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孙海潮:法国重返中东“维稳促和”
发表时间:2017-11-22 17:19 来源:国际网
法国利用自己的传统影响,重返中东“维稳促和”,是适应形势之举,因而取得一定成效。在法国的着力调集下,黎巴嫩危机暂告一个段落,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一个也不可能解决,诸多问题已是一团乱麻,现在又出了个库尔德问题,各方利益博弈更加扑朔迷离,愈演愈烈。可以肯定,法国还会发挥作用,但仍难以解决问题。

2017年11月4日,拥有沙特阿拉伯国籍的黎巴嫩总理哈里里在沙特“家中”宣布辞职,原因是入阁的真主党阻挠政府行使权力和企图控制国家,他本人则因生命受到威胁。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各方惊愕。黎巴嫩总统奥恩说他不接受总理辞职,哈里里显然已被沙特扣为人质,言不由衷。德国外长加布里尔称哈里里被强行留在沙特,黎巴嫩可能陷入严重的政治冲突甚或军事冲突,黎巴嫩不能成为叙利亚、沙特、伊朗或其他国家的玩物。沙特当即召回驻德大使以示抗议。法国总统马克龙与黎总统奥恩通话,强调必须尊重黎的独立安全主权和稳定,黎领导人应该拥有行动自由,在地区冲突加剧特别是当前的叙利亚形势下,保持黎巴嫩的稳定至关重要。同日,也门什叶派胡塞武装向沙特首都利雅得国际机场方向发射了一枚弹道导弹,被沙特反导系统拦截。这是沙特领导的多国联军向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发起军事行动两年多来,胡塞武装首次将导弹射向沙特首都。沙特指出导弹系伊朗制造,由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专家帮助发射,是伊朗对沙特发起的“战争行动”,沙特将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回击。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当即反击,警告沙特不要玩火,不要无视伊朗的力量。伊朗总统鲁哈尼回称也门人民有自卫的权利,这是对沙特入侵也门的回击。沙持和伊朗再次发生直接冲突,黎巴嫩再次可能因两大敌手的地缘战略争夺与较量而陷入混乱。中东地区形势骤然趋紧。欧盟甚感担心,要求各方克制,使局势恢复平静。

黎巴嫩素有中东晴雨表之称,累受战乱之苦。1982年6月,以色列以打击真主党的名义侵占黎三分之一国土,重兵围困贝鲁特。9月,1500名巴勒斯坦难民遭到以色列军队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屠杀,时任以防长沙龙因之获得“贝鲁特屠夫”称号,引起世界公愤,美法意三国联军进驻。1983年4月18日,一辆装载300磅烈性炸药的汽车冲撞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包括10多名美国人在内的60多人死亡。同年10月23日,装有5000磅炸药的卡车撞开美法联军驻贝鲁特总部前的重重障碍物,300多名美法士兵死亡,其中美军260人。1984年9月,美驻黎大使馆附近再次发生恐怖爆炸,上百人死伤,美英两国大使双方死亡。美法意随后宣布从“伤心地”撤军。2006年,以色列与真主党开战,却是以色列唯一没有取得“体面”胜利的战争。

法国与黎巴嫩渊源极深。黎巴嫩在法国外交中占有特殊地位。黎巴嫩在十字军东征时就是法军的重要基地,路易九世曾称黎巴嫩为法国的一部分,1860年,拿破仑三世派远征军保护马龙派。1916年,法英达成分治中东的秘密协议,黎巴嫩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3年脱离法国委任统治宣布独立,但国体却由法国制定,总统、总理、议长分别由基督教马龙派、穆斯林逊尼派和什叶派担任,也是法国留下的政治遗产。法国被称为(也可能是自诩为)黎巴嫩“温柔的母亲”。现任总统奥恩30年前曾到法国避难。1996年,希拉克总统在访黎讲话中说:“内心深处,我真难以把黎巴嫩人与法国人分别开来。”2005年2月,现任总理的父亲、时任总理老哈里里里遭汽车炸弹谋杀,真主党5名成员涉案。希拉克总统暴怒,当即中止与叙利亚的外交关系,并把老哈里里遗孀接到巴黎。法国随后促使安理会通过决议,联合西方各国施压,迫使叙利亚撤回长期在黎驻扎的14000名士兵,搞乱叙利亚遂成为“阿拉伯之春”的重要部分。但黎巴嫩局势并未平静,亲叙的什叶派成立真主党领导的3月8日运动,反叙的逊尼派(哈里里所在政党)成立未来党领导的3月14日运动,两派争斗继续进行。虽然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欧美以都把真主党视为恐怖组织,黎巴嫩却排除不了真主党。在长期的政府危机之后,真主党终被吸收入阁,现又发生了哈里里辞职的一幕。

