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观点探索 > 正文
中日僵局:“内压”大于“外压”
张云
发表时间:2013-05-23 11:15 来源:国际网
导致中日僵局的根本动因来自于两国内部。目前,中日两国都处在转型过渡的关键时期,双方都面临内部的巨大挑战。中国是贫富差距、腐败特权、环境污染、改革滞后等问题日益突出,民众对国际地位提升有过高期待;日本则是冷战后发展乏力,政治动荡,社会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严重,国际地位下降,日本人信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追求“绝对安全的期待”和“过度估计安全挑战的偏好”则更加易使两国的内压激化,并外溢成为彼此的外压,导致内压——外压——内压的恶性循环。

2010年以来中日关系不断恶化导致僵局的推力究竟何在?从中国来看,直接原因是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实施所谓的“国有化”所致;从日本看来,直接原因是中国政府在领土问题上采取拖延措施,用渔船作为先兵来破坏日本对“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编辑注)的实际控制。

简言之是“外压”导致了中日关系的恶化,但笔者认为,导致中日僵局的根本动因来自于两国内部,即“内压”大于“外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都处在转型过渡的关键时期,双方都面临内部的巨大挑战。中国虽然经过了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但贫富差距、腐败特权、环境污染、改革滞后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判定以及解决方法上出现了意见分裂,这使得人们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

在对外关系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地位,让人们对于中国要获得别国尊重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安”,容易被笼统地解释为煽动“中国威胁论”或者“中国包围圈”,人们的潜意识中期盼中国能够将新获得的地位,转化为能即刻解决外交问题的实力,但似乎局势的发展并不符合人们的期待,加上上述的焦虑心态,使得政府在外交上很容易被批评为“太软”。

这种背景下,一些过激的民族主义言行就有了土壤和市场,例如认为日本是二三流国家。从外界观察家来看,中国的某些媒体似乎在预测中日战争一触即发。这些言论让民众对于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的担忧,对于政府“不够硬”的情绪进一步加重,结果造成决策者在外交上的国内环境变得非常严峻,每一个决定都必须考虑所将付出的国内政治代价。

在日本,政治上自民党一党独大的政治格局结束,日本政党政治处于漂流期,政府更替频繁。在经济上,日本从冷战后发展乏力,人口高龄化和少子化让社会福利和政府财政面临严峻挑战,日本人在过去十年自信心下降明显,对于前途的不确定性,让日本社会也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

在对外关系上,日本失去了第二大经济大国地位,让日本感到战后唯一的外交优势正在消失,经济地位的丧失导致国际地位下降和外交失利,逐渐成为主流逻辑。这种状况下日本渴望强人出现,来证明日本仍然是重要的和能够保护国家的尊严,当人们的这种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日本政府在外交上同样被批评为“太软”。

同样的道理,在日本那些敢于“说狠话”的从政者、评论员就有了土壤和市场,例如石原慎太郎一直警告日本会成为中国的殖民地,日本的一些评论员则将中国看成是重大的安全威胁。日本决策者同样面临不容乐观的国内环境,在一个处于变动期的民主政治国度,日本政治家对于这种“内压”就显得更加的脆弱,因为外交决策的失败,将直接导致自身甚至政党的政治生命的终结。

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彦在2012年11月18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证明了上述“内压”的存在。他说:健康的民族主义必要,但是走到极端就会变成同外国人敌对,在日本安全问题讨论上,一些“说狠话”以及不应该值得欢迎的方式正在增加,极端民族主义对于国家来说是最为危险的。由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很难这样直白地透露自己所受到的“内压”。

但是,鉴于中国领导人权威递减,以及党内分权,在外交问题上的强硬派对最高决策层施加压力完全有可能。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发言人傅莹在回答日本记者“中国外交会不会日益咄咄逼人”的提问时说:很多中国人的意见包括媒体人的意见是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希望有更强的姿态。

