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僵持”将是中美两强的常态。不过,只要中美两国不重蹈历史上新旧强国必有一战的覆辙,贸易战上的“僵持”对两国和全球反而是幸事。 |
中美贸易战已经进入“僵持”阶段。 8月23日结束的副部长级谈判,没有取得具体成果。但是,“谈判”可能还会继续下去,而这也是中美贸易战进入“僵持”阶段、打打和和的常态。中国大号自媒体“牛弹琴”分析得出三层意涵:谈判是开放的,不容易的,但还会谈下去。值得一提的是,谈判之时,美国再次向中国“开火”,对16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随即还以同等规模的报复。 中美贸易战如此“僵持”且战和交替,凸显中美两国势均力敌(虽然美国实力更强),但带来的后果也非常严重。就坏的方面而言,两强对决的结果必然两败俱伤。对于追求“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府而言,对华贸易战的结果是南辕北辙;对中国而言,这场贸易战打乱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节奏,甚至要有过苦日子的长期打算。就好的方面而言,中美贸易战的“僵持”有助于遏制美国将贸易战传导至全球,敦促特朗普政府放弃贸易单边主义。 中美贸易战“僵持”对两国都不可持续,尽管现在还看不到中美偃旗息鼓的迹象。两国都在苦熬对方屈服,美国的手段有三:一是继续对华进行贸易压逼,第一波的500亿美元(340亿加160亿)攻击之后,美国又启动了对华2000亿美元贸易制裁的听证会,极限施压的意味非常强烈。二是和欧日等盟国贸易伙伴讲和,集中火力向中国开战。三是以制裁中国高科技企业为抓手,譬如制裁中兴促中国向美妥协。 中国的策略则是:一是利用全球对美贸易保护主义的公愤,塑造自己全球化的新领导者形象。二是直击特朗普的硬伤,如对大豆等农副产品的关税报复,动摇支持特朗普的“票仓”,以贸易报复撬动政治杠杆,给特朗普和共和党的中期选情带来影响。三是观望美国“通俄门”丑闻调查,利用美国国内的反特朗普力量,瓦解特朗普对华贸易摩擦的极限施压。 中美两国手中都有“牌”,但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让对方屈服。 中美四轮磋商的结果表明,特朗普政府不满足于中国多买美国商品和开放部分市场的“小恩小惠”,而是死死咬住“中国制造2025”和让中国停止侵犯知识产权。前者是为了阻断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后者则是不允许中国拥有先进技术。这些是以中国没有兑现入世承诺、国家对制造业进行补贴,以及中国强制外国企业转移技术的名义开出的价码。 中国不可能对这些领域作出让步,否则等于主动让出国家发展进步的主动权,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中国依然认为自己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型和技术更新上应该拥有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因此,中国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视为霸凌主义。 简言之,中美贸易战中,中国是以弱者心态被迫和美国交战,以此来换取国际社会的同情。美国则是以长期受害者的焦虑,来阻止中国继续按照以往的方式发展。这两种心态遭遇,变成谁也不能退让,且无法解局的“罗生门”。中国的委屈、美国的焦虑,凸显了新旧强国博弈的复杂态势。 美国摆出了遏制前苏联、日本等“第二强国”的方式,企图让中国也难以逃脱所谓“60魔咒”(苏联、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60%时被美国压制下去)。但是中国和苏日不同,中美贸易结构经过几十年的互联共生,形成了深度利益攸关的关系。除非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战变成双双自杀的零和游戏,美国和中国的“掰手腕”不可能全力迸发。美国对华2000亿美元加税听证会,几乎变成美国商界对特朗普的“声讨会”,就折射出美国商界的掣肘。同样地,中国知识阶层对鼓吹中国超越美国的学者胡鞍钢的强烈抨击,也释放出精英阶层对中美贸易战的不安。 逻辑似乎很清晰了。中美两国的主流声音都不希望中美贸易战“僵持”下去。这是中美启动新一轮贸易磋商的主因,特别是降低谈判团队的层级,也使中美两国能够进行长期、开放和可控的贸易谈判。 因此,中美副部级谈判没有谈出实质内容,实属正常。当然,这也是中美两国最较劲的时候,而且功夫也在经贸关系之外。特朗普遭遇前律师和竞选团队主席协议认罪和被控有罪带来的政治压力,美国又出现弹劾特朗普的呼声,美国政局出现不确定性,中国有了一定的缓冲空间。但是,伴随着美国印度—太平洋战略的清晰化和美欧日贸易关系的缓和,中国也面临美国政府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华施加的压力。 何况,即使特朗普被弹劾,美国社会对华的战略方向不会改变。毕竟,中国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无论谁是白宫主人,中美关系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了。 因此,“僵持”将是中美两强的常态。不过,只要中美两国不重蹈历史上新旧强国必有一战的覆辙,贸易战上的“僵持”对两国和全球反而是幸事。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文章转自《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