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在中东是一种平行关系,中国的基本态度是不配合、不支持、不对抗美国。近来中美在全球战略层面上对抗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在中间层面,战略空间相对宽松、冲突性不大,在双边层面上结构性矛盾越发尖锐。上下两层的环境日趋恶化,中间内核受到挤压,平行关系的现状不可持续,中美在中东的相处模式必然会进入一个新阶段。短期内,中美都不可能在中东做出明确的战略选择,未来几年内可能是一个过渡时期。“印太”、欧洲地区已经卷入中美全球竞争,中东何去何从,或许对拉美、非洲亦有启示意义。 |
一百年前权力转移出现在英国与美国之间,未来中美之间会否发生权力转移,将成为21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国际政治事件。目前,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中美全方位、全球性竞争的态势日益真实。在中东,美国战略收缩,中国影响力扩大,“中升美降”的态势凸显,中美在中东的博弈渐渐由一个媒体话题演变为严肃的学术题目。 一、全球环境渐趋紧张 美中关系进入战略竞争时代,美俄关系处于“准战争”状态,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从未如此紧张。2022年5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对华政策演讲,称对内增强美国实力,对外构建盟友、伙伴网络,塑造中国的外部战略环境,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路径。回顾拜登政府两年来的言行,美国遏制中国的联盟体系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同发达国家建立科技联盟,二是在中国周边构建安全联盟,三是全球范围内组织削弱中国影响的松散联盟。 美中竞争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全球各个地区都卷入了美国对华战略竞争,但是涉入的程度和方式有区别。相比之下,中东受影响较小,且是被动卷入的。从地理角度看,美国依赖欧洲、“印太”核心盟友,中东属于外围;从功能角度看,绿色联盟、“民主联盟”、技术联盟、亚太联盟、美欧联盟等,中东(以色列除外)都不在其中。显然,在美国遏制中国的三类同盟体系中,中东位列第三类,处在边缘位置。 中国方面,随着中美全球性博弈展开,中东在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再度引起关注。早在延安时期,党中央就认为中东属于超级大国争霸的“中间地带”,德国、日本势力可能汇合于中东,对中国形成联手包围之势。1949年后,中国要“防止敌对大国控制中东,对中国构成间接军事威胁”。冷战结束后,中东不再是大国博弈的主阵地,中国主要着眼于中东的市场和能源,偶尔也借中东策应中美关系。目前,中东在大国博弈中的重要性再度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关注,“中间地带”概念重出江湖。 二、地区环境相对宽松 同日趋紧张的全球战略环境相比,中美关系在中东的处境则相对宽松。在地区事务上,中美两国没明显的冲突。 从大国博弈角度看,美国战略收缩,中国战略谨慎,中美共处的空间相对宽松。目前,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份量持续下降,两党历届政府都在执行战略收缩政策。近10年来,美国没有主导叙利亚、也门、利比亚战争,对埃及、约旦、伊拉克、黎巴嫩等重点国家的帮扶也意兴阑珊。中国方面,尽管对地区形势的关注度、参与度均有增加,但是没有实质性介入任何一场地区危机。因此,同权力转移理论的预测相反,中东地区并没有出现中美对战略空间的争夺。 从地区国家角度看,地区国家不想看到中美战略竞争,不愿意选边站,而想在大国间维持平衡,增强自己的自主权。2011年“阿拉伯之春”后,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等非阿拉伯国家崛起,同沙特、埃及、阿联酋、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各领风骚。这些地区强国既不围绕美国偏好站队,也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是在美、欧、俄、中、印之间寻求新平衡。 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看,中美在中东的利益大体相似,矛盾点少、矛盾程度较轻。美国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主要是能源安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保护以色列安全和推动巴以和谈。从这个角度看,中美利益几乎完全重叠。