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李远:共建“一带一路”在逆境中取得可观新进展
发表时间:2022-12-21 15:33 来源:国际网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来,共建“一带一路”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取得累累硕果,不仅给沿线国家人民带来福祉,也推动世界向着繁荣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不断前进。

以发展带动共赢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九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和成果从亚欧大陆扩展至全球,通过与沿线国家实施有效的硬件、软件对接,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实现各国共同发展。截至2022年8月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2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400亿美元。截至2021年底,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累计投资超过430亿美元,在境外创造了34万个就业岗位。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处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边缘,部分低收入国家虽接受西方援助,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共建“一带一路”通过构建包容性的发展平台,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和民生福祉,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环境。九年来,一大批项目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中老铁路”(连接我国云南昆明和老挝首都万象)、“亚吉铁路”(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蒙内铁路”(肯尼亚蒙巴萨至内罗毕)、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中缅油气管线等大项目投入运营并产生巨大效益,造福当地社会,实现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带动了各国理念、政策、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促进了人文合作与民心相通,前所未有地推动着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目前,中国已累计与3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协议,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有超过三分之一采用中国标准。

以融通促进合作

近年来,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国家以意识形态划线搞封闭的“小圈子”。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掀起“逆全球化”浪潮。受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影响,国际合作不确定因素增多。新形势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追求和平与发展反而有着更强烈的需求。“一带一路”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想方案,为破解全球发展和安全困境提供了有效途径。随着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通过国际产能合作,联通了两个大循环。中国要积极肩负起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任,发展全球互联互通,扩大全球开放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近年,美国、欧盟、日本等分别提出各自的“互联互通”计划,存在与“一带一路”倡议竞争的意图。它们的计划试图强调制度规则“软联通”,以区别于“一带一路”偏重基础设施“硬联通”的特点。与此同时,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规则仍高度碎片化,导致很多“一带一路”项目面临协调难、纠纷多、仲裁难、风险高的问题。因此,亟需加强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规则“软联通”来解决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规则“软联通”可以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贸易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主权国家来说,国际规则是其参与国际事务、进行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原则和规范,国家内部也有约束国内行为主体的规则。因此,“一带一路”规则“软联通”的路径既包括国际规则对国内规则的塑造,也包括国家间的规则共商对接。

规则“软联通”是复杂的系统工作,其推进面临不小的困难:第一,沿线国家发展水平较低且差异大,在规则方面与我国缺乏协调,增加了企业跨境经营的成本;第二,部分沿线国家对华认知错位,再加上少数西方国家干扰,对“一带一路”规则联通存在质疑;第三,过去我国更多地是国际规则的接受者、国际公共产品的使用者,现在逐步转变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和提供者,经验有所欠缺。今后宜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软联通”的协同与对接,推动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的规则标准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国际规则,结合沿线国实际情况,遵循灵活多变、协商共建的原则,有序推进“一带一路”规则“软联通”;三是推动“一带一路”规则“软联通”的机制化建设,创设服务于“一带一路”规则联通的合作平台,稳步扩大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作者为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