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俞邃:简析乌克兰局势
俞邃
发表时间:2014-03-24 21:32 来源:国际网
乌克兰危机的发生,是在该国艰难转型过程中,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深陷窘境、寄厚望于加入欧盟却又受阻的背景下,美欧鼎力策动反对派采取暴力政变所造成的恶果。地缘因素和历史因素决定了乌克兰不可能完全倒向欧盟或俄罗斯任何一方,独立自主、“骑墙”中立才是乌克兰的最佳选择。从长远看,俄美关系将逐步有所调整、有所缓解、有所改善,尽管不可能一劳永逸。

乌克兰危机发生之后,国内外评说纷纭。这里阐述几点个人管见。

一、乌克兰危机的发生,是在该国艰难转型过程中,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深陷窘境、寄厚望于加入欧盟却又受阻的背景下,美欧鼎力策动反对派采取暴力政变所造成的恶果。在这次动乱中,民族因素、宗教因素、历史因素、地缘因素的负面影响迸发,外部作用尤其凸现,其实质是苏联解体的延续,是乌克兰2004年“橙色革命”的变相升级再版。

二、这次危机的后果显示了美国和欧盟一些大国及其所支持的乌克兰反对派急于求成,弄巧成拙。如果遵照2月21日亚努科维奇与三位反对派领导人达成的和解协议,反对派本来有较大把握在12月25日的总统大选中顺理成章地获胜,尽管它们之间也矛盾重重。可是,他们却利令智昏,误判形势,不懂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恰恰给多年来渴求克里米亚“回归”的俄罗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三、西方国家对于克里米亚公投之无可奈何,犹如普京对于乌克兰反对派推翻民选总统夺权之后之无可奈何。既然暴力政变公然被称作符合国际法,那么在原属俄罗斯的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就很难说不符合国际法了。普京瞄准时机,后发制人,运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办法,在以假相迷惑对手的同时,从神速地获得议会授权动武以备不测,到紧锣密鼓地实行军事部署,步步进逼,井然有序,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强势地位。这一切表明,以强硬著称的普京,较之乌克兰反对派的头头们乃至美欧一些大国的领导者们,其谋略和魄力要远高出一头。

四、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存在一定特殊性。人所共知,赫鲁晓夫当政的1954年2月19日,以纪念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300年为由,将克里米亚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议会曾于1992年5月21日单方面通过了关于废除1954年将克里米亚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的决议,1993年7月9日又通过关于收回克里米亚的重要海军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市的法令,1994年克里米亚领导人还曾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但都没有成功。因为当时的俄罗斯衰颓赢弱,自顾不暇,况且刚分家的俄乌关系尚属平和。而当今,如果乌克兰完全倒向西方,那就意味着1954年苏联议会的决定无异于将克里米亚奉送给西方了,俄罗斯岂能容忍!普京激发俄罗斯民族精神,引起举国响应,连得宠于西方的戈尔巴乔夫也站出来为“收复”克里米亚帮腔。

此外,科索沃公投也为克里米亚公投敷以合法性。普京称克里米亚有权像科索沃一样,作出自己的决定。美欧虽然不同意将克里米亚与科索沃相提并论,但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之后美欧与俄罗斯关系的态势,与科索沃独立之后俄罗斯与美欧关系的态势,颇有相似之处。

五、普京其实并不欣赏家族腐败、治国无方、一度也曾试图靠拢欧盟的亚努科维奇,何况反对派季莫申科正是在天然气问题上给予俄罗斯好处才被受审入狱。亚努科维奇之所以得到普京支持,因为他是抵制亲西方势力的一位当权者,是有可能接受普京欧亚联盟主张的台上人物,是现时期比较符合俄罗斯国家利益的代理人。如同当年尤先科、季莫申科等人下野一样,亚努科维奇的垮台并不值得吝惜。受苦的倒是包括大量俄罗斯族在内的乌克兰老百姓。乌克兰的“双赤字”已持续数年,2013年达到新高。过去两年乌克兰的经济增长几乎为零。今年前两个月乌克兰的货币格里夫纳贬值了约20%。

六、地缘因素和历史因素决定了乌克兰不可能完全倒向欧盟或俄罗斯任何一方,独立自主、“骑墙”中立才是乌克兰的最佳选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见解颇有过人之处,他在《华盛顿邮报》上提出:“如果乌克兰要继续存在并蓬勃发展,就绝对不能成为一方与另一方对抗的前哨。它应该充当双方之间的桥梁。”他还说,乌克兰只独立了23年,问题的根源在于,乌克兰政界人士试图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该国顽固对抗的部分,先是一个派别,后来又是另一个派别。这就是亚努科维奇及其主要政敌季莫申科之间冲突的实质。他们代表了乌克兰的两派,都不愿意分享权力。明智的美国对乌政策应该是设法让该国的两部分彼此合作。我们应该谋求和解,而不是让一个派别占据支配地位。俄罗斯和西方都没有按照该原则行事,其中尤以乌克兰各派为甚。笔者补充一句,遗憾的是,乌克兰甚至缺乏像土库曼斯坦尼亚佐夫那样的政治人物。

