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撰文指出,新兴大国与守成国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并非不可避免。当前中美之间虽然竞争激烈,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面对贫困、疫情、经济危机等全球性挑战,中美仅靠自身力量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靠携手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打造新型“竞合”关系是维护双方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 |
当前美国国内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美国长期以来的对华“接触”政策已经失败,中国已成为美国的战略对手。 美国政府2018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显示,美国关于与中国“接触”的设想“已被证明是错误的”,相反,中国希望“塑造一个与美国价值观和利益相悖的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大谈中国的成就在美国变成了“政治错误”,甚至“异端邪说”,中美两国之间的激烈对抗似乎不可避免。然而,双方又不可能在毫发无伤的情况下使对方落败,因此,寻找到一种合作方式,既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成就 一个可能的合作领域就是扶贫。中国在这方面成绩斐然,鼓舞人心:改革开放40年来,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赤贫,这是历史上任何一项扶贫行动都没有过的成就。1978年,中国人口有10亿,平均每10个人就有9个在极端贫困线以下挣扎,天天为吃饱肚子而发愁。然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中国人口达到14亿多,平均热量摄入增加了一倍,大部分人已经摆脱了饥饿之苦。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4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经济学中有一个“72法则”:用72除以年增长率,得出的结果就是大约多少年后体量翻倍。按照这种方法计算,中国经济差不多每7年翻一番。一些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相比过去甚至提高了50倍。可以说,40年奇迹般的高速增长,比中国过去4000多年历史所创造的福祉还要更大、惠及人数还要更多。 中国变得日益富裕而强大,它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随之改变,这令许多西方国家感到担忧。但世界银行指出,我们应当更多地为其他国家的成就而喝彩,而不是打压。 2000年,联合国宣布了八项千年发展目标,首要目标就是要在2015年前将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一半。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曾表示,中国“仅凭一己之力”成功推动世界朝着这一目标迈进。他说:从1981年到2004年,中国有5亿多人摆脱了极端贫困。这无疑是历史上最大的跨越式扶贫成就。在中国的大力推动下,这一发展目标于2010年提前5年顺利完成。 顾虑 “有另一个国家可能有朝一日变得比美国更加强大”——这个观念让美国感到不安,挑战了美国人心中将自己视为“世界领袖”的认知。但对中国的崛起视而不见并不会削弱中国日益强大这一事实。 美国作为现有的超级大国,同正在崛起的中国之间出现了一种危险的竞争态势,这就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这种态势令双方很容易受到第三方或意外事件影响,将双方拖入一场本可避免的灾难性战争。在过去的500年里,一共出现了16次新兴大国崛起,威胁守成国地位的事件,其中12次最终爆发了战争。 中国人民理应为他们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二战结束后美国在亚洲主导构建,并维持了70年的国际经济和安全秩序,也是这些成就之所以能够取得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秩序使所有的“亚洲奇迹”成为可能,而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便是其中最大的“奇迹”。 展望未来,如果中美两国认识到只有通过合作行动才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果,是否能够给双方提供机遇,深入探讨合作方式,为减轻全球数十亿人的贫困问题而共同努力?如果双方能在这样一项崇高而互利的事业中合作,或许这种经验会激发双方更多的想象力,设想双方在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保护和推进本国利益的其他方式。 竞合 早在美苏冷战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尽管双方军力都足以摧毁对方,但是核战争一旦爆发,结果只会是同归于尽,因此双方都认识到限制竞争的必要性。 今天,美国和中国的命运已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不只是要不要“同归于尽”那么简单,而是面临着许多难以单独应对的威胁,新冠病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为公民创造健康的生态环境,应对疫情导致的金融危机以避免大萧条及其政治后果出现,以及防止大规模恐怖主义活动和恐怖主义思潮的蔓延,是两国共同面对的挑战。在这些领域,加强合作不仅互利互惠,而且必不可少。如果放弃合作,无论中美都无法保证其最重要的利益——生存的权利。 美国和中国可以同时成为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矛盾,但这种“竞合”关系恰恰是维护双方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 (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政治学教授,文章转自“观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