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观点探索 > 正文
台菲争端呼唤行为准则
《联合早报》社论
发表时间:2013-05-20 18:22 来源:联合早报

渔民被杀悲剧,再次凸显了南中国海复杂且敏感的国际博弈。在台菲争端的表面底下,更牵扯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既合作又对立的关系;崛起的中国在南中国海主权问题上态度趋于强硬,对东南亚诸国都造成不小的政治压力;台湾与菲律宾同样与美国维持密切的军事关系,相信华盛顿并不愿见到两国持续相持不下。美国此前高调宣布重返亚洲,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动了本区域的一些国家,在领海主权争议上强化自身立场,并引起中国的警惕。以上诸种因素重叠搅和在一起,无疑已经形成了一触即发之势。

只要南中国海主权争议存在一日,类似台湾渔民被杀的悲剧就有可能再次发生。就算本次危机最终可以平顺化解,也不代表下一次的危机也能够安然过关。发生这样的悲剧,一方面是前线执法人员的素质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让各国政府自觉遵守,或有一套各方同意的机制,在爆发危机时得以用来调解。这样的现状非但不能让人满意,长此以往,也无法保证未来就不会发生意外的军事冲突。

主权争议当然无法在一时三刻间得到解决,但避免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武力致死悲剧,以及可能伴随而来的战争状态,却是符合所有国家的集体利益。因此,尽快确立区域性的危机调停与沟通机制,越来越应该成为本区域国家的当务之急。亚细安很早便意识到这个必要性,首先提出要订立南中国海行为准则,作为各方共同遵循的游戏规则。1999年,亚细安一致同意要就南中国海主权争议,订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并开始与中国展开磋商。

作为过渡性安排,亚细安同中国在2002年签订了《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同意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但这仅仅是一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政治文件,目的是让双方能够有更多时间,就最终的行为准则达成共识。然而这是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宣言》签署10年后的2012年,在柬埔寨举行的亚细安外长会议,就恰恰因为对南中国海问题相持不下,导致会议的联合公报史无前例地难产,反映了订立行为准则所面对的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情况或许变得相对乐观。新任中国外长王毅上任后首个出访的行程,便是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及文莱等四个亚细安成员国。王毅在行程中也表示,愿意更积极地推动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的签署。他的表态显然是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各方能聚焦于共同的目标,而无须诉诸其他具有破坏性的行为。距离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的正式签署,可能还有一段时日,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各方秉持负责任的心态和诚意,终有抵达目的地的一天。


责任编辑:杨晓娟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