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江瑞平:全球遭遇生活成本危机
发表时间:2022-12-08 18:31 来源:国际网
联合国相关机构数月之前即已发出警告,警示全球超过17亿人遭遇生活成本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更是直接定名为《应对生活成本危机》。可见生活成本危机越来越受到国际机构的高度关注。而更需重视的是,以往关注此类话题,似乎只是限于贫穷国家,而现在却已经扩大到富裕的欧美发达国家了。

物价高企导致生活成本危机

疫情蔓延导致2020年全球经济遭遇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并对民众生活造成严重冲击。2021年全球经济又显现二战以来历次衰退后最强劲的经济回升,疫情对民众生活造成的冲击有所缓解。但好景不长,步入2021年第四季度,在被疫情严重破坏的供应链远未修复的情况下,需求却因经济复苏出现显著扩张,由此导致的市场供不应求开始推升物价。然而,各国政府并未重视已经显现的通胀苗头,也没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遏制,以致贻误了治理通胀的有利时机。步入2022年,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加重了供应链断裂,更是严重破坏了全球能源和粮食供应链,导致围绕能源和食品的价格加速上涨,通胀压力不断增大。到2022年9月,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分别高达8.2%、9.9%和10.1%,连长期遭受通缩困扰的日本也转而遭遇通胀压力,而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局势更加严峻,如土耳其2022年9月的CPI居然高达83.5%!

物价如此快速攀升的直接后果,是家庭生活成本压力显著增大。尤其是能源、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的急剧上涨,更导致众多家庭不堪重负,财务状况急剧恶化,甚至陷入破产危机。早在今年7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的一项调查即已显示,美国75%的中等收入家庭认为,自己的收入已经负担不起生活成本,陷入财务困境。而欧洲国家因受乌克兰危机的冲击更大,因此家庭财务状况更加糟糕。据《欧洲时报》近前报道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日趋沉重的生活成本压力,85%的受访者表示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被迫放弃购买一些生活必需用品,甚至停止冬季用暖、放弃疾病治疗等。在欧美等很多发达国家,生活在“吃不饱、住不暖”境况之中的家庭越来越多。

激进加息远未取得预期效果

表面看来,导致生活成本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物价高企,加息遏制通胀应是应对生活成本危机的有效举措。从2022年3月起,美联储“亡羊补牢”,开始激进加息,迄今已连续加息6次,累计达375个基点,创下短期密集加息历史最高纪录。欧洲央行也在7月加息50个基点之后,9月、10月又连续两次加息75个基点,从而导致西方进入新一轮加息潮,一些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也被迫跟进。但由于物价攀升的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货币宽松导致的需求过旺,而是有更加深层的其他原因,如疫情蔓延、地缘冲突、对华“脱钩”等。因此激进加息并未能对遏制通胀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高通胀及其引发的生活成本危机并未因此缓解。

更加严重的是,激进加息还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一是严重阻碍经济复苏,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导致生活成本危机的经济环境。如在连续激进加息的冲击之下,美国经济在2022上半年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6%和-0.6%。二是加重了家庭债务负担,导致家庭财务状况更加窘迫,甚至陷入债务危机。

增大生活补贴遭遇财政困境

政府应对生活成本危机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向陷入财务困境的家庭发放生活补贴。一些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通过有针对性地向贫困人群发放救济补贴,是应对生活成本危机的最佳选择,呼吁“财政政策应该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临时转移来保护最脆弱的群体”。一些国家也已经推出各种各样的补贴措施,甚至向“食不果腹”者直接发放食品。但这同样面临严重问题:一是治理通胀需要紧缩政策,政府发放生活补贴则意味着财政扩张,这显然又与激进加息遏制通胀的政策背道而驰;二是欧美国家的财政状况本就十分艰难,近两年防控疫情和刺激复苏,更使各国财政不堪重负,财政危机空前恶化,很难再拿出充足的财政资金用于生活补贴。如截至2022年10月3日,美联邦政府债务首次超过31万亿美元,距国会规定的债务上限31.4万亿美元已是一步之遥,财政危机空前加重。英国政府9月下旬推出近50年来规模最大的减税计划,被普遍指责为与连续七次加息遏制通胀的政策背道而驰,更是严重削弱了用于生活补贴的财政能力。截至2021年底,主要西方国家的一般政府债务余额对GDP比率均已大大突破60%的公认警戒线,其中最高的日本达262.5%,意大利达150.9%,美国也达128.1%。

(作者为外交学院教授,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