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沈孝泉:欧盟为何拒绝立即接纳乌克兰
发表时间:2022-03-04 20:04 来源:国际网
正当俄乌军事冲突激烈展开、乌军在俄军强大攻势面前节节败退之际,乌总统泽连斯基提出立即加入欧盟的强烈要求。欧盟在这场俄乌战争中站在乌克兰一边,并提供了多方支援,但是在乌入盟问题上却态度审慎,没有做出积极答复。欧盟给乌克兰的这一要求“泼了冷水”,这似乎是给自己留下了外交空间。

乌克兰“入盟”问题由来已久,和乌克兰在欧洲的政治定位有密切关系。乌克兰的亲俄派和亲欧派在加入欧盟问题上尖锐对立,2013年,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中止了和欧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目的是疏远欧盟而强化和俄罗斯的关系。亚努科维奇的这一举动引起反对派的强烈反应,亲欧派在基辅展开反政府示威,抗议群众要求政府与欧盟签署协议,这一抗议浪潮导致亚努科维奇下台,提前举行选举。2014年2月,亚努科维奇被议会罢免总统职务。亲欧的新政府对乌东部亲俄势力进行镇压,于是引发了乌东部地区的内战。可以看出,亲欧政府的基本国策就是通过加入北约和欧盟来达到融入西方的目的。加入北约是乌克兰现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泽连斯基总统不断在乌东部地区挑起事端,对俄进行挑衅,如今目的没有达到,却招致普京对乌采取“特别军事行动”。俄乌虽然已展开谈判,但乌很难从俄方那里得到什么便宜。

当前,乌克兰与俄罗斯进入正面军事对抗状态,而乌方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寻求西方多方援助是泽连斯基总统唯一的选择。看到欧洲对乌克兰的全方位支持,连德国也改变一贯立场向乌提供军事装备,泽连斯基就想到立即加入欧盟以求自保,挺过俄罗斯这场军事打击。2月28日的一张新闻图片显示,泽连斯基在一秘密地点签署和展示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正式申请。他说这一申请已递交布鲁塞尔。

应当说,当此乌克兰处于危机之际,欧盟如果立即接纳乌克兰,那绝对是对乌最大的政治支持。然而,乌的要求却在布鲁塞尔遭到冷遇。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说,“加入欧盟不是几个月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个广泛和深远的转变过程。”法国总统府一官员说,“我们必须慎重,不要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法新社报道说,欧盟官员强调,加入程序需要数年的时间,从而浇灭了乌克兰想以此挺过俄罗斯进攻的希望。

欧盟此时拒绝立即接纳乌克兰不是偶然的,这既有程序上的限制,更有当前的外交上的长远考虑。欧盟在扩大问题上持慎重立场是因为在此问题上有过深刻教训。冷战结束后,因苏联和苏东阵营解体而独立出来的大批中东欧国家纷纷投向西方,它们要加入北约以寻求美国安全保护,加入欧盟来得到经济实惠。欧盟在短时间内从15个成员国猛然扩大到27个(英国退出),表明欧盟的块头加大,政治影响力急剧上升,但同时也患上了“肥胖症”。由于新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新老成员之间政见也有差别,彼此摩擦增加,欧盟内部固有的矛盾导致经济整体的不平衡。2007年由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债务最终造成欧盟的经济危机,至今未能彻底复原,欧盟盲目扩大的教训十分深刻。因此,欧盟制定了接纳新成员严格复杂的谈判和监控程序,同时制定了新成员入盟的各项经济指标以及政治、司法等领域达到与欧盟接轨的标准。这一系列程序即便顺利的话也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乌要求“立即接纳”纯属异想天开。援引西班牙《公众日报》的分析,乌克兰腐败严重,经济疲软,民主基础不成熟……,这个国家的自身条件根本达不到欧盟的标准。

对于欧盟而言,立即接纳乌克兰最大的担忧和顾虑是将在俄乌冲突中处于被动处境,失去自己的外交空间。欧盟虽然在俄动武之后谴责俄而支持乌,但从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八年中,欧洲始终保持与美国拉开距离的立场。2014年,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俄罗斯被驱逐出八国集团,西方对俄实施严厉制裁,但法德两国利用纪念“诺曼底登陆”七十周年的机会,促成法德俄乌四国领导人的直接会面,最终达成“明斯克协议”。这一四方会议被称为“诺曼底模式”,是法德斡旋俄乌危机的外交成功之举。在当下俄乌军事冲突尖锐之际,欧洲必须保留自己一定的外交空间,如果在这个时候把乌拉进欧盟显然既不符合程序,更不合时宜。也就是说,欧洲已经为战后谈判进行筹谋,而谈判也是普京的诉求。

普京贯穿乌危机始终都强调谈判解决冲突,他提出与美国谈判的“安全保障协议”,接着在动武的当天即提出谈判的意愿,至今俄乌谈判已进行了两轮。俄罗斯主动实施“特别军事行动”,乌绝对不是对手,普京却预设与乌谈判的框架,这完全不符合一般战争的基本原则。这只能说明,普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教训“挑衅闹事”的乌克兰,另一个则是“以战促谈”,达到停止北约东扩、维护自身战略安全的目的。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俄美较量陷入僵局以来,始终在俄、美、乌之间进行外交斡旋,目的也是通过谈判来寻求政治解决途径。马克龙是当前欧盟轮值主席,他的外交行动自然代表了欧盟,从一定意义上说,欧盟和俄罗斯在谈判问题上存在着一致性。当然俄罗斯是当事方,欧盟是第三方,在对谈判的理解和预设上肯定有差异,但无论意图如何,谈判总比打仗要好。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