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于镭:新世纪的南太不要“门罗主义”
发表时间:2018-01-22 16:01 来源:国际网
中国在南太地区援助和经济存在的增多,客观上触动了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但在全球化的新世纪,地区大国只有通过包容合作而非“门罗主义”的宣示,才能真正促进南太地区发展,这个潮流和趋势是不可逆的。

澳大利亚政府官员近日对中国援建南太平洋岛国啧有烦言。这不是澳大利亚第一次批评中国在南太的援助项目,很多人在错愕之际不禁问,为什么澳大利亚不愿对中国帮助南太岛国发展乐见其成?

美国政治学家摩根索指出:“国际政治如同所有的政治一样,都是对权力的争夺”。澳大利亚于1901年立国后便力图在南太地区推行自己的“门罗主义”,为此,澳总理曾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舌战”日本,要求日本将“脏手”从“澳大利亚的南太平洋岛屿上拿开”。一战后,大多数南太平洋岛屿成为澳大利亚的“托管地”,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才逐步独立建国,但澳大利亚在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迄今无人能及。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中国开始加大对南太平洋岛国援助,现已成为该地区仅次于澳大利亚的第二大援助国。中国的援助和经济存在对当地的国际政治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给众多岛国提供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差异化选项。与中国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同,澳大利亚和其他西方国家在提供援助时通常会附加“民主”“人权”“良政”等条件,援助项目前期谈判往往旷日持久,执行期间亦会因岛国政府的“无良”行为而中断。上世纪90年代前,因援助管道仅有西方一家,岛国通常不得不接受西方条件。但有了中国的差异化选项后,南太地区国际政治气氛随之改变。岛国受援时不仅首选中国,也有了对西方国家政治条件说“不”的勇气。

其次,激活了南太地区的经济和援助竞争。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制造业技术和大型基建能力世界瞩目,为中国企业在南太地区开展经济合作、从事援助项目提供了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澳大利亚政府和企业的经济与援助成本,削弱了其在该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最后,为中国文化、发展模式、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等提供了客观的展示窗口。通过亲身感受和比较,岛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有了明显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某些西方媒体对中国选择性报道的误导。中国“软力量”在南太加速生成,与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形成竞争。

不难发现,中国在南太地区援助和经济存在的增多,客观上触动了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但在全球化的新世纪,地区大国只有通过包容合作而非“门罗主义”的宣示,才能真正促进南太地区发展,这个潮流和趋势是不可逆的。

(作者为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章转自环球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