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中国周边 > 东北亚 > 正文
千里岩:“萨德”入韩:亚洲小北约欲成型
发表时间:2016-07-20 15:51 来源:国际网
与冷战模式下建立起的北约不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之下拼组的亚洲版小北约,必然带有独特之处。这与中国和平崛起的模式甚为关联。目前来看,亚洲版小北约短期内在韩日强化“前沿部署”,用军事力量对中俄进行战略挤压,诱发军备竞赛,试图拖住中国继续上升,并阻止俄罗斯恢复国力,重新在欧洲方向对美形成牵制。与此同时,在南海问题上,恶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拉拢盟友。目前中国面对“三海联动”的局面大约成因于此。远期来看,美国从经济到政治军事多管齐下,将抽调更多军事力量部署于亚太地区。与此同时,通过强化和扩大TPP、再工业化和资金回流等手段,剥离与中国经济的紧密度,扩大对华战略选择。

“重返亚太”战略开始实施以来,南海问题被美国利用的淋漓尽致,但在东北亚,美国却一直没有为这一战略找到接口。不过,2016年一开始,美国看到了机会:朝鲜的核武执迷一定会让萨德入住韩国。

半年之后,计划如愿。把萨德放在韩国,绝不是简单的军事部署调整。在美国战略家眼里,美国面临的头号外交政策挑战就是中国,对中国这样正在崛起的大国,没有系统布局,根本无法阻止。而萨德不仅让美国同盟关系有了质的提升,更让亚洲小北约有了成型契机。

萨德入韩:一颗关系重大的棋子

7月8日,美韩联合宣布将在韩国部署末端高空导弹防御系统(THAAD,以下简称萨德系统)。萨德系统绝非孤立的一个战区反导系统这么简单,它强大的雷达探测能力结合指挥控制单元的先进通信设备,完全可以实现与美军全球导弹预警网络实时信息数据共享。换句话说,萨德系统本身还是美国反导体系中一个分布式的传感器节点。

韩国防御朝鲜导弹威胁的旧有模式,是“在美韩同盟框架内针对导弹来袭威胁联合反导的情况下,接受美日韩预警信息共享,但是不加入美国整体的反导系统。”然而,萨德的部署意味着,韩国正式加入了美国全球反导系统,美日韩反导系统指挥控制实现了一体化,以及预警信息共享。

这一举动的直接后果是削弱中俄战略导弹力量的威慑力,但更深层的影响是,韩美军事同盟的作用层面从仅局限于朝鲜半岛,向整个东亚地区乃至支持美国全球战略扩展。

韩国紧密融入美日军事一体化的同时,其“等距外交”政策已基本破产,这对相关各方关系影响巨大。政治上,中韩友好受损,韩国在面对朝鲜问题时少了一个重要伙伴,转而依靠美日确保自身安全,将可能无奈放弃与日本的某些权益争端。军事上,中俄有可能做出针对性调整,进而牵动整个东亚地区现有军事部署。

削弱中俄:追求绝对安全的方式

对于萨德系统的部署,韩国几曾犹豫,最担忧的问题就是刺激中俄。然而,强烈的安全需求最终令这一担忧被放倒了次要位置。美国如愿得偿。

众所周知,美国的全球战略设计能力,很少有国家能出其右,那么,美国正在东北亚试图构建怎么样的体系?在美国看来,尽管《日美合作防卫指针》几经修订后越来越具进攻性,但在遏制中国崛起上仍显力量不足。因此,利用安全需求诱使更多亚洲国家与之缔结同盟显然是上选。但美国很清楚,这种战略压力不可能不面临中俄反弹,近几年中俄不断走近已是最好说明。因此,美国必须采用绝对安全的方式来削弱中俄战略威慑能力。

构筑亚太反导系统显然可以有“一石二鸟”的功效,一则强化自身安全,二则建立新的小北约同盟体系,并通过操控同盟体系来实现其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早在2012年3月,美国国防部就宣布要构建亚太反导系统,这一系统将基于两个“铁三角”——美日澳和美日韩的模式。随后美国在日本京都府经岬分屯基地部署了一部X波段雷达(FBX-T),当时有报道称,美国也在努力争取在菲律宾部署一部同样的雷达。除此之外,美国还大力推进美日韩三边情报共享。2014年奥巴马访韩期间发表的美韩共同声明,就暗示已经达成美日韩三边情报共享安排。这也可以认为是美国正式推动韩国加入反导系统的公开第一步。只是当时由于国内的反对,韩国于2012年中止了与日本签署正式的情报共享协定。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始终坚持对朝强硬政策,从反面刺激朝鲜连续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射,最终利用韩国国内的恐惧情绪,将韩国拉入其构建的亚太反导系统。

作为一个有相当实力的发达国家,韩国加入美日军事同盟的后果不言而喻,但由于中俄领土的广袤性,仅有韩国加入,美国尚不能完成围堵中俄的根本性战略意图。因此,除了抓紧日韩,还必须同时利用南海问题拉拢东南亚国家形成更多的战略支点。