除了上述两国国内转型期的脆弱性,和双方对国际体系中地位(status)的敏感性等中日之间的特殊因素外,安全保障讨论中很容易生产出“内压”的一般机制也在起作用,这就是追求“绝对安全的期待”和“过度估计安全挑战的偏好”。

误将“安全”等同于“安心”

对于安全保障和国家尊严领土完整这些敏感问题上,普遍的心理是追求绝对安全,确保万无一失,但这里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安全”等同于“安心”。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安心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打一个比方,在日本核电站事故的福岛出产的水果,政府和商家用精密仪器测试核辐射的结果显示没有问题,但是消费者仍然认为有安全隐患,这就是追求不存在的绝对安全的表现。

如果在安全保障上追求绝对安全,那就像是在进行一项“不可实现的使命”,因为总是能够想到可能不安全的因素,因而过度地估计威胁,过坏地预测别国的意图,过强地采取对应措施,往往比较符合人们的心理,特别是当两国关系不好的时候。无论那些真的认为安全状况已经恶化到不惜一战的人,还是因为某些个人利益而这样做的人,说狠话和激烈言辞,很具有煽动力和诱惑力,往往容易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反应,即使将来被证明是过度判断,也会认为是为了国家利益的误判。相反,那些试图准确判断局势者,往往会被强硬派批评为“汉奸”、“盲目乐观”、“拿国家民族利益当儿戏”,很多人也会怀疑他们的想法是否真的安全。

人们往往没有看到安全是一个“折中取舍”(trade-off),这如同购买保险,保险的项目越是要多保险费就会越高,事实上不存在绝对的保险,因此保险金也是无底洞,安全只能是相对的安全,很多人要的事实上是安心,而不是安全。更加糟糕的是安全本身是一个双向的概念,单方面的安全是不存在的,追求绝对的、安全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绝对的不安全,并且引发安全猜忌和追求绝对安全竞争。过度地估计安全威胁,同过小地估计安全威胁同样危险。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普通民众的感性化的东西随便调动起来,一旦群众被发动起来,他们的思维惯性就会形成一定的生命力,并且不容一段时间内改变,且他们的惯性思维会在国内形成教条式的舆论压力,让决策者和外交执行者思考和行动的空间自由都大受限制,结果不符合决策者的利益。

政治领导者首先生活在国内的政治环境中,受到政治对手、学界智囊、舆论领袖和民众的多方面的压力,保持自身的政治安全很显然是他们的首要目的,外交也会被放在这个框架下审视。去年8月24日,日本前首相野田专门就领土问题召开了记者会,目的就是为了缓和来自自民党攻击民主党政府不能捍卫主权的批评,以及媒体对民主党的“安保无能”的指责。在记者会上,野田专门强调了民主党政府为了维护领土主权所作的具体努力,例如离岛的保全管理,离岛上标了49个名称,尖阁群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四个小岛也标上名称,以及周边海域警备体制强化,和强化对外宣传日本的正当性。野田的最初目的可能主要为了缓和国内的压力,但是在今天这样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几乎同一时间传送到世界。

当中国民众看到这样的报道,理所当然地会得出日本敌视中国的结论,结果是日本民主党为了缓解“内压”,迅速外溢为中国理解来自日本的“外压”增加,然后被内化为中国国内政治的“内压”。

这样的内部减压的举动不断反复,就让产生了双方的“内压”再生产的恶性循环,中日双方民族主义则进入了“相互哺育”成长的怪圈,双边关系僵局也就不可避免。

中日双方领导人都清楚,中日关系如果走向崩溃结果只能是双输,无论战后日本的复兴还是1978年以来中国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地区和平基础之上。但是,也要看到双方领导人并不可能在政治“真空状态”内作决策,而是每时每刻都受到国内政治制约。能否顶住国内过激压力,准确分析形势,不被过激或者过度分析所迷惑,是对双方决策者的巨大考验,因为这需要冒很大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

这些都取决于领导人在国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是否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首先需要早日结束年年换首相的“政治漂流期”。

(文章转载自《联合早报》,略有删节,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