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俞 邃:中俄关系:风雨同舟70年
发表时间:2019-08-27 20:16 来源:国际网
中俄建交的70年,经历了友好合作、相互支持,出现分歧、关系恶化,回归正常、相向而行,战略协作、共创未来的过程。经验教训弥足珍惜。中苏合作曾经改变世界历史进程,两国之间的争论其实是人类社会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种碰撞。富有生命力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处理国家关系唯一正确的选择。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开创了结伴不结盟之先河。中俄由于各自的大国地位和世界影响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彼此的关系总是牵动着世界战略格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强大因素。

中(苏)俄建交70年的关系,形象点说,离不开风雨和阳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第一个建交,秋高气爽。毛泽东访苏,滞留甚久,一度阴雨缠绵;商谈结果圆满,雨过天晴。这晴朗天空一直延续到赫鲁晓夫当政初期。以苏共二十大为开端,两国两党分歧逐渐暴露,随后争议频发,风起云涌;乃至苏联从中国撤退专家,掀起大论战,风雨交加。勃列日涅夫时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在中国边境两次兵戎相见,疾风暴雨。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短暂过渡期,直至戈尔巴乔夫上台,关系走向正常化,风平浪静。苏联解体、叶利钦当家,形成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风调雨顺。普京主政19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发展,风和日丽。

友好合作改变世界

斯大林在世的三年多时间以及赫鲁晓夫当政初期,两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

苏联于1949年10月2日率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毛泽东访苏,出席斯大林70寿辰庆典,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互信与合作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苏联以设备、机器和各种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1950年2月,两国政府签订《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2年中国“一五”计划时,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建设141项重点工程。朝鲜战争期间,苏方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其中包括一千架米格15型飞机和中国运输系统的军事工业援助。朝鲜战争中苏联的飞机和苏联一个航空团和年轻的中国空军一起创造了令美国恐惧的米格走廊。1953年3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赴苏吊唁斯大林逝世,毛泽东发表题为《最伟大的友谊》的纪念文章。

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遏制和封锁,奉行向苏联“一边倒”方针,有其必然性。苏联也需要新中国的支持。斯大林战后与美英搞的雅尔塔协定有损中国利益,但他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国初期的建设,帮助是巨大的。对此中国人民心怀感激。

赫鲁晓夫是在搞掉“反党集团”之后上台,当时中国从大局考虑,公开表示了对他的支持。1954年9月赫鲁晓夫率团访华,签订协议,苏联给予中国5.2亿旧卢布贷款,新建15项工业企业,扩大原有协定141项企业设备供应范围。随后,交接旅顺口海军基地,将各股份公司的苏联股份移交给中国。这些是为发展两国关系做了好事。

关系恶化彼此受损

赫鲁晓夫十年期间,两国关系逐渐恶化。

1956年2月举行苏共二十大,双方在斯大林问题上的分歧成为后来论战的起点。1957年两国关系气氛良好,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沃罗希洛夫访华,受到隆重热烈接待。11月毛泽东率团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并出席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1月10日中共中央向苏共中央提交了《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意见提纲》,这个问题是两党分歧的又一个起点。

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解放军炮击金门,目的是遏制美国分裂中国的阴谋,回击蒋军反攻大陆的叫嚣,却遭到赫鲁晓夫的反对。1959年6月20日苏联政府宣布中止1957年签订的中苏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1960年中方开始回击赫鲁晓夫,4月22日发表了纪念列宁诞辰九十周年的文章和讲话。6月5-9日世界工联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双方发生激烈争论。6月24-26日举行布加勒斯特会谈,赫鲁晓夫对我国搞突然袭击。1960年9月1日之前苏联撤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1961年10月召开苏共22大,将斯大林的遗体焚毁,公开攻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从1962年12月15日至1963年3月8日,中国先后发表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等七篇文章。1963年7月14日苏发表《苏共中央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公开性》,意味着大论战开始。同年7月25日,美、苏、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部分(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禁止核试验条约,中国政府声明,这是企图“把一切受核威胁的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手脚束缚起来”。从1963年9月6日到1964年7月14日,中方发表九篇文章。1964年苏斯洛夫在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上作了全面反华报告。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下台。

