就是要在战略谋划中保持应有的克制态度,不张扬、不狂热、不冒进、慎重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老成持重、稳扎稳打,最终确保战略目标的大致实现或者基本不败。 “战略审慎”的头号要求是战略家必须弄清楚自己的基本实力,搞清楚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忖度、衡量实力与目标之间的大致匹配度。切不能纸上谈兵,无视自己的实力而随心所欲地提出战略目标;切不能狂热躁动,明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实现预设目标还要一意孤行。 “战略审慎”,对汉文帝而言,就是在贾谊这样的谋臣提出“以皇帝之尊而为单于大臣”的热切抨击之后并不怒而兴师,而是采纳晁错建议开始营造更加积极主动的边塞防御体系;对唐太宗而言,就是在骠国跨越万山峻岭前来提出内附要求时予以适切拒绝,因为判明“国小民异,内附不足以增益中华,而一旦有乱,徒扰中华以救之”。 如何做到“战略审慎” “战略审慎”之所以称为“战略性”,还在于它提醒战略家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而不能局限在一时得失的战术成果中。换言之,它提醒战略家应该注意培养深刻透彻的历史思维,从深厚复杂的历史实践中洞彻共同体大致有可能实现的战略意图。 每一个时代都绝非仅仅生活在当下,每一代人都生活在历史的襁褓中,都必然会与前人的活动发生交集。战略家除了依靠天生的战略素养和个人经验外,还可以从历史的姆妈身上汲取营养,从千百年不断发生着的、高度重复的活动交集中找到这个共同体战略意图可实现的历史边界,并且,在一代又一代前人英烈的实践成果面前保持该有的敬畏,严格抑制面对大好形势必然会有的战略冲动,整合好已有局面,处理好内部事情,建设好自己的文明家园。 无论战略家多么伟大,多么出色,在历史面前,都有必要保持一颗学生般的谦卑之心。展现了克洛伊索斯的美狄亚帝国、威廉二世的德意志帝国等太多盛极而覆的影像后,历史会作为最客观的教师,提醒后人,人类扩张权势的欲望总是无限的,而可实现的部分却总是有限的,把主要精力用于维护好已得到的,勿过分奢求那些没有得到的,更不要用全部的精力谋求那些得不到的,这才是人世间最根本的幸福法则。 当然,“战略审慎”也绝非是要战略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蝇营狗苟,得过且过。如果是那样的话,直接用“保守”就可以了,何必再提“战略审慎”呢?本质上讲,“战略审慎”还是基于“战略出击”而言的,提倡出击,提倡有所作为,但是要慎重,要谨慎谋划之后,最大程度地集中优势兵力,予敌以狠狠一击,并且要尽可能保证克敌制胜。 这提醒战略家要有深远宏大的眼光,既要有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更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战略远见,不急躁冒进,不忘乎所以,不因为一丁点的好处而忘却大局。对于宏图伟业,“战略审慎”绝非不讲,而是更主张把一幅宏大的战略规划图分成一片片的碎片,把宏图放置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交给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根据实际变化的情况,一步一步地予以实现。 在那样的格局中,每一代人将会既有上一代人传承下来的守成任务,同时还肩负着历史早已定好了的、不会费太大精力即可实现的开拓任务。主要精力用于守成,国家自然会稳定繁荣得多;不放弃虽小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持续不断的开拓,文明的疆界自然会缓慢扩充。 如此一来,每一代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尽管在当时看来功业不像武帝开西域那般卓绝空前,人物不像横扫世界的成吉思汗那般辉煌耀眼,然而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之后再看,子孙们却将发现那正是一部何等精彩绝伦、持久未断的开拓创业史诗!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奋斗中,那个很早之前划定的战略目标,不正一步一步地平稳实现了么? 这种战略审慎,历史上最经典的例子大概就是秦统一天下了。穆公时期,秦国曾经一度强大,然而受阻于更为强大的晋国,东进而心有余则力不足;此后更是常年内争连连,国衰民贫,险遭六国瓜分。 孝公继位,以公孙鞅为左庶长厉行改革,变法强秦,一农一战,臻至强盛,遂略取河西;惠文、武、昭襄承袭先祖宏略,明法制,任贤能,开草徕,练锐士,次取汉中、巴蜀,远交近攻,连割六国城邑百余座,秦国富强,天下难敌;及至始皇,六国积弊久矣,于是秦“奋六世之余烈”,大出崤函,一并天下。 秦国穆公雄心、孝公远略,至百年后终于彻底实现。这就是战略审慎的历史伟业。试想,如若当初孝公急躁,惠文冒进,帅精兵以狠战,倾全力以东出,六国皆非小弱,则秦存亡尚未可知,又何来一统天下之业?! “战略审慎”体现的是大智慧 有人说,你说的很好,很有启发,但是“战略审慎”在实践中是做不到的,因为根本不存在事先能够判定战略审慎与否的确切标准。这种说法,是混淆了“战略审慎”的性质。“战略审慎”绝非战术层次的技巧,事实上,在具体的战术行为上,执行者更需要的是勇敢,是坚毅,是韧性,而不是审慎。 战略审慎,是大战略层面的睿智,是一种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是只有真正战略家才会有的必要的战略素养。它来自战略家对共同体历史的深刻了解,来自战略家对国族同胞基本人性的深刻洞悉,来自战略家对历史先烈纷繁实践及其各异成果的尊重敬畏,来自战略家对自身长短优劣的大致了解、对自己历史使命的准确感知。 懂得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懂得自己决断之于国族同胞的深远意义,又明白自己作为一个时代中的人所必然具备的历史局限性,战略家因此自然明白,种种国家大战略的实现,委实该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的堡垒战,而不是一跃千里的冒险突击。 总之,“战略审慎”体现的是一种大智慧,是对历史、现实通透把握之后允执其中的中庸德行。在当下中国对外战略愈加积极主动的背景下,在越来越多专家学者愈加浮躁的背景下,我们坚信一代代肩负着重大历史责任的战略家定能够不为浮云遮望眼,坚守“战略审慎”的高贵德行,带领这个国族做好该做的事情,创造必有的辉煌。展望未来,中国不易,但中国必成!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文章转自新华社瞭望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