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中国周边 > 东北亚 > 正文
笪志刚:东北亚外交,民间和政府有温差
发表时间:2018-02-14 15:29 来源:国际网
当下东北亚的民间交往还没跟上政府改善关系的指挥棒,民间外交在此轮国家层面的热络改善中步伐落后,这固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我们也不应就此否认民间交流与民间外交在多数时期发挥的特殊作用。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民间外交在当前助推东北亚国家关系改善中的低潮表现,我们一方面要找原因,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更应坚定民间外交能在促进国家之间增信释疑、民众之间深化理解以及推动区域一体化认知与合作的信心,给民间往来一个思考和做出反应的时间。

东北亚地缘政治和外交近期迎来一波由政府推动的“小阳春”。这不仅因为朝韩政府利用平昌冬奥会的契机互释善意,还因为中日、中韩政府层面改善关系的迹象愈加明显。但与中日韩等国政府致力于恢复或改善双边乃至多边关系的努力相比,各国民间交往还没呈现出顺势响应的热络,民意也没有一边倒的欢呼雀跃,民间外交的相对沉默使其似乎失去了昔日服务于国家间友好与合作的活力。中日韩政府和民间所做的关于彼此好感度的多个问卷调查也显示,中日、中韩、中蒙抑或日韩、日朝的国民感情仍呈下滑趋势,倾向保守的防范甚至遏制思维还在发酵。

按常理说,政府间朝向改善关系所做的尝试和努力应能得到民间积极、及时的回应。面向增信释疑,政府和民间的温度差缘何产生,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回溯历史,东北亚国家之间不仅有着较高的政府互信,民间层面也有着牢固的基础,甚至不乏以民促官的民间外交事例。这主要源于三大因素:一是东北亚国家历史上同属华夷秩序圈,形成了唇齿相依、相互依存的地缘归属感与连带感。即使存在着某个周期此消彼长的变化,但基于东亚和谐理念的基本秩序并未发生本质改变。

二是中日韩同属儒家文化圈,汉字影响深远,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交流纽带。接受汉字熏陶和筷子习俗影响的日韩,对中国思想、制度和习惯的接受、吸收乃至创新促进了区域的一体化认知,对中国文化的敬重至今在日韩根深蒂固。

三是民间外交的地位举足轻重,以民促官作用较大,民间交往和国民感情往往超过政府往来水平。中日恢复邦交到今天迎来签署和平友好条约45周年,中韩在复杂的地缘局势中建交并走过25年风雨历程,随处可见民间往来推动贸易合作、民间外交催生官方交流的生动实例。

着眼现实,在中日、中韩、日韩政府关系裹足不前抑或出现阻力的时刻,民众互动和民间外交应该站在最前沿,充当阻止国家关系变坏、国民感情恶化的安全阀、防波堤。但近年的现实颇令人失望,在此轮中日积极改善关系、中韩努力恢复关系抑或中蒙加快拓展关系的过程中,民意的反应是迟钝、甚至是有些冷淡的,现在还没展现出民间外交发挥在国家间交恶时的舒缓阀、向好时的助推器作用。

准确归结缘由很难,但或许有三大因素在“作祟”。一是日韩等国对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解更多带有主观色彩,因而出现很多的猜忌和担忧成分,认为这是华夷秩序圈的现代翻版。一些民众将别国的发展本能地与本国的战略利益尤其是安全保障链接,在区域共同繁荣和大国强势崛起之间更容易倒向大国威胁和对本国地位丧失的恐惧。

二是相关国家的民众倾向于将本国发展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因而使周边成为肆意发泄情绪的窗口。由于对本国政治与执政水平不满,加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抑或恐惧,他们便迁怒于与其存在争执或分歧的国家,甚至对来访游客数量增加这样的好事产生排斥情绪,形成表里不一的对外诉求。

三是网络放大了各国民众的诉求差异,尤其那些有关彼此的负面认知容易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不胫而走”。从网络舆论和舆情看,中日韩三国间的彼此认知依然受制于领土问题、历史问题、现实博弈等,而且呈现越是年轻越否定与邻国关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跨越国界的网络负面推动不容小觑。

展望未来,当下东北亚的民间交往还没跟上政府改善关系的指挥棒,民间外交在此轮国家层面的热络改善中步伐落后,这固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我们也不应就此否认民间交流与民间外交在多数时期发挥的特殊作用。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民间外交在当前助推东北亚国家关系改善中的低潮表现,我们一方面要找原因,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更应坚定民间外交能在促进国家之间增信释疑、民众之间深化理解以及推动区域一体化认知与合作的信心,给民间往来一个思考和做出反应的时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常交流,东北亚国家关系史、民间交流史已经证明,只有民众对国家间关系予以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民众成为改善关系的受益者和见证者,以民间往来为基础、民间外交做托举,国家间关系才能行稳致远。我们期待民间外交助推东北亚国家关系良性循环、民间往来夯实稳定与合作的地缘基础的高潮再次出现。

(作者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章转自环球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