关于大论战,中国方面反对苏共老子党作风,是有道理的,其中也包含对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争议。但如邓小平所说,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赫鲁晓夫揭开了批判斯大林个人迷信的盖子,但抹黑苏联社会主义历史,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泛滥,这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勃列日涅夫当政之初,中方谋求改善关系未果,这18年两国关系更趋紧张。

1964年11月周恩来率领党政代表团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活动,并同苏共新领导进行接触,试图改善关系。但苏方表示在国际共运特别是中苏关系问题上同赫鲁晓夫没有一丝一毫差别,仍坚持于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19个党参加的国际会议,这意味着国际共运组织上分裂。随后中方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大,意味着两党关系决裂。1968年8月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12月派兵入侵阿富汗,中方坚决反对。

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苏联国内经济停滞,对外奉行扩张主义政策。中国制定了联合美欧的“一条线”战略,对付苏联。

相向而行回归正常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加在一起两年半时间,是两国关系改善的过渡期。戈尔巴乔夫经历的5年多当中,两国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安德罗波夫上台后的做法给人以新鲜感。他将“建成发达社会主义”降格到“起点”,一再表达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愿望。中方对其政策调整寄予厚望。中断了20多年的边贸于1983年4月恢复,两国政府特使也恢复磋商,1983年7月中国对外友协和中苏友协代表团应邀访苏。

契尔年科时期两国关系继续有所改善,一次重要活动就是1984年12月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访华,双方签署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是15年来苏联高级领导人首次访华。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委婉表示接受中方提出的消除“三大障碍”主张。邓小平在1985年6月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调整针对苏联的“一条线”战略。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邓小平提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两国两党关系实现正常化。1991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回访苏联。

中苏两国的命运发生截然不同的转折。苏联解体,向中国敲起了警钟,也改善了环境,提供了机遇,招来了压力。面对苏东剧变,邓小平先后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28字方针,对于中国的稳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意义重大。

战略协作共创未来

叶利钦的8年,两国关系连上三个台阶:1992年确认彼此是友好国家,1994年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期间普里马科夫先后担任外长和总理,倡导“全方位外交”,对改善中俄关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俄关系被双方领导人称作大国关系典范。其特色在于:不结盟而能实行战略协作,关系密切而不存在依附性,维护各自尊严和利益而无损害对方之心,有利益分歧而能通过协商解决,根据是非曲直处理国际事务而不搞双重标准。

普京主政19年来,两国关系日益加深,不断创新发展。第一次创新,2001年7月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之相适应,随后妥善解决了两国边界问题。第二次创新,持续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友好年。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激励人心的活动,增进了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强劲的动力。第三次创新,推行“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从多角度、深层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普京奉行的发展战略与内外政策,举世瞩目,也有与中国某些相似之处。普京所说的“国家方针”,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基本路线:以维护政局稳定、保持社会和谐为基本目标的“可控民主”,以注重效率、兼顾公平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市场经济,以“平衡性”为基本指导原则的全方位外交。其二,治国方略: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强国富民为使命,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民族精神为动力,以强有力政权为依托,以团结全社会为手段,以历史教训为借镜,以选择适合本国国情道路为方向,以优化外部环境为条件,以重振大国地位为目标。其三,价值观:将当今俄罗斯社会存在的三种主要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加以融合和取舍,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运用于经济、政治和外交领域。以上这些,构成了普京道路的特点。

经验教训弥足珍惜

从中俄建交70年的历程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其一,中苏之间曾经发生的争论,其实是人类社会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种碰撞。作为一笔重要遗产,要善于总结经验,接受教训。

其二,意识形态因素错位会对国家关系产生严重损伤。富有生命力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是处理国家关系(无论社会制度不同或者相同)的唯一正确的选择。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其实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

其三,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开创了结伴不结盟之先河。当今中俄关系体现了国家关系中的良性互动规律并起着表率作用。这个规律是由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环节组成。起点: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尊重对方的利益,缺一不可;过程:合作与竞争同在,摩擦与妥协并存,合作要诚信,竞争要守规矩,摩擦要不导致对抗,妥协要适度。结果:互利共赢,而不是哪一家收益。

其四,中国和俄罗斯由于各自的大国地位和世界影响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彼此的关系总是牵动着世界战略格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语),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强大因素。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