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非传统安全 > 能源 > 正文
张锐:国际石油市场重构下的竞与合
发表时间:2018-12-25 17:54 来源:国际网
当前石油市场上多种力量的博弈,更在深度上推动着原油市场主体结构发生空间位移,各种竞争力量由此进行重新组合,市场份额也会出现再次切割,最终催生出全球石油市场新版图。同时,未来石油的重要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国家安全战略图谱中,而不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发展依赖。

联合国卡托维兹气候大会日前通过的《巴黎气候协定》实施细则,对于正在艰难选择市场方向的石油价格来说,确算不上是什么好消息。

而在此之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国际能源市场也是大事频发与惊魂不断。先是美国对沙特展开严厉制裁,国际油价因此很快完成牛熊转换并用12连阴刷新了史上最长连跌纪录。紧接着,为了阻止油价跌势,石油输出国组织(油盟)与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油盟产油国达成了自明年1月起减产120万桶/日的协议,油价侥幸维持在每桶50美元的心理关口。可没等市场紧张神经得到片刻放松,油盟的创始成员国卡塔尔宣布从明年1月份起退出油盟。

当然,国际能源市场发生的所有新闻,都比不上美国一举摘掉戴了75年的石油进口国帽子,从而华丽转身为石油净出口国这条资讯更具有吸睛性。

据悉,美国日均出口原油和成品油900万桶,超过了同期美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的880万桶,这样的结果不仅打破了美国数十年来对进口石油的持续依赖,实现了“能源独立”,而且被看成是国际能源格局大调整的里程碑式事件。

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2018年美国原油日均产量达到1170万桶,在刷新历年纪录的同时,也助推美国超过沙特登上全球最大产油国的位子。

石油市场上多种力量的博弈,除了直接引起油价的上下翻飞,以及间接导致美元、非美货币与大宗商品价格的应时起落等常态变化外,更在深度上推动着原油市场主体结构发生空间位移,尤其是美国从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的角色切换,将会在不长的时期内引导国际能源市场发生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大的历史洗牌,各种竞争力量由此进行重新组合,市场份额也会出现再次切割,最终催生出全球石油市场新版图。

首先,全新石油版图下美国对石油市场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曾几何时,美国通过对沙特提供军事保护的条件,换取了石油与美元挂钩的特权,形成了“石油-美元”体系,因此,很多情况下,美国是通过美元的升值来间接压制油价上涨,从而对冲国内经济增长成本的,但美元的升值又必然带来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弱化以及贸易逆差放大之痛。因此,表面看上去,美国使用美元这个金融“武器”十分风光,实际背后产生的机会成本并不小。

但获得了石油出口主动权后,美国就可以摆脱对美元的路径依赖,转而通过直接调控石油产量来影响国际市场油价,不仅会有效降低干扰成本,丰富调节贸易平衡的政策工具,而且美元与石油还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珠联璧合,构造出美国影响全球的“双足”模式,甚至不排除在美元金融霸权的基础上诞生出为美国所掌控的石油霸权。

其次,全新石油版图下全球原油供应体系将发生重构。目前影响石油价格的基本力量是“油盟+”,即石油输出国组织各成员国和俄罗斯等非油盟成员国,其中主要角色就是沙特与俄罗斯。但是,如今美国获得了全球石油生产与出口的主控权后,原有的“油盟+”就演变成了沙特、俄罗斯和美国“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也就是被西方媒体形象称之为“骆驼+北极熊+秃鹰”组合,三国的石油产量共占全球的40%。这样,今后油盟在制定产量政策时,将不得不看“美国的脸色”行事。

再次,全新石油版图下油盟内部合作紧密度将空前强化。油盟最初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团结亚、非、拉地区产油国成员,共同对抗美英等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剥削和控制,如今,市场的控制权又重新回到了美国手中,本身就是对油盟的一个嘲讽,由此也提醒油盟成员国所将要面临的全新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油盟15个成员国的石油日产量约为3200万桶,占全球份额不足40%,与高峰时期相比已经缩水两成之多,市场地位不断下滑,作用力日渐式微。

更为重要的是,油盟成员内部现在很难“用一个声音说话”,彼此心中各有各的“小九九”,无论是每一次的增产还是减产决策,最终达成一致都是困难重重。尤其是卡塔尔宣布“退群”,更让人们对油盟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小的质疑。

尽管卡塔尔的退出对油盟的石油产量调节不构成实质性影响,但的确构造了不太好的示范效应。如今,美国对原油市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油盟有被边缘化的可能,要维护自己的市场话语权,油盟只有在克服原先存在的道德风险和搭便车问题基础上加强自身合作。

第四,全新石油版图下油盟与非油盟的利益关联将走向深入。美国上升为影响石油产能的主导力量,意味着石油价格走低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但这样的市场走向显然不符合油盟的期望,从而倒逼着油盟与非油盟成员之间进一步强化合作关系。统计显示,目前油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俄罗斯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八分之一,两者之和占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尤其是沙特和俄罗斯的石油产能占到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两国在原油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一直占据主导位置。为了防止美国对自己话语权的侵蚀与稀释,无论是油盟还是俄罗斯,都存在加强合作的愿望。

据悉,油盟与俄罗斯正在考虑签订一份期限为10年至20年的长期协议,而且沙特和俄罗斯也正致力于达成永久性的石油联盟。因此,动态地观察,今后油盟与非油盟的合作将不只是停留在产量协议上,而是有可能在彼此石油公司的股权投资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第五,全新石油版图下石油出口国必须加强与石油进口国的合作。在美国增强了石油产量话语权,并制造出油价下行预期的同时,伴随着非化石能源开发成本的降低以及对石油替代作用的增强,全球消费石油占比的减少将不可避免,由此将进一步推低石油价格,而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油盟以及非油盟成员国所愿意看到的。

不仅如此,出于降低进口成本的目的,原油需求端的力量聚合也正在发生。据悉,作为全球最大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和印度已启动正式协商程序,积极谋求成立“买油国俱乐部”,以增强谈判博弈力,而且“买油国俱乐部”未来还将邀请日本和韩国加入。用户端多种因素的混搭与组合,很可能将石油卖方市场话语权推入一个不可逆转的下降轨道,从而决定了产油国只有不断主动拓展与消费国的合作空间,并不断调整互利政策,才能继续在国际能源市场赢得一席之地的可能。

最后,全新石油版图下石油作为地缘政治的标配色彩将更加浓烈。对于中东这一全球最重要的石油产地,美国除了施以军事保护的柔性手段外,更多地采取了战争打击与经济制裁等强权做法,由此背上了不少的道德骂名。不过,占据了石油供应主体的位势后,美国对中东事务的控制将变得更主动,手法上会更加隐蔽与高明,比如美国完全可以通过石油产量的调控,影响中东地区的任何一国财政收入,从而施加自己的绝对影响力。

另外,美国还将运用石油出口优势扩大对欧洲市场的覆盖率,以蚕食与挤出俄罗斯在欧洲的辐射渗透;而俄罗斯也将借助管道网络优势,增强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市场的布局。对于中国而言,基于美国全球石油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其明显的价差优势,同时出于平衡中美贸易平衡的目的,动态上势必加大对美国的原油采购。依此看来,未来石油的重要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国家安全战略图谱中,而不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发展依赖。

(作者为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文章转自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