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巴关系不断恶化,而美国决定从阿富汗撤军,使得巴国濒临内战。对中国而言,巴基斯坦一直是长期的伙伴和对抗印度的潜在战略同盟。该地区的稳定也依赖于一个繁荣和稳定的巴基斯坦,但在当前形势下,巴基斯坦是否能实现繁荣稳定令人质疑。美国尽力了,但也不能促成这一前景。如果中国能的话,该地区会好起来的。或许通过中国的努力,能既不疏远印度,也能实现巴基斯坦建国之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的愿景。这一愿景应该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但美国是否愿意这样做,相当值得怀疑。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伊斯兰堡,并承诺斥资约450亿美元以开发贯穿巴基斯坦的“新丝绸之路”,这无疑将极大地刺激该地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巴关系的长期稳定,某种程度上拜印度所“赐”,双方均视印度为对手。上世纪70年代初,也正是时任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成为中美关系的“沉默中间人”,推动尼克松总统决定对华开放。 2008年上任伊始,现任巴总统扎尔达里就在靠拢中国。虽然无法得到以纳瓦兹·谢里夫为首的PML-N政府的信任,但扎尔达里的耐心和勤勉为中巴双方新关系奠定了基础。在他第一次访美会见奥巴马时,扎尔达里呼吁创建一条“新丝绸之路”,并为此投资。可悲的是,奥巴马的白宫对此嗤之以鼻。 伊斯兰堡倾向于东方并不足为奇。当小布什高调宣称巴基斯坦为美国非北约主要盟国时,巴基斯坦希望从协助全球反恐中获得的比美国提供的要多得多。这种关系通常造成相互误解和导致裂痕。随着时间推移和压力增大,其分崩离析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个不愉快的历史几乎妇孺皆知。“9·11”恐怖袭击后,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可能是受到鼓舞,或者是被胁迫加入了美国摧毁“基地”的行动。当时的“基地”总部设在阿富汗,并受到塔利班的保护。对于伊斯兰堡来说,阿富汗的战略性十分重要,部分是因为其为巴国在与印度的对峙中提供了战略纵深,部分是因为巴基斯坦的情报机构——三军情报局对一些塔利班组织颇有影响。 那些认为巴基斯坦会为了无限度地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而改变自身战略利益的想法,无疑是相当天真的。直到去年,巴基斯坦对“好的”塔利班(即阿富汗塔利班)和“坏的”塔利班(即巴基斯坦塔利班)进行了区分,方法是帮助前者,并打击后者。 此外,为了使巴基斯坦对抗“基地”组织,美国在随后的克里-卢格-伯曼法案中,向其提供为期5年,每年15亿美元的援助。美国人认为,这在经济上已经是出手大方了,但在伊斯兰堡看来,对一个超级经济强国来说,这点钱太过抠门。 从政治上来说,奥巴马对扎尔达里的接待规格并不高,而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佩尔韦兹·阿什拉夫·卡亚尼则在美国受到了“事实上的政府首脑”的礼遇,巴国民选政府则没被当回事。随后,中情局特工雷蒙德·戴维斯射杀了两名巴基斯坦人,给遇难者家属抚恤金后被释放,此事使双方关系降至最低点。 与海豹六队在未通知巴政府情况下突袭伊斯兰堡杀死本·拉登的行动相比,这一刺杀事件的影响却不值一提。无人机空袭使情况再次恶化,而在美国,对巴基斯坦持积极态度的人很少。奥巴马政府从阿富汗撤军的决定,使得巴国濒临内战,这确实并非给伊斯兰堡的镇定剂。 这期间少不了中国的角色。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巴基斯坦一直是长期的伙伴和对抗印度的潜在战略同盟。更重要的是,中国明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巴基斯坦经济曾一度蓬勃发展,如果开通新丝绸之路的话,这种繁荣可能会“昨日重现”。 况且,开通新丝绸之路会连接东西方,也会使中国更接近中东和非洲。中国在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利益正迅速膨胀。而开发濒临波斯湾的巴国瓜达尔港,则是这一物流链条上的重要跳板。 此外,中国将向巴基斯坦提供8艘潜艇。还有其他关于将隐形战机等其他军事技术转给巴基斯坦的报道,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承认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关系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 在美国,一些人认为中国侵蚀了美国的影响力。另一些人可能主张与印度维持更紧密的关系,以抵消这种中巴新型关系。两种观点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每种观点都存在缺陷。 该地区的稳定依赖于一个繁荣和稳定的巴基斯坦,但在当前形势下,巴基斯坦是否能实现繁荣稳定令人质疑。美国尽力了,但也不能促成这一前景。如果中国能的话,该地区会好起来的。或许通过中国的努力,能既不疏远印度,也能实现巴基斯坦建国之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的愿景。这一愿景应该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但美国是否愿意这样做,相当值得怀疑。 (作者哈兰˙厄尔曼为美国大西洋理事会高级顾问,本文摘编自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网站文章“Sun Tzu Meets Muhammed Jinnah”,文章转自瞭望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