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周晓沛:从中俄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智慧
发表时间:2019-09-06 19:36 来源:国际网
四十年的风风雨雨使中俄双方都蒙受了沉重损失,也都汲取了深刻的教训和宝贵的智慧。无论是结盟还是对抗,都是不成功的,中苏、中俄关系还是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相互尊重,睦邻友好,结伴而不结盟。当前,世界上乱象丛生,在大乱局、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双方宜通过更紧密、更深层次的战略沟通,更好地联手应对全球性的新问题、新挑战。

中俄关系走过70年不平凡的风雨历程。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苏关系某种意义上正是按照这一逻辑在不断重复:十年友好结盟,十年关系恶化,十年对立为敌,十年缓和改善。完全可以说,中苏两大邻国关系充满了世界史上最为错综复杂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变化。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惊世大逆转之后,我们双方都变得聪明起来了,从曲折发展的历史中汲取了智慧。近30年来,中俄关系不仅没有任何反复,而且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超越一般的伙伴关系,已成为世界上“真正信赖的战略伙伴”,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中俄双方都十分珍惜并维护这一来之不易的“背靠背”战略合作。什么叫“背靠背”?一般意义上是指在战场上,两个人把自己没有防备的身后交付对方,不用担心敌人从背后袭来。也就是说,在战略上中俄互为对方的强大支撑和后盾。

中俄之间为什么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战略协作究竟包括哪些内涵?发展前景到底如何?要搞清这些问题,不能不回顾两国关系的演变历史及其发展轨迹。迄今,中俄关系只有28年,而中苏关系却有42年的历史。1965年,当中苏关系不好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曾对柯西金总理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看中苏关系早晚会好起来的,可能是10年之后,美国人会帮助我们团结起来。”上世纪80年代,中苏双方都调整政策,两国敌对关系逐渐解冻升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内工作重心转移及国际形势变化,中央着手调整对外战略,改善中苏关系。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到中亚发表愿意改善对华关系的讲话,客观上为中方调整对苏政策提供了契机。在勃列日涅夫讲话后的第二天,外交部立即做出正面反应,声明我们注意到列日涅夫主席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注意”这个关键词立即引起国际舆论的极大关注,因为此前我们奉行“以苏划线”的政策,只要“苏修”对华所说所为,不是抗议就是批判。这极为平常的“注意”二字,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确实隐藏有不同寻常的玄机。

1982年7月,邓小平同志做出决定,要采取一个大的行动,向苏联传递信息,双方应当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讨论,通过共同努力设法排除发展两国关系的严重障碍,争取中苏关系有一个大的改善。为此,外交部苏欧司司长奉命以视察使馆工作的名义秘密访问莫斯科。苏方也表示,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级别上同中方讨论双边关系的问题,以便“消除关系正常化的障碍”。于是,中苏双方开始进行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政治磋商。一开谈就是六年,双方围绕“三大障碍”问题针锋相对,相互扯皮,谁也说服不了谁,被称为“聋子对话”。不过,与昔日火药味十足的中苏边界谈判不同,都心平气和,并未红脸吵架。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发表的讲话成了中苏关系缓和的一个转折奌。双方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开始相向而行,最终达成妥协。1989年,戈尔巴乔夫应邀访华与邓小平举行高级会晤,双方对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做出明智的了断,同意“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苏关系从此实现正常化。

四十年的风风雨雨使我们双方都蒙受了沉重损失,也都汲取了深刻的教训和宝贵的智慧。无论是结盟还是对抗,都是不成功的,中苏、中俄关系还是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相互尊重,睦邻友好,结伴而不结盟。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不久,东欧剧变,两极格局崩塌,国际形势和两国国内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指示:“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从容地同它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争论。”这个方针很重要,正是总结了历史上“大论战”的教训。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苏高级会晤确定的两国关系基本原则不仅经受住考验,而且成为建立新型中俄关系的基石。