相较于欧洲,东南亚国家的情况要复杂的多,因此美国在这一地区采取的手段也是多样化的。对于菲律宾,美国以鼓动其挑起南海仲裁为手段,首先为自己今后在这一地区的行动披上“维护国际法权威”的外衣。与此同时,以中国可能在南海采取对抗性行动作为威吓手段,还实现了美军重返菲律宾的目的。在2014年4月美菲签署为期十年的《强化防务合作协议》,使得美军以“轮岗驻守”的模式在菲律宾5个基地完成部署。未来美国很可能继续借助南海问题对菲律宾施加更大的压力,争取彻底重返克拉克和苏比克基地。

此外,美军依靠新加坡的大力支持,除了定期派遣P8侦察机到新加坡做短期驻守之外,还以樟宜基地作为支点,长期派遣各型舰艇驻守,试图扼住对中国至关重要的马六甲海峡,甚至必要时出动部署在这里的濒海战斗舰参与南海军事行动。另外,对于目前不便直接实现“前沿部署的”其他东盟国家,美国则是力图采取“离岸制衡”的模式,拉拢其与美国实现各种层次的军事合作。诸如对越南全面解除军贸禁运,与马来西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赢得其允许P8侦察机临时使用基地等等。

日澳:最坚定的盟友都在加强远洋性

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坚定,也是实力最强的盟友,日本和澳大利亚不仅在战略上完全服从美国,行动上也最为积极配合。作为美国亚太战略的一贯首要立足点的日本,态度尤为积极,如前所述,日本早已成为美国反导系统两个“铁三角”的枢纽一环。但这并没有让日本止步于此。近年来通过不断扩大“防卫”内涵,提升自卫队的快速部署和远程投送能力,原有和平宪法的限制早已经在实质上被虚化。

军备上,日本一直没有放弃追求高新武器的努力,除了陆上武器优先级别稍逊之外,日本海空力量不断被提升。最为显著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从“金刚级”宙斯盾舰起步,到目前具有航母雏形的各类“直升机驱逐舰”数量不断上升,并且吨位越来越大,先进的大型远洋AIP潜艇渐次服役,这些都使得日本海上作战能力早已远远超过防卫需求,其扮演的角色也日渐从原本为美军提供战斗支援的“运输补给和扫雷反潜”,变为具有极强攻击性的远洋封锁破交作战和两栖登陆作战。

美国对于日本空中力量建设同样大力扶植。介于自身能够向日本部署的先进隐身战机F22数量不足,未来难以有效压制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美国正在与日本商洽联合生产F35型隐身战机。近日,安倍政府已经赢得参议院选举胜利,扫清修改和平宪法的最后法理障碍。未来的日本在亚太地区必然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美国各项战略部署。

除了日本,澳大利亚在战后国际重大问题上一向与美国紧密合作,积极追随。澳大利亚不仅早与美国在建设反导系统方面进行接触,提供岛屿基地为美国的长航时无人机作为基地,其北部重要港口达尔文更是美国“重返亚太”部署中第一批军事力量的出发集结地。虽然限于人口和工业基础,澳军的实力不如日本显眼,但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澳大利亚采购的新型潜艇同样强调远洋性,这与澳军潜艇一向协助美国对华开展各种侦察活动的需求相一致,也为未来追随美国的远洋作战提供了基本保障。

部署东北亚:消耗中俄战略资源

与冷战模式下建立起的北约不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之下拼组的亚洲版小北约,必然带有独特之处。这与中国和平崛起的模式甚为关联。

中国崛起的方式是通过和平建设方式,使国力迅速上升。在经济上,中国遵循世界性规则,以加入WTO和世界银行的方式,按照通行的国际贸易和金融规则将自己融入世界经济。通过这一渠道,中国将巨大的人口和国土资源优势转化为有效的国际性生产劳动,实现了财富增值循环。在政治军事上,中国尊重最具有权威性的集体安全组织——联合国,从未以单边武力方式侵犯过任何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坚持和平共处和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原则。中国的国防建设也不具有扩张性,仅仅保持了最低限度的战略核力量,所有的海外军事行动都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行,从没有试图以驻军的方式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和军事干预。

另外东南亚国家中,他们本身的战略利益各自不同,其最关心的首要问题也是发展各自的民族经济。这些因素决定了,美国在中国周边难以单纯通过贩卖“中国威胁论”,拼组起一个北约式的同盟,即便有的国家在某个程度上愿与美国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军事合作,也必然不会像日本一样成为紧密盟友。

目前来看,亚洲版小北约短期内在韩日强化“前沿部署”,用军事力量对中俄进行战略挤压,诱发军备竞赛,试图拖住中国继续上升,并阻止俄罗斯恢复国力,重新在欧洲方向对美形成牵制。

与此同时,在南海问题上,恶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拉拢盟友。目前中国面对“三海联动”的局面大约成因于此。

远期来看,美国从经济到政治军事多管齐下,将抽调更多军事力量部署于亚太地区。与此同时,通过强化和扩大TPP、再工业化和资金回流等手段,剥离与中国经济的紧密度,扩大对华战略选择。

(作者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曾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回国后从事维和工作实务及联合国政策研究。擅长军事战略、国际事务、反恐和公共安全事务领域。文章转自凤凰大视野)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