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叙利亚宪法委员会首次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来自叙利亚有关各方的150位代表参会,这为叙利亚和平带来一缕曙光。未来叙利亚战后安排除国内各种势力达成妥协外,有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库尔德武装的态度,是倒向政府军,还是又回到美国怀抱;二是要看美国在叙利亚做什么手脚,让和平曙光消失在地平线的那端。 |
10月30日,叙利亚宪法委员会首次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来自叙利亚的150位代表参会。在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极端势力行动接近尾声、美国从叙利亚撤出部队、俄罗斯和土耳其在叙东北部地区进行“安全区”建设和共同巡逻之际,此次大会的召开正逢其时,为叙利亚和平带来一缕曙光。 叙利亚宪法委员会是于2018年1月31日在俄罗斯索契叙利亚全国对话大会上提出的。按联合国前叙利亚问题特使德米斯图拉的计划,委员会包括150人,来自叙政府、反对派和民间社会的代表各50人。2019年9月23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该委员会成立,并指出接下来将在日内瓦举行会议,“成立委员会可能并且应该成为政治调解道路的开始”。 经过了八年战乱,叙利亚有关各方坐在一起,讨论宪法修订问题,这本身就是局势演变的结果。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让叙利亚回归和平至少还有以下三方面问题必须得以解决。 第一,与会三方各代表不同的利益,有不同的诉求。从巴沙尔·阿萨德政府来看,保持国家的和平与统一是当前头等大事,在家族式统治之下,适当放一些权力,让利于国内各派别和宗教团体是缓和国内矛盾的主要内容。对反政府派来说,他们是要在叙利亚国内政治生活中谋求更多的空间和发言权,参政议政,确保自身利益得到合理保护。民间团体则希望国家尽快结束战乱和纷争,让民众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状态。经过八年较量,叙利亚国内的三方力量对各自的诉求是清晰的。现在要做的是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二,大国的参与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几个世纪以来,中东从来不缺大国争夺的影子。2011年叙利亚内乱初起,美国提出对叙利亚三个目标:一是巴沙尔必须下台,他的政府是“非法政府”;二是重新修订叙利亚宪法;三是举行国家领导人大选。 之后,美国带着西方国家以叙利亚拥有和使用化学武器为由,对叙发起制裁,过程中叙利亚确实发生过多起化武伤害平民事件。美国等国认为,这是叙利亚政府所为,奥巴马政府甚至为此差一点对叙动武。在中国等国努力下,叙利亚同意撤出其化学武器,从而避免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叙利亚动武。特朗普总统上台,先后两次对叙利亚境内目标进行导弹打击。 2015年9月,俄罗斯借打击叙境内极端恐怖势力为由,出兵支援叙利亚政府。此举改变中东反恐态势,俄罗斯巩固其在叙利亚的存在,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得以长久使用,而且还获得赫梅米梅空军基地。俄罗斯利用这场战争演练了大部分军事装备和人员。叙利亚政府军在俄罗斯和伊朗等国家支援下一路收复失地。到2018年底时,叙利亚政府军和库尔德武装基本形成以幼发拉底河为界的对峙状态。 大国在叙利亚战乱中与影相随,成为幕后主要操纵者。在决定叙利亚未来的谈判桌上,尽管从联合国到叙利亚都认为“叙利亚政治必须要由叙利亚人民自己解决”。但真正落地,没大国参与,不可能成功。10月29日,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外长同联合国叙利亚问题特使彼得森就叙利亚宪法委员会细节召开闭门会。三国认为,组建宪法委员会是共同的胜利,各方应维护叙利亚的国家统一。 第三,叙利亚能否回归和平取决于未来叙利亚战场上进展。叙利亚政府目前正几线作战。一是在叙利亚东北部地区的稳定局势能持续多久。土耳其与俄罗斯达成的备忘录让叙利亚东北部地区版图有根本性改变。库尔德武装时而与政府军合作,时而又把目光放在美国身上。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去年12月提出从叙撤军后,库尔德武装开始与叙利亚政府接触,但迟迟未有实际结果。只是到今年10月初土耳其发动“和平之泉”,库尔德武装才与叙利亚政府军合流,库尔德武装后撤,把迎击土军的一线阵地让给叙政府军,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但6万多武装人员是决定叙利亚是战是和的力量,库尔德武装的选择将是决定叙利亚未来的因素之一。 二是美军重装部队的进入。特朗普在撤出叙利亚北部地区的美军后突然改变态度,决定向代尔祖尔地区派出美军重装甲部队,包括M1主战坦克和M2装甲运兵车。这是2017年美军首次越过幼发拉底河进入叙利亚以来第一次派重装甲部队。之前,进入叙利亚的美军多为“斯特莱克”轮式轻型装甲部队。特朗普政府打出的口号是防止极端势力抢夺叙利亚富油区,实际上美国是要在叙利亚东北部赖着不走。之所以派重装备是因为美军担心,先前派驻的200名特战队员虽能挡住有关国家正规军,但对于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恐怕难以应付。美军重装部队进入主要是防御型部署。 未来叙利亚战后安排除国内各种势力达成妥协外,有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库尔德武装的态度,是倒向政府军,还是又回到美国怀抱;二是要看美国在叙利亚做什么手脚,让和平曙光消失在地平线的那端。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章转自头条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