概括起来讲,中俄关系先后实现了四次过渡。第一次是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转换。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当天,我国政府代表团即飞抵莫斯科访问。当时,我以苏欧司参赞兼苏联处处长的身份参加代表团,尽管那时苏联已不复存在。双方商谈签署了会谈纪要,中方支持俄罗斯继承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俄方承诺原中苏之间签订的条约继续有效,重申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就顺利解决了中俄关系的继承问题,实现了两国关系的历史性平稳过渡。从1992年俄罗斯总统首次访华开始,中俄两国领导人建立了定期互访机制。通过直接接触,增加相互了解,消除彼此隔阂。从双方重新承认“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确认两国已具有“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直至宣布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短短四年内,两国关系接连上了三个重要台阶。顺便提一下,建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俄方首先提出来的,是中方第一次同意与外国建立这种伙伴关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这样称呼的战略伙伴。所谓“战略协作”,其实质就是在双方关切的重大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应对挑战,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次过渡是,普京接替叶利钦出任总统。双方重申,中俄建立平等信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两国领导人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把“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思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两国边界问题,消除了两国关系中的一大隐患。

第三次过渡是,梅德韦杰夫接替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承前启后,共同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双方强调,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内容,加强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扩大和深化人文领域合作对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在能源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2年普京复任总统后不久即正式首访中国,也预示两国关系顺利实现了第四次过渡,有人形容进入“黄金时期”。普京在竞选纲领中谈及中俄关系时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决不是威胁,而是俄经济之帆赶上“中国风”的良机。这是俄领导人首次对“中国威胁论”的明确表态。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选择俄罗斯也并非偶然。在国际风云诡异变幻中,中俄友好合作关系“雷打不动”,双方都对两国关系一直保持高水平运行感到满意。中俄互为彼此唯一的全面战略伙伴,这不仅得益于两国元首着眼世界大势做出的英明政治决策,更是基于两国自身发展的长远内在需要。

2019年6月,习近平应邀第8次访问俄罗斯,和普京一起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活动,共同开启中俄关系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强调,经过70年风云变幻考验,中俄关系愈加成熟、稳定、坚韧。新时代的中俄关系,要始终以互信为基石,筑牢彼此战略依托;要着力深化利益交融,拉紧共同利益纽带;要大力促进民心相通,夯实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础;要更加担当有为,携手维护世界和平安宁。

在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俄战略伙伴一起辟波斩浪,将迎来新机遇,为促进两国共同发展繁荣,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做出更大贡献。当然,中俄关系发展进程中难免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相互认知有差异、贸易结构失衡等。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及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有人担心成为“附庸”,对移民问题尤其敏感。乌克兰危机后有变化,认为中国是友好国家的明显增加。今年,中俄间首座铁路界河桥全线贯通,首座跨黑龙江界河公路大桥合龙,东线天然气管道过境段全部贯通,汉语也首度成为俄罗斯统一国考的科目。

现在,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俄第一大原油进口国、最大食品进口国。2018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下一步则是奔向2000亿美元目标。要实现这一规划,思想观念需要创新,经济合作必须进入结构转型和战略升级的新阶段,着重进行战略性大项目合作,加快向联合开发、制造、应用和投资、金融等领域,包括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等领域务实合作,提升中俄利益交融水平。双方还需进一步加强民间人文友好及地方交流合作,夯实两国关系的社会民意基础。我想,这恐怕正是今天这次研讨会举办方的初衷,也是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主题。

当前,世界上乱象丛生,国际力量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演变,大国关系也在进行重大调整。美国公开将中俄定位为“修正主义国家”,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稳步健康发展对双方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对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世界和平稳定也至关重要。在大乱局、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双方宜通过更紧密、更深层次的战略沟通,更好地联手应对全球性的新问题、新挑战,坚定支持对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努力,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并注意照顾对方的利害关切和舒适度,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确保双方“背靠背”战略合作可持续发展。

为了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这一伟大的历史性时刻,传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珍贵理念,中俄双方老朋友共同编辑出版了《世代友好》文集并第三次修订再版《我们和你们:中国和俄罗斯的故事》。作为中苏中俄关系近半个世纪风云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坚信,立足于“世代友好,永保和平”的两大邻国关系发展前景广阔、光明!

(作者为原中国外交部欧亚司司长,驻俄罗斯使馆公使,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大使,文章为作者在2019年9月3日《东方经济论坛》俄中关系史研讨会上的演讲)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