七、制裁是一把“双刃剑”,只能应景,难以持久。更何况,欧盟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相当之紧密,例如近年来主要西方能源企业都在俄罗斯有投资,西方公司更是在俄基础建设项目中扮演重要角色。美欧宣布对俄罗斯的各色制裁,多具象征性意义,俄罗斯“不屑一顾”。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题为《美国搞错了乌克兰问题》的文章,那里说“奥巴马决定硬抗俄罗斯,发动制裁、进一步支持乌克兰新政府,是一个严重错误,这不仅无助于解决分歧,还将制造更多的麻烦。而终结本次危机,并维持乌克兰充当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缓冲器角色,这才符合华府的根本利益”。笔者认为,奥巴马的下述表态虽属无可奈何却也值得肯定,他说美方不会采取军事行动干预乌克兰局势,美俄发生军事冲突是不合适的,也不会对乌克兰有利。乌克兰当局宣布不参加北约,也是识时务的。

八、俄罗斯经济乃薄弱环节,将会受挫,但能承受得起。据报道,美国制裁措施公布后,纽约股市、莫斯科股市等均出现上涨,多数投资者认为制裁措施不会引发俄方的激烈回应。签证禁令和资产冻结对俄罗斯经济影响也有限。但俄经济形势明显下滑,俄外贸银行将2014年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零。俄经济已做好应对严峻形势的准备。在截至3月12日的一周之内,外国银行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下降超过1000亿美元。这是俄罗斯投资者预见到可能面临资产冻结而提前“跑路”。还有报道说,由于担心制裁,俄罗斯国有银行近来一直在转移存储在西方银行的资金。此外,俄天然气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正和欧盟客户商谈天然气价格折扣问题,以便在欧盟试图放弃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时获得支持。俄罗斯外汇储备高达4900亿美元,尽管外逃资金可观。俄毕竟是个庞然大物,不至于被经济制裁压垮。

九、乌克兰提出考虑退出独联体,这是报复俄罗斯的一着狠棋。果真如此,普京设想的“欧亚联盟”将会是一只“跛脚鸭”。普京试图构建“欧亚联盟”,虽不是要回到苏联,却要重振苏联那样的大国雄风。普京曾经说过:“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惋惜”的正是苏联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影响。对于普京的“欧亚联盟”构想,美国和西欧大国千方百计加以阻挠。俄科学院美国加拿大研究所所长罗戈夫院士在谈到西方拉乌克兰一边倒的目的时说,这是要“使俄罗斯作为大国永无出头之日,在欧洲被孤立起来……使俄罗斯回到莫斯科公国的状态,沦为国际事务中的三流国家。”不过,乌克兰要退出独联体,还得三思,不能不考虑自身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十、有人说,“俄罗斯绝对不会允许一个亲西方的乌克兰出现,甚至会不惜以分裂乌克兰为代价”。此论笔者不敢苟同。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生活待遇骤升,这对乌克兰东部和东南部的俄罗斯族确有巨大吸引力。但这个地区的历史背景毕竟不同于克里米亚。俄罗斯今后可以利用其作为对付美欧压力的筹码,但不会蓄意制造对自己并不利的乌克兰分裂。拿回克里米亚,善后麻烦甚多,宜适可而止。乌克兰传言要在最短期间武力收复克里米亚,看来不过是豪言壮语。

十一、有人(包括一些俄罗斯人)说乌克兰危机令俄罗斯今后“彻底向东”。认为面对西方的经济制裁,俄罗斯应该彻底放弃对西方国家残存的幻想,下定决心战略东移,完全把目光投向东方,与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尤其是中国。这些话有一定道理,但是把俄罗斯与西方经济关系恶化的程度说绝了。作为一个欧亚大国,俄罗斯不会放弃全方位外交。

十二、有人说,俄罗斯同意克里米亚并入将引发与欧美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冷战”。3月19日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玛丽亚利普曼认为,显然,国际舞台上的新对抗时代已经来临,新的制裁将随之而来,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恢复正常的基础已经不存在。这些话也有点绝对化了。类似言论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在原苏联版图推行“颜色革命”、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武装冲突、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叙利亚事件等情况发生时也曾广为传播,人们耳熟能详。诚然,今后一场暂时的有限的“冷战”也许难免,但不会回到以意识形态分歧为主要特征的漫长冷战时期。况且,经济全球化之“热”,与冷战之“冷”难以兼容。与之相关,还有人说“普京总统的演讲实际上是建议国际社会结束单极世界的蒙昧阶段,提出国际秩序新准则。”(参见俄新社3月18日报道俄社会经济和政治研究所负责人德米特里巴多夫斯基言论)进入新世纪以来单极世界早已不复存在,岂是乌克兰危机之后形成!

十三、从长远看,人们尤其关注的俄美关系还得逐步有所调整、有所缓解、有所改善,尽管不可能一劳永逸。其一,美俄各自的国家利益都需要良好的相互关系。难道彼此就不再需要在伊朗和叙利亚问题上合作?不再需要在全球反恐问题上合作?不再需要在削减战略武器和防止核扩散等问题上合作?且看,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美俄太空合作并没有被取消,美国军方自1995年以来使用“宇宙神5”2型运载火箭的发动机为俄罗斯制造,也不可能放弃。普京依然被邀请去法国出席6月6日的盟军二战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活动。其二,俗语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事情总要有个“度”。“斗则两伤、和则两利”,同样适用于俄美关系。其三,冷战结束以来美俄关系一波三折,声称“新型战略关系”有之,剑拔弩张亦有之,从来没有过“风调雨顺”。骤然变暖的权宜性、不时降温的必然性和冷暖之间的相对性,几乎成为俄美关系的发展轨迹。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杨晓娟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