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日本 > 正文
张敬伟:中国如何应对可能的“安倍独裁”?
发表时间:2016-10-27 17:50 来源:国际网
大国外交是动态调整的过程,如何利用区域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如美国大选、菲律宾外交政策调整等来灵活地调整中日关系,考验中国的外交智慧。从东北亚和亚太区域的大局看,中日两国除了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两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也存在利益交集。求同存异,依然是中日关系理性务实发展的关键。

不出意外,安倍首相将成为日本战后任期最长的首相。

据日本共同社25号报道,日本自民党已经确定修改党章,将党首任期上限从目前的连任两届六年延长至连任三届九年。

目前自民党执政优势明显,安倍首相在自民党内也拥有绝对的号召力。这就意味着,如果修改党章之后,安倍首相继续当选党首,他将担任首相至2021年。

“长命”的安倍首相,将对日本政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确保日本内政外交政策的延续性,二是由于安倍本人的极端右翼特征,安倍将引领日本这艘大船继续向右转。外交层面——他将继续深化和美国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中日关系面临更加的不确定性。内政方面,他将继续坚持修宪,将日本正常国家化进行到底。由此引发的国内争议,将会溢出到东北亚地区,引发周边国家对日本重蹈军国主义的担忧。毕竟,如果安倍政府在历史问题上不能深刻反省,其正常国家化,其实就是改变战后日本和平宪法,将日本由正常的和平国家,转型为“不正常”的好战国家。

三是安倍任内坚持推进“安倍经济学”。从执行情况看,“安倍经济学”改革第一阶段射出去的“三箭”效果并不好。譬如核心通胀率并未达到2%的目标,日本经济尚未走出上世界80年代的泡沫经济和90年代至今的“失去的20年”。此外,消费税改革也再次推迟,日本央行还在进行直升机撒钱式的货币政策。不过,安倍在内政外交上却也站稳了脚跟,自民党确实比其他政党有经验。

只要目前的执政格局存续下去,安倍做党首、当首相几乎就是肯定的。因为安倍内外政策的延续性,以及他坚韧的政治个性,让日本民众觉得只有让安倍干下去,才能收获安倍设计的一揽子改革成果。

四是在野党影响乏力,自民党内其他人的声望也比不上安倍晋三。本来准备在2018年竞选自民党党首的石破茂和岸田文雄等人,也无力挑战安倍晋三。

观察家们不妨怀疑:“长命”的安倍首相是否会形成“安倍独裁”?似乎不可能。因为修改后的自民党党章,对于党首连任也设定了3届9年的限制。虽然日本宪法没有规定首相任期,但囿于党章,安倍晋三也只能连任3届9年首相。至于未来,那是后话。

虽然不可能出现“安倍独裁”,但可能成为战后任期最长首相的安倍晋三,也会导致过度自信甚至是右翼主义理念的过度膨胀。基于中日历史之争、钓鱼岛主权争议以及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现实,中国应作出充分应对。

首先,要面对自民党和安倍首相主导日本政局的现实。不要有所谓“寄望于日本人民”的乌托邦空想,也不要对日本在野党反抗政府有太多期望。日本的街头运动和国会争吵,是日本政治的正常生态。日本人走向街头反对安倍和在野党在国会两院抵制自民党,都是为了日本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中国利益。

其次,要证实安倍政府的“长命”现实,政府间不能老死不相往来。对于安倍政府的错误史观和“拜鬼”行为,通过外交乃至经济上的制约和制衡是必要的。但是,中日之间的一些机制性平台,如领导人会晤、自贸区谈判等,还是要坚持和维持下去。求同存异基础上的交流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老死不相往来不符合中国的大国角色定位。

其三,大国外交是动态调整的过程,如何利用区域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如美国大选、菲律宾外交政策调整等来灵活地调整中日关系,考验中国的外交智慧。

从东北亚和亚太区域的大局看,中日两国除了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两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也存在利益交集。求同存异,依然是中日关系理性务实发展的关键。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文章转自中国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