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一家之言 > 正文
刘紫菡:美国新国务卿一上台就在中东闹大动静,剧情为何发生180度大转变
发表时间:2018-05-08 16:59 来源:国际网
目前,蓬佩奥在这一关键点、节骨眼上试图独挡一面,为美国在中东布一盘很大的局,在“很拼”的表象背后,毫无疑问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拉拢地区盟友及其小弟打压伊朗。不过,2018年地区形势的发展表现出海合会主要国家之间缺乏战略互信,“人心隔肚皮”,搞垮伊朗恐怕难上加难,这也正是美国担心的根本所在。

4月27日是美国新任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在国会宣誓就职的日子,距离美国政府提到的所谓“伊核协议”的最后期限已仅余两周。就职仪式几小时后,他便开启了自己的“外交首秀”,飞抵位于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参加外长会议。紧随其后是对中东地区三大盟国——沙特、以色列和约旦持续三天的访问。

蓬佩奥在这一关键点、节骨眼上试图独挡一面,为美国在中东布一盘很大的局,在“很拼”的表象背后,毫无疑问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拉拢地区盟友及其小弟打压伊朗。

美国:“别闹了,沙特”

笔者注意到,与其前任蒂勒森(Rex Tillerson)截然不同的是,或许起因于笃信“文字是公共外交的最佳工具”,这位前中情局局长在首次出访期间携六名记者离开华盛顿,在公开和私下场合答疑解惑,并做深度交流探讨,被一些媒体视作美国国务卿积极发声、吸引媒体的传统高调立场的“某种回归”。

正是在这一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纽约时报》记者Gardiner Harris于4月28日作出独家报道:蓬佩奥传递给沙特高层的信息简单明了——“适可而止,该收手了”(Enough is enough)。可就在几天前,据当地媒体报道,沙特放话一旦美军事力量撤出乌代德空军基地(Al Udeid Air Base),卡塔尔势必无力制衡国内各方势力,政权将迅速倾覆”。用一句时髦的话总结,美方的态度对于正在斟酌沿着与卡塔尔的边境线、开挖运河并倾倒核废料的沙特完全是“信心满满,啪啪打脸”。

其实美国的对海湾调停的态度早前就有预兆。不知大家是否记得这篇文章:《看到更多内幕揭秘后,我深信“卡塔尔解救王室人质”可以拍一部电影》。环环相扣的逻辑走向、跌宕起伏的剧情铺设,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引发关注和感慨吗?笔者看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纽约时报》的轶闻报道事实上侧面反映出西方媒体深层次的舆论导向:疯狂砸票子也好,搬空两座城为阿萨德政权排忧解难也罢,卡塔尔王室作为受害方并非有意为之——他们也很无奈啊。站在当事方角度,毕竟王室大权在握,钱能摆平的事,为什么反而要王室成员拿命去换?

而去年6月至今,一年未满的时间里,从站队沙特到表示“海湾地区的团结至关重要”,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反转。短期内美方态度为什么180度大转变?没有接受13项条款的卡塔尔还好吗?

海合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中东地区,美国当下的首要战略关切到伊朗核问题、叙利亚战事、也门战场人道主义危机和清缴“伊斯兰国”等恐怖主义势力,其中主要问题都与伊朗所扶持的武装势力或其自身密切相关。美国此举无疑是试图将海合会打造成抵御伊朗的地区中坚力量和战略平台。

那么未来的海合会六国是否真能如美国所愿,弥合矛盾、重修旧好,扮演有力打击伊朗的地区平台角色?在这一问题上,笔者持相对悲观态度。如果一定要拿出一个解释,或许这种表面调停更多归因于卡塔尔的金钱外交,即在断交风波以来的11个月内斥资数百万美元,试图延续与华盛顿的深厚情谊的举动。

值得注意而且有趣的是,1981年海合会的成立主要旨在六国联合,以遏制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引发的意识形态传播和伊朗一家势力坐大,也是遏制伊朗的影响。1995年的卡塔尔王室政变使得沙特、巴林、阿联酋三国一度欲推翻其政权,其后卡塔尔的小国大外交政策在过去的二十年长期拨动沙特等国的神经,所以足可以说海合会内部矛盾是历史顽疾,难以根除,纵使美国这个“国际警察”怕也难以施展拳脚。

历史渊源之外,笔者认为,2018年地区形势的发展表现出海合会主要国家之间缺乏战略互信,“人心隔肚皮”,搞垮伊朗恐怕难上加难,这也正是美国担心的根本所在。

首当其冲的是沙特和阿联酋关系。2017年12月5日海合会首脑会议在科威特召开前数小时,阿联酋外交部高调宣布已同沙特协商决定建立一个独立于海合会之外的两国机构,两国关系似乎在对卡塔尔贸易禁运后进入了新一轮“蜜月期”。

然而事实上,近两年内阿联酋同沙特意愿相悖,在也门南部画地为王、一家坐大,支持地方分离主义势力,建立军事武装力量和监狱、医院等基础设施。更严重的是,阿联酋支持的势力不容小觑,把沙特扶持的哈迪政府军打得节节败退。尤其5月5日多家媒体发布消息,阿联酋占领索科特拉岛(Socotra Island)引发哈迪政府强烈不满和抗议,以致计划向联合国报告要求阿联酋退出武装,不再干涉也门地区事务。足以见得阿联酋与沙特在也门的矛盾程度之深。

其次,作为沙特在大小国际场合上的重要追随者,巴林是个有自己“硬伤”的国家。2011年阿拉伯之春发生后,引发的全国强烈抗议和游行示威将其最大化表现出来。巴林自建国起,外来的逊尼派少数统治本土居民的什叶派多数的国情,以及统治阶级施加的教派歧视政策,双重作用力注定了国家政权的不稳定性。

这一“天生不足”的事实使得巴林要在地区内寻求沙特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在国际上与西方国家交好,以寻求庇护。短期内,巴林对沙特的依附效应是稳定的,然而长期看来,沙特势力的下降情况有待继续考察,同样巴林的政策是否随之变化也是个未知数。

此外,科威特和阿曼均秉持相对中立的外交政策,卡塔尔断交风波中并未选边站队,而是明面上或私下里进行斡旋调停,甚至允许卡塔尔被海陆空封锁后借用其领空,后期与卡塔尔也并未形成任何形式的贸易中断。在国际关系上这种中间站的做法被称为“战略对冲策略”,其实也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力求小国的政治稳定和利益最大化。

卡塔尔:决不成为“又一个克里米亚”

近日,地缘政治风险咨询公司(Gulf State Analytics)的一篇题为《亚洲和欧洲国家如何帮助卡塔尔维持主权》的分析文章,详细阐明了卡塔尔在遭遇断交风波后经济发展状况和贸易纽带方面的变化。数据分析表明,卡塔尔经济所遭受的直接影响已日趋减弱,区域内主要合作伙伴无疑是伊朗和土耳其,但阿尔及利亚、科威特、摩洛哥、阿曼、苏丹等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恢复元气。

正是因为其特立独行的行事方式和敢于以小搏大的勇气,卡塔尔招来众怒。然而有个性的背后无疑是一分不可多得的稳重:2014年沙特、阿联酋、巴林三国召回各自驻多哈大使这一突发事件已经使得卡塔尔着手制定应急预案。一方面制定粮食安全预案,另一方面携手土耳其共建联合军事基地,落户多哈。同时全面加强与区域外国家的贸易纽带和友好关系,防止经济发展受到全面冲击。

(作者为中东问题研究人员,文章转自中东研究通讯)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