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6日,是中国与欧盟建立外交关系45周年纪念日。45年来,中欧关系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但总体上保持了积极务实的发展势头,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今天,中国和欧盟已发展成为世界上两支重要战略性力量和两大重要经济体,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随着国际形势和中欧实力的发展变化,中欧关系将呈现既合作又竞争、合作大于竞争的新局面,值得我们警惕。 |
历史回顾:虽有风雨,但合作是主流 回顾中欧建交以来的45年,双方关系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5年到1989年,为“初始发展期”。 1975年中欧建交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后,中欧关系发展比较平稳顺利。当时双方在战略上都有联手应对苏联扩张威胁的共同考量,在经济上也有互通有无的共同需要。欧方当时把中国看作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纷纷进军中国,开展合作,占领市场。当然,中国也需要引进欧洲的工业产品、先进技术、资金以及管理经验。经双方共同努力,中欧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欧共体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引进资金和技术的重要对象。据统计,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从1975年的24亿美元激增到1989年的235.1亿美元,增长了约十倍。 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1994年,为“低谷期”。 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后,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在战略上误判形势,对中国实行“全面制裁”的高压政策,中止中欧高层互访,停止向中国提供新的发展援助和贷款担保,不再开发新的大型合作项目,停止同中国的军工合作,使中欧关系骤然降至低点。欧共体及其成员国采取这种恶化双边关系的行为,有美国带头和施加影响的因素,但从根本上讲,主要是苏联、东欧地区发生剧变,不再对西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中国在西方战略中的借重价值相对下降。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不但没有改变政策,反而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欧盟遂于1994年年底宣布取消除军售禁令外的所有制裁措施,中欧关系逐步恢复正常。 第三阶段,从1995到2005年,为“蜜月期”。 1995年7月,欧盟首次发表对华政策文件《中国-欧盟关系长期政策》,主张全面加强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关系。1996年11月,欧盟制定《欧盟对华新战略》,确定对华政策“全面性、长期性和独立性”的原则。1998年3月,欧盟出台《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政策文件。同年4月,中欧领导人在伦敦举行第一次首脑会晤,决定建立中欧领导人年度首脑会晤机制。2003年9月,欧盟发表《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之共同利益和挑战》,指出欧盟和中国的关系已经步入成熟期,提议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3年10月,中欧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确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首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文件明确指出“欧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力量”,“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随后,中欧关系迅速发展,学术界将此阶段称为中欧关系的“蜜月期”。 第四阶段,从2006年到2012年,为“起伏不定期”。 随着中国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欧盟2006年10月出台的第六份对华政策文件《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在此期间,双方分歧与摩擦增多,关系起伏不定。特别是2008年西藏发生“3·14”事件后,欧洲出现了一股涉华问题奥运化、奥运问题政治化的逆流,奥运圣火在巴黎和伦敦传递受阻,德、英、法领导人还先后接见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达赖喇嘛,挑战我国核心利益,中欧关系严重受损。嗣后,随着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以及难民危机和恐袭危机的冲击,欧盟内部矛盾重重,疑欧势力不断上升,经济陷入困境,被迫将关注的重点集中于欧盟内部事务和周边问题。 第五阶段,从2013年到今天,为“稳定发展期”。 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2013年中欧共同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2014年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欧盟总部,提出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2016年6月,欧盟时隔10年后发布《欧盟对华新战略要素》文件,重新系统规划了欧盟对华新战略的基本原则、政策框架及未来行动方向。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面临新的问题,中欧双方协作前行。2018年12月,中国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明确指出“欧盟是国际格局中一支重要战略性力量”,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中欧各领域对话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中欧关系稳定发展。近年来,中欧高层访问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合作稳步发展,贸易额大幅增长;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人文交流成为新的亮点。 展望未来:既有机遇,又充满挑战 在国际格局剧烈变动、大国博弈加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新形势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这是因为: (一)中欧需要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挑战。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新的挑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各种全球性挑战和热点问题层出不穷,任何一国或国家集团都无法单独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中欧只有加强团结,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挑战。 (二)中欧经济深度交融。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密不可分,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自中欧建交以来,中欧货物贸易额已由1975年的24亿美元激增到2019年的7051.09亿美元,增长了近300倍。中欧贸易已占中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的15%以上。欧盟已连续15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进口来源地,中国已连续14年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三)中欧双方没有地缘政治上的直接冲突。中欧地处欧亚大陆两端,没有直接的地缘战略冲突,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澳门等问题也已经根据“高度自治,一国两制”的原则妥善解决,双方关系的发展不存在重大地缘政治障碍。保持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四),中欧文化相互吸引。中国和欧洲的文明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很多可以交流和借鉴之处。双方都强调文化多样性,主张通过不同文明之间包容互鉴,建设和谐世界。人文交流已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继战略、经贸之后的“第三大支柱”。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中欧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中欧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欧洲一些国家对华疑虑增多,欧盟对华政策趋向强硬,两面性明显增加,竞争面正在上升,值得我们警惕。 (一)对中国的定位发生了变化。2019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共同通讯文件《欧中关系战略展望》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带给欧盟的机遇和挑战已然发生变化,在将中国作为拥有共同目标、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的同时,首次将中国定位为“竞争者”,甚至“制度性敌手”,即将中国界定为同时具有四重特性的国家:合作伙伴、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敌手。由此可见,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已经成为欧盟和主要欧盟成员国的共识。 (二)欧盟对华疑虑明显上升。当前,欧盟对中国的不解和疑惑主要集中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问题上。欧盟及其一些西欧成员国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是,“中国主导,中国标准,中国决定”,担心“一带一路”将对欧盟带来“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影响。在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问题上,欧盟及其一些西欧成员国,指责中国分裂欧盟和对欧盟进行分而治之,担心“17+1”合作机制会影响欧盟的整体决策程序,加剧中东欧对欧盟的离心倾向。 (三)中欧之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政治方面,欧盟和某些成员国在人权、南海、台湾、涉港、涉藏、涉疆、网络安全等问题上不时对华发难。在经济方面,欧盟配合美国在世贸组织提出了九项针对中国的新规则,制定了限制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的新规则。同时,还经常抱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强制转移技术等问题。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欧盟一些国家,指责中国隐瞒疫情和死亡人数。法国总统马克龙2020年4月16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称,不要天真地认为,中国在应对疫情上做得多好,“明显发生了一些人们不知道的事情。”德国总理默克尔4月21日也敦促中方尽可能在疫情方面保持透明,中国在新冠病毒源头问题上越透明,越有利于全世界每个人从中学习。 建立行稳致远的中欧关系,不仅对中欧双方至关重要,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的深入发展。 (一)坚定支持欧盟推动一体化和欧洲团结的努力。欧盟是国际战略格局中一支重要的战略性力量,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西端终点,是中国开展全方位开放合作的重要伙伴。 (二)努力做好欧盟各层面的工作,即要处理好中国与欧盟、中国与欧盟成员国以及中国与欧洲次区域的三层关系。 (三)努力争取欧盟在中美冲突中尽可能不站边。因为要站边,最大的可能是站在美国一边,他们是盟友。 (四)加大人文交流和沟通的力度,动员各种力量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努力打消欧洲人对中国的不解和疑惑。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前驻外武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