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张茉楠:一场与疫情和时间赛跑的全球供应链攻防战
发表时间:2020-02-25 14:59 来源:国际网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最为急迫的,这场战役越早日完成、影响越小。在中美贸易战及新冠肺炎疫情的相继冲击之下,美欧、日韩等大企业纷纷重建其全球供应链体系,这也给中国经济带来深远影响。为此,必须更加重视中国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长期稳定与安全,将“抗疫阻击战”变为“供应链保卫战”。

2020年初,一场突如袭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不仅扰乱了中国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正演变成一场与疫情和时间赛跑的全球供应链攻防战。

一、中国早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和全球市场的“双中心”

中国作为参与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分工程度最深、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家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整合、相互嵌套,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全球20%左右的商品生产来自中国(1995年时只有4%),在纺织和服装、电力机械以及玻璃、水泥和陶瓷等行业,全球近一半的产量来自中国。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电气和电子零部件出口国,占全球总出口额的30%。

特别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体量快速成长,迅速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占世界贸易比重上升至近12%,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占世界进口总额10%以上。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需求的萎缩,以及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物流成本下降等因素,全球价值链重构特征明显,不仅包括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收缩与地理迁移,还包括全球价值链模式的调整。具体表现为,跨国公司在布局全球价值链时,从原有的以母国市场为中心的“中心-外围”式离岸生产为主,逐渐转为贴近母国市场或者消费市场的近岸生产为主。生产不再是遵循成本最低或者贴近原材料产地原则,而是将生产与装配放在离母国市场较近的地点,将生产与服务更贴近客户,跨国企业能够通过更敏捷的供应速度与更强的定制能力响应客户需求,强化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弹性。特别是鉴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市场规模以及与全球供应链网络的枢纽地位,中国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和市场的“双中心”。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MGI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显示,近年来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相对有所上升,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

二、新冠疫情被世卫组织定性为“PHEIC”意味着什么?

随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以及在中国甚至全球的蔓延,1月31日,世卫组织(WHO)宣布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疫情被列为PHEIC后,截至2020年2月15日,共有13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公民或来自中国的旅客采取了入境管制措施。由于其他国家加强入境限制,不仅除人员出国入境海外港口受限之外,产品货物、集装箱等都会受到严格的检疫,有的甚至可能会被要求延迟通关时间,大幅增长物流及生产成本,这相当于“进口管制”措施。据有关新闻报道,部分海外消费者或进口商已经拒收中国产品,订单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受员工复工限制影响,出口物流揽收迟缓、货源压力或进一步加大。整体来说,对来自疫区的商品,海外都会提高准入门槛或直接禁止进入。

PHEIC的发布有效期为三个月,之后或自动失效,最长延至六个月或继续构成PHEIC。如果未来这一发布失效,也意味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奏效,疫情获得了很大范围的控制,这对于中国对海外出口贸易,可能使得压力有所缓解;但如果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工厂复工一再推迟的话,出口厂商选品、备货的压力也会进一步加大。届时,供不应求的现状或抬高运营成本,对跨境出口的隐患依然较大。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新调查显示,企业产能恢复限制的原因包括复工延误、防护用具的缺口以及运输不畅,部分企业表示只能达到原产能的30%-40%。特别是由于海外许多国家大幅增加了航空运输限制,不仅导致国外运至中国的国际航运成本增长到原成本的3-5倍,也拉长了运输交付时间。疫情不仅对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对全球制造业和全球市场的冲击也在所难免。

三、疫情正引发全球供应链及全球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会引发连锁性反应。封闭隔离、延迟开工、暂停生产等因素都将影响生产活动,直接冲击跨国公司投资及生产订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跨国公司供应链布局。事实上,稳定的投资环境是跨国公司所考虑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旦疫情短期内无法解除甚至扩散将直接危及投资者信心,特别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展开撤侨行动,其后续扩散效应可能进一步显现,其影响将通过对投资者信心和预期的影响,进而对跨国投资决策产生较大压力。