马克龙就任总统后提出重回戴高乐主义的外交思想,核心是强调多边主义,要让世界听到法国的声音,要影响世界进程而不受束缚,要在国际形势出现失衡现象时直到平衡作用。法国在中东地区有传统影响。从戴高乐到希拉克的历任总统都执行刻意与美国拉开距离的中东政策,既赢取了声誉,又获得了市场。黎巴嫩政府危机发生后,马克龙抓住机会,法国在偃旗息鼓10年之后“重返中东”由此起步。

11月9日,马克龙中断在阿联酋的访问紧急飞往利雅德,会晤沙特王储萨勒曼,寻求解决黎巴嫩危机的解决办法,斡旋沙特与伊朗关系,为骤然升级的中东局势降温。萨勒曼保证哈里里行动自由,可随时离开。11月16日,法国外长勒德里昂前往沙特,与沙特外交大臣朱拜尔会谈并以马克龙总统名义邀请哈里里访法。巴黎时间18日早晨6时,哈里里乘坐私人飞机抵达巴黎,直接前往爱丽舍宫总统府。马克龙仍以总理之礼相待,在台阶上迎候,会晤后宴请哈里里夫妇及长子。

哈里里在与马克龙会晤后宣布,将应邀在法国访问几天后于22日返回贝鲁特,出席国庆节活动特别是显示国家独立的阅兵式,就黎国内局势与奥恩总统会晤后发表看法。哈里里未再提辞职一事,而是希望与法国一起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奥恩总统已对马克龙成功调解黎巴嫩政府危机表示感谢,“再次体现出法国对黎巴嫩的热爱及其稳定的支持态度”。舆论称之为法国外交的一大胜利。

马克龙就任几个月来,先后就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与卡塔尔断交、叙利亚局势和现在的黎巴嫩政府危机进行斡旋,提供解决方案。法国提出,首先是要维护中东地区的稳定,反恐是第一需要,其次是不能再通过外部力量更迭主权国家的政权,第三是要避免通过代理人战争使一个国家陷入混乱。

法国利用自己的传统影响,重返中东“维稳促和”,是适应形势之举,沙特因忙于内政问题而不愿其国际形象受损,因而取得一定成效。但中东问题盘根错节,美国“9·11”之后长达16年的反恐战争事与愿违,“有条件反恐”、“选择性反恐”和“利用性反恐”、“目的性反恐”,叙利亚现已成为各方争夺的主战场,谁都不能失败。中东冲突各方都在指责对方支持恐怖主义。试想,如果没有国家力量在后面支持,“伊斯兰国”何以能够发展壮大和攻城掠地,而且能够建立管理机制,甚至进行国际贸易,更能够与正规的国家军队进行阵地战消耗战持久战,丢失的城池还能夺回来。沙特和伊朗断交后已势同水火,沙特声称要坚决反对伊朗的地区霸权野心,伊朗则表示要冲破沙特伙同美国和以色列的战略包围,以色列决不同意叙利亚成为什叶派独占之地。伊朗的市场潜力对欧盟极具吸引力,法国已开始与伊进行能源合作。今年的欧伊贸易已达1000亿欧元。法德英明确反对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若特朗普总统像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那样对伊朗核协议如法炮制,中东局必会进一步动荡。伊朗已放出话,美国退出核协议后果自负,伊朗将不再受其约束。

在法国的着力调集下,黎巴嫩危机暂告一个段落,但问题并未解决,诸多问题已是一团乱麻,现在又出了个库尔德问题,各方利益博弈更加扑朔迷离,愈演愈烈。

可以肯定,法国还会发挥作用,但仍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本文为作者对已发文章的修改文)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