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一家之言 > 正文
康纳: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地缘政治
发表时间:2016-08-16 17:31 来源:国际网
目前国际政治的结构正在改变,这个世界既不属于美国也不属于中国,而是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秩序。几个月前,中国有史以来首次采购美国原油。这个交易从侧面反映出某种有别于传统地缘政治的战略和心理转变,表明中美不应总是瞄着对抗,而是可在能源、技术、金融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展开合作。另外,有关中俄联手对抗美国的说法也有待商榷。中俄之所以走近,主要是因为双方在打造欧亚大陆的供应链方面具有互补效应。这种关系或许可称之为“供应链同盟”,但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同盟或意识形态同盟。

基础设施是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

若以传统视角观之,二战以来最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就是安全和稳定。美国既有军事实力又有同盟体系,因此被认为是国际安全的头号供应国。但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极为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就像每个国家都需要安全一样,它们同样也都需要基础设施。在这方面,中国无疑是主要提供方。如对两者加以比较,我认为当前环境下基础设施更为重要。

当今世界,纯粹意义上的国家间跨边界大规模战争几乎不再发生。尽管俄乌或印巴等一些国家间仍有龃龉,但那只能称之为争端或边界争议。某种意义上讲,大规模战争已变成过了时的地缘政治手段。虽然地缘概念仍然重要,但现代意义上的地缘政治运作方式已然改变。国际关系中的博弈说到底还是国力强弱和影响力大小的比拼,这取决于其中一方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另一方施压。施压方式很多,比如同对方邻国结盟、持有对方债券,甚至还可通过打仗。但我认为,更聪明的方法可能是参与对方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打造供应链方面的依赖。在这方面,中国做得比谁都好。

实际上,美国、中国乃至欧洲一直在国际战略层面进行博弈。即便在10年前,中国还相对较弱,美国优势明显。但现在再看,虽然美国仍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但中国的国际战略显得更加“兼容并包”,它把打造全球互联格局看得和军事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还想通过遍布全世界的大规模军力部署、借助核武器和军事干预惠及全球70亿人口?恐怕行不通了。通过基础设施实现这个目标呢?或许可行。这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当今世界的价值所在。

中国发展契合国际秩序深层演进

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某些常人不易察觉的深层演进。虽然世界各国发展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但很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于规划不够合理,至少跟中国相比是这样。可以说,中国是唯一一个如此锐意推动城市化和再规划的国家,这也使其在战略规划层面契合了国际秩序深层演进的两个重要特征。

其一,基础设施较之国家政权更为长久也更重要,“互联”的力量远远强于政治和军事力量。比如,部分中东国家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其已经建设起来的输油管道等基础设施却还在那里。再如,“丝绸之路”虽有3000年历史,但到现在仍以新的形式复兴和存在。实际上,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发挥“连接”作用的铁路、输油管道以及通信电缆等都有着比相关国家政权更长时间的存在。它们重塑着不同地区人群和经济体间的关系,同时实现了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产出的最大化。

其二,城市较之国家变得更加重要。每个国家都要依靠城市,但问题是,很多国家往往都是依靠某一座主要城市作为经济引擎,比如印度依靠孟买,菲律宾依靠马尼拉等。而中国则是依靠多个超级城市群。现阶段中国已有24个超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本身已很富足,它们之间还保持了包括国内直航和高速铁路在内越来越多的互联。之所以中国现在变得更强,是因为这些超级城市群变得越来越强。

现在,美国也应去做中国正在这两方面所做的事。就基础设施而言,100年前或50年前,美国也在建设基础设施,但现在不怎么做了。奥巴马政府8年前曾许诺修建8条高铁线路。可现在呢,一条都没建成。未来美国或许会有改变,虽然希拉里和特朗普在大多数议题上观点迥异,但他们都认为美国需要更加关注基础设施领域。就超级城市群而言,尽管中国国内拥有众多不同方言、文化和历史,但它仍然实现了再规划,形成那么多超级城市群。可是美国目前只有纽约和洛杉矶两个人口超过800万的超大型城市。在这方面,美国还需更多努力。

“一带一路”比“亚太再平衡”好

除了以上这些影响,“互联”还使国际政治格局呈现出权力下放的趋势。比如,英国脱欧或苏格兰试图脱离英国,表面上看好像是在逆全球化而动,不利于一体化大趋势。但实际上,大的共同体越是分离成小的国家,越有利于全世界互联互通,因为国家越小,越是需要彼此依靠才能生存。70年前世界只有大约50个国家,现在数量则超过了200个。伴随这个过程,全球化无疑是在向前迈进。

世界终究会向多极化和多文明共存方向发展,权力也会相应分散,不会存在绝对头号强国。美国虽然仍是世界第一,但它如今也已不负当年之勇。在中国、欧洲乃至印度的影响下,美国不再可能重拾它在过去某些特殊时期所拥有的那种权力。放眼未来,权力分散和“多极”共存不会是零和博弈,而是相关各方相互依存,实现共赢。

比如,基于有限历史逻辑、民族主义或地缘政治思维,中美之间似乎有足够多的理由互不相让。但事实是国际政治的结构正在改变,谁都无法控制这种结构性变化。这个世界既不属于美国也不属于中国,而是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秩序。就在几个月前,中国有史以来首次采购美国原油。这个交易从侧面反映出某种有别于传统地缘政治的战略和心理转变,表明中美不应总是瞄着对抗,而是可在能源、技术、金融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展开合作。另外,有关中俄联手对抗美国的说法也有待商榷。中俄之所以走近,主要是因为双方在打造欧亚大陆的供应链方面具有互补效应。这种关系或许可称之为“供应链同盟”,但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同盟或意识形态同盟。

无论如何去看,“一带一路”都比“亚太再平衡”更好,只可惜美国人过去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不过现在,美国已经开始反思,想弄清楚下一步该如何走了。

(作者帕拉格·康纳为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新著《超级版图》,文章转自环球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