美国要保护自己的中东盟友,主要是维护以色列和部分阿拉伯国家;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平衡政策,同所有国家保持正常关系,没有敌我之分,这是中美最大的差别。 从地区影响力的角度看,美国享有安全优势,中国拥有经济优势,中美削弱、取代对方优势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全面竞争的愿意。中美在中东影响力的性质不同,不可能相互取代,就连挑战对方的代价都过于高昂。 三、双边矛盾日益尖锐 在技术领域,美国针对中国的排他性竞争愈演愈烈,混杂着经济利益、政治猜忌和安全困境等多重因素,中美日益朝着零和博弈的方向发展。芭芭拉·丽芙直言,多年来美国与中东构成一个由基础设施、武器装备、高科技产品和军民两用技术构成的大系统或生态环境,现在中国要突破这个系统,美国担忧中国破坏系统的安全性,更担心中国取代美国的系统。显然,美国想继续维持这个系统的排他性,中美既争夺技术准入,又争夺技术标准,这是关于5G、太空技术、港口、武器竞争的核心,也是中美在中东最尖锐的矛盾,几乎没有调和的空间。 在软实力领域,中美影响力此消彼长,无论是主要主动选择还是自然形成的结果,都构成了两种模式的竞争。因为中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外交价值观差异明显,“中国模式”影响力上升必然意味着“美国模式”下降。尽管极少有人认为削弱美国是中国中东政策的主要目标,但是多数人认为中国的言行客观上侵蚀着美国的影响力。 在外交领域,中美基本原则迎头相撞,导致在个别地区热点问题上南辕北辙。同美国不同,中国自身未直接卷入热点问题。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走近中东政治舞台中心的新兴大国,在每一个重要问题上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中国提出关于巴以冲突的“五点和平倡议”、利比亚问题的“三点基本原则”、叙利亚问题的“六点主张”、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虽然这些倡议、原则一时难以产生实质影响,却彰显中美之间迥异的思路、做法,双方抢占道义制高点的意味非常明显。 在军事领域,美国视中东为禁脔,中美竞争一旦触及这个领域,矛盾会非常尖锐。军事安全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支柱,也是美国影响中东的主要手段。美国官员一再表示,经济是一回事,军事是另一回事。目前,美国已经认可中国在贸易、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未来也可能承认中国在投资领域的优势地位,但是美国不会放弃军事优势,并对此高度警惕,甚至可以理解为这是美国划下的“红线”。 在战略安全领域,中美都担心中东成为对方手中的一张牌,可能形成典型的安全困境。美国切断能源供应线始终是中国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这是中国最担心的牵涉中东的议题。反过来,美国也担心中东在能源上越来越依赖中国,反而成为中国手中的一张牌,海湾国家对中国能源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美国担心中国控制海湾能源技术标准,形成排他性贸易集团。 四、关键十字路口 中国过早、过度准备中美在中东的博弈,会付出不必要的成本,加剧地区冲突的风险;若反应过于迟缓,则会陷入战略被动,错失时机;如果采取对冲战略,同样面临成本和风险问题。中国的经济影响水到渠成地转化为政治影响,自然而然地削弱美国影响,是一回事;中国以增强政治影响为出发点安排经济活动,以削弱美国主导地位为目标,是另一回事。以石油人民币为例,美元占全球储备货币60%、支付货币40%,人民币各占3%左右,短期内人民币挑战美元地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石油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美国和沙特三边关系中的敏感话题甚至斗争焦点。美国怀疑中国与沙特出于政治、安全动机推动石油人民币,中国则认为美国基于同样的动机打压人民币。 长期以来,中国主要参与中东经济事务,未来若要着手大国博弈的准备工作,就需要调整全球战略的优先顺序和资源分配。在经济事务上,中国可以做到同所有地区国家保持平衡的关系,一旦进入到军事、政治领域的深水区,这种关系几乎不可能维持。可以预言,没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刺激,中国不会主动大幅调整现行中东政策,而会在中美互动中谨慎观察、调整。如果中美能抓住机遇,做出正确的选择,则能避免两国在中东进入矛盾、冲突不断的危机管控模式;如果中美错过未来机会之窗,则会在中东倒向全面竞争。目前,“印太”、欧洲地区已经进入中美战略竞争模式,中东何去何从,或许对拉美、非洲有启示意义。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文章转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