而当前确诊人数最多的四个大省(约占全国确诊总人数的75%),分别为湖北(64%)、浙江(4%)、广东(4%)、河南(3%),四省份都是制造业或外贸大省,集中了中国乃至全球的汽车、生物医药、电子、化工、通信、机械设备等重要行业的制造环节。目前,疫情拐点未现,物流运输和物资供应依然受限、复工后生产运营困难,供应链中断已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于疫情导致的各地封锁问题,全球供应链较长且分工复杂的汽车和电子制造行业将蒙受较大损失。以身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为例,关闭工厂将在全球经济中产生级联效应。武汉是中国制造业中心,尤其是汽车制造业。疫情对中国汽车行业冲击已经显现。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计数据,今年1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8.3万辆和194.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4.6%和18.0%;新能源汽车预计产销4.0万辆和4.4万辆,同比分别下滑55.4%和54.4%,其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会大于17年前的SARS。

美欧日韩等大型跨国车企在武汉也都设有工厂或生产线。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汽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德国汽车工业31%的销量来自中国市场、四成营业额来自中国客户。以汽车零部件巨头德国博世集团为例,博世在中国拥有近60家公司,2019年,博世在亚太地区销售额达到225亿欧元(约合合247.5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就贡献100多亿欧元。当前,受疫情影响企业仍处于关闭停产状态,博世已预警供应链断裂风险。

发出预警的还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GM旗下两家主要美国工厂,随着密歇根和得克萨斯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和卡车工厂的某些零部件耗尽,可能会出现更大面积停产。此外,因病毒疫情造成中国零部件供应中断,韩国现代汽车已暂停所有在韩生产线。日本三大车企日产、丰田、本田目前也仍面临复工困难。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占到整体进口量的3成以上,中国工厂延期复工,也导致日本企业面临断供风险。信息显示,目前,包括韩国、日本等一些车企已开始制定停产或寻找新供应商计划。上海美国商会进行的一项的最新调查发现,疫情爆发以来近一半美国在华企业表示,肺炎疫情引起的封闭措施已经影响其全球运作。在中国的大部分美国公司都认为,疫情将导致它们今年营业额下降,其中一些公司准备加快把供应链搬出中国的速度。

综合分析来看,中国在全球商品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5.3%增长到2019年的12.8%,增长了一倍多。考虑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零部件短缺导致其它地区的生产停止或放缓,中国出口减少的溢出效应可能对全球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试图通过主导一些大型区域贸易协定来强化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优势,将供应链模式由“全球模式”转变为“俱乐部模式”。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等都明确规定了“原产地规则”。因此,CPTPP、USMCA协议实施原产地规则及加快价值链区域化背景下,此次疫情不排除一些产业向亚洲、北美或其他地区转移的可能性。

此外,全球电子制造供应链也将受到严重冲击。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电子零部件等,加工成最终产品后进行出口。数据显示,苹果公司全球220个主要供应商中41个来自中国,比美国公司还多4个。目前,苹果iPhone供应链产能只恢复了30%至50%左右,复工难将可能使iPhone供应链受阻延续到4月。事实上不只苹果公司,中国在全球智能手机行业中的地位难以替代。世界智能手机产量的65%集中于中国。由于疫情原因,包括上游供应商、手机厂商及代工厂商在内的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较大冲击。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报告,全球七成智能手机在中国生产制造,疫情可能导致今年一季度中国手机产量有超过30%的下滑,进而冲击全球手机产量及销量。

目前,国内外对新冠疫情何时结束,且对中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看法不一,如IMF总裁塔丽娜·格奥尔吉耶娃预计疫情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V型”影响,对全球经济影响轻微。摩根大通经济学家勒普顿(Joeseph Lupton)认为,如果疫情遵循历史规律,那么疫情将在第二季度达到顶峰和消退。他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在第一季度下降约0.3个百分点,降至年化2.3%,在第二季度反弹。但安联研究(Allianz Research)经济学家阿纳·博阿特(Ana Boata)则表示:“鉴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疫情很可能使全球制造业在2020年上半年陷入衰退。”

总之,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最为急迫的,这场战役越早日完成、影响越小。对于疫情造成的直接或潜在冲击。在中美贸易战及新冠肺炎疫情的相继冲击之下,美欧、日韩等大企业纷纷重建其全球供应链体系,这也给中国经济带来深远影响。为此,必须更加重视中国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长期稳定与安全,将“抗疫阻击战”变为“供应链保卫战”。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文章转自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