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马晓霖:中非合作:既非“债务陷阱”,亦非“慷慨撒钱”
发表时间:2018-09-05 16:51 来源:国际网
国内质疑“大笔”援助非洲的舆论多半源于简单化判断,忽略了投资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国家层面的长远和通盘利益盘算,也有企业层面的效益评估。另外,也不能简单的把有偿贷款、低息或无息贷款等同为无偿赠款或人道援助。其实,不少发展中国家也从不认为中国是“散财童子”,其政府和企业似乎更愿向美国、欧洲和日本借贷,原因在于中国的贷款利息较高。

9月3日至4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高峰会议在北京圆满举行。中国和50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共襄盛举,参会国之多,规模之大,既将中国对非交往推向新高潮,也见证大国与非洲国家“群英会”的新记录——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与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共济一堂、共商发展。峰会闭幕时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等成果文件,展现了中非携手实施“八大行动”、推动中非合作提质增效的坚定意愿,描绘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蓝图。

当然,盛赞中非合作的主旋律也伴随着“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或“慷慨撒钱”的负面声音,这些论调也许会构成一些干扰,但无法扭转中非合作共赢、携手共进的大势。

携手18载:“三好”关系成就中非双赢

在这场引人注目且为今年最大的中国主场外交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为基轴,全面阐述中国加强对非关系的新政策新主张,宣布中国对非务实合作新行动新举措,提出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将重点实施“八大行动”的具体规划。

习近平阐述的中国发展对非关系政策理念体现为指导双边合作的4句承诺: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发展为民、务实高效;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习近平强调了百年未有大变局下4个“中国担当”: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

针对如何构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提出24个字的指导原则:

责任共担、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同时公布“八大行动”:产业促进行动、设施联通行动、贸易便利行动、绿色发展行动、能力建设行动、健康卫生行动、人文交流行动以及和平安全行动。

无论是4句承诺或4个担当,还是24字指导原则或“八大行动”,习近平都进行了言简意赅的内涵阐释,涵盖中非合作的方方面面。既基于双方当代关系史的共同宝贵遗产,又面向合作共赢与同创未来;既积极乐观看待非洲发展,又再次确认中国对外开放;既高屋建瓴解释宏观政策,又以具体数据和项目体现中国对非洲的支持。习近平的讲话既是中国对非洲政策一以贯之的体现,也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来继往开来的大国外交宣言。而18岁的中非合作历程,也确实见证了这种好朋友、好伙伴和好兄弟“三好”关系的务实、稳步和全面发展,及其对中非双赢局面的推动。

18年来,中非政治互信不断巩固深化,除个别国家外非洲54个国家都已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非在关乎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互信理解互相支持,自1991年以来,中国外长几乎每年首次出访都始于非洲,非盟也在南海争端中集体支持中国立场;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机制化、务实化交流持续进行,堪称大国与区域组合合作典范。

18年来,中非发挥经济互补优势,经贸合作成就斐然,双边贸易额以每年近100亿美元的幅度增长,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700亿美元。2009年起,中国就取代美国和法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跃升为非洲头号投资国,各类投资已超过1000亿美元,参与非洲建设的中国公司多达1万家以上。

18年来,中国大力投身非洲建设,使基础设施普遍稀缺、制造业微不足道、就业压力极大和经济发展落后的非洲见证明显变化,部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跨越式进步:中国的轨道交通和装备正在打通非洲内部与外界的快速联系,中国参建的港口、基础、码头和水电设施正在为非洲的贸易畅通和经济腾飞提供强劲动力;中国的产能转移正在推动“非洲制造”的成长和造血型经济的发轫,中国培养的人才队伍正在帮助非洲逐步具备自力更生的能力;中国主导的众多项目更是解决了千千万万非洲人的就业,带动非洲国家产业转型、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

18年来,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也今非昔比。美国大西洋理事会认为,中国是非洲最具影响力的参与者。相关报告显示,1963年至今,曾主导非洲的法国的影响力从37%下降至8%,同期英国的影响力从13%下降至3%,美国从13%下降至10%,而中国则从不足1%上升到13%,这种后来居上的影响力表明,中国已超越欧美赢得非洲。

600亿美元援非:两种质疑声音的悖论与误读

习近平在主旨发言中针对支持非洲发展提出一长串数字承诺:实施50个农业援助项目,50个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援助项目,50个文体旅游项目,50个安全援助项目;向非洲受灾国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援助,派遣500名高级农业专家,设立10个鲁班坊,培训1000名非洲精英人才,提供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和5万个研究培训机会,邀请2000名非洲青年来华交流……为了推动“八大行动”顺利实施,中国愿意以政府援助、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融资等方式,再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

笔者注意到,多家西方媒体报道这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都把600亿美元作为标题和导语加以突出,国内部分人士也对这笔巨资的投入抱有疑虑,但是,两种论调又彼此矛盾而相互冲抵。

西方媒体认为中国继续向非洲提供资金是加剧非洲债务压力,可能形成“债务陷阱”,使非洲承受过多债务无力偿还而形成后患。个别西方媒体无视中国投资给非洲带来的发展活力和全新面貌,指责中国搞“新殖民主义”,抹黑中非彼此尊重、相互平等、互惠互利的共同发展新模式。美国《时代》周刊更赤裸裸地称,中国向非洲提供贷款威胁美国利益,理由是中国的“债务外交”蚕食美国的商业机遇。这个判断堪称西方攻击中国援非“阴谋论”的实质所在,简言之就是妒忌中国在非洲的拓展与收获。

需要指出的是,非洲国家的确普遍存在债务问题,但是,这些债务多半是历史遗留问题,而且中国并不是非洲国家主要债权国,更不是始作俑者和主要责任方。CNN网站9月3日刊文以埃塞俄比亚为例公允地称,该国“债务总额290亿美元中的大部分债权属于中东国家、世界银行和其他国家,事实上,多数非洲国家也是如此。”霍普金斯基金会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不是当前非洲债务危机的主要造成者”。中国遵循国际惯例免除部分最不发达非洲国家到期债务的同时,认为只有推动非洲可持续发展才能根本解决资金缺血和债务问题,并日益强调投资的科学决策、市场导向和互惠互利。

国内质疑“大笔”援助非洲的舆论多半源于简单化判断,无非担心投资失败无力收回成本,使纳税人的钱打水漂,或者认为中国本身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尚有几千万人贫困人口而不该到海外做慈善家。这些论调初衷固然是善意的,但是,忽略了投资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国家层面的长远和通盘利益盘算,也有企业层面的效益评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另外,也不能简单的把有偿贷款、低息或无息贷款等同为无偿赠款或人道援助。中国未来支援非洲的600亿美元构成一清二楚:150亿为无偿援助、无息和优惠贷款;200亿为信贷资金;100亿为开发性专项资金,50亿为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100亿为企业3年内投资额度。其实,从中国资金借贷的对象看,不少发展中国家也从不认为中国是“散财童子”,其政府和企业似乎更愿向美国、欧洲和日本借贷,原因在于中国的贷款利息较高。当然,西方贷款看似容易,但引入设备及后期维护及零配件的成本付出较高,最终抵消前期低利息优势。

中非合作18年渐入佳境而步入青壮年期,回顾往昔成就斐然,双方满意;展望未来,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审视中非近26亿人口庞大市场的发展,必须“风物宜长放眼量”。

(作者为著名国际问题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联社总裁,文章转自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