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孙海潮:从另外角度分析法国连续遭受恐袭
发表时间:2016-07-18 17:52 来源:国际网
法国现在的安全处境与其现行的中东政策有直接关系。但事已如此,法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已难以回到从前,占全国人口近10%的穆斯林族群的怨恨、孤立、排斥感难以改变,所谓“文明冲突”的设想已成为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法国因其地理位置之便,已取代美国成为伊斯兰极端势力的首要袭击目标。“伊斯兰国”已宣布法国为头号敌人。如此难题何解?一时间难有答案。

7月14日,法国国庆日。按惯例,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举行阅兵式,总统随后在爱丽舍宫举行大型招待会,并在总统府草坪上接受采访,对国际国内形势及今后执政设想发表看法。为了迎接明年4月的大选,兴致勃勃的奥朗德总统表达了对法国前途的乐观看法。晚上,巴黎和各地都会举行焰火晚会,军民同乐,举国同乐。谁又能料到,全球知名旅游城市尼斯的焰火晚会刚结束便变成了喋血晚会,一名31岁的突尼斯藉货车司机驾驶19吨载重卡车,以90公里的时速冲进人群,长达2公里,肆意碾压,还开枪扫射,当场84人死亡,50多人重伤,25人极重伤,200人轻伤。

法国连续发生重大恐怖血案,又是一个举世震惊日。个中原因太多,难以一一探究。本文只从中东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从法国中东政策变化的角度进行探讨。

希拉克与萨达姆“关系甚深、私交甚笃”

中东一直是美英的传统势力范围。戴高乐总统希望通过执行有别于美英的中东政策。1967年6月的阿拉伯与以色列6天战争中,戴高乐将军明确声明支持阿拉伯国家。1969年1月9日,以色列特种部队突袭贝鲁特国际机场,炸毁13架客机。黎巴嫩是法国在中东的传统盟友,戴高乐对这种恃强凌弱的霸道行径极感愤怒,强烈批评后宣布:法国为以建造的12艘导弹快艇,最后5艘虽已完工但取消合同另做处理。当时,以色列多艘军舰被埃及击沉,非常看重这批军火,更不是轻易吃亏的主儿。同年12月25日,在举国欢庆圣诞节之际,精心改扮的80名以色列特工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千里奔袭,从法国军港开走了这5艘导弹快艇。法国向以提出强烈抗议。法国后来虽然没有把以色列怎么样,却在阿拉伯世界博得好名声。法国还是对巴勒斯坦民族遭遇表达最多同情的西方大国,媒体对以色列始终持激烈批评态度。2002年,希拉克总统访问以色列期间访问巴勒斯坦地区,以保安人员阻止其与巴人亲近试图隔离,希拉克用力推开以保安人员马巴人握手,赢得极大声誉。阿拉伯各国对法国都有好感,以色列也因法国属于西方阵营而仍与法保持良好关系。法国在阿以两边都能说上话的中东政策收获颇丰。

从1970年起,法国就一直是伊拉克的主要贸易伙伴。1974年9月,时任法国总理希拉克访伊,与时任副总统却掌握实权的萨达姆会晤,促进了对伊关系,也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关系。1975年9月,萨达姆回访法国,在希拉克陪同下参观卡达拉什核试验中心。这是萨首次出访,且参访项目极为敏感,引起广泛关注。

1975年11月18日,希拉克再访伊,与萨达姆签署核合作协议:帮助伊建造两个核反应堆,用于“核技术科研”。1979年4月6日,以色列发动“斯芬克斯行动”,两架战机躲过伊雷达监视,沿幼发拉底河超低空飞行,投下重磅钻地炸弹,将正在建设中的两个核反应堆炸毁。同时,以特工潜入法国地中海沿岸工厂,把正在为伊建造的核反应堆外罩炸毁。法、伊同时向以提出强烈抗议。1979年7月16日,1968年革命11周年纪念日当天,萨达姆正式接任总统职务。伊视法为关系最密切的西方国家,法是继苏联之后伊第二大贸易伙伴。应伊要求,法决定修复被炸毁的核反应堆。以色列把1980年6月13日夜,伊原子能委员会委员、核设施总设计师、埃及核专家阿尔—迈什哈德,在巴黎旅馆遭以特务割喉暗杀。法参与伊核设施建设的专家均收到言辞尖刻的恐吓信。1981年6月7日,以色列发动“歌剧行动”,出动8架F-16和6架F-15战机,第二次炸毁伊核反应堆,一名法国技术员身亡。1984年,法拒绝了伊第三次建造核反应堆的要求,只答应提供一些基本技术。1980-1988年两伊战争期间,法支持萨达姆进攻伊朗,出售了170亿美元的军火。

1991年1月17日,美国因伊入侵科威特而率盟国对伊实施“沙漠风暴”军事行动,法国参战。6万吨炸弹倾盆大雨般降落在伊各地,相当于盟国二战期间向纳粹德国投下的炸弹总量。伊强悍的共和国卫队10万人遭全歼,相同数量的平民葬身炮火。法防长舍维内芒不满密特朗追随老布什攻伊,特别是与美一起残杀无辜,愤而辞职。起初几年,法与美英一起对伊实施禁运和制裁,随后态度逐渐变化,认为制裁主要使民众受苦,特别是导致50万儿童因缺乏营养和药品死亡,在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下与伊签订多项合作协议,获取利益。1995年希拉克当选总统,积极发展对伊关系,还提出了解禁后的有关设想。美心中不悦,法不为所动。

2001年“9·11”事件后,法在北约框架下向阿富汗派兵,与美军并肩作战,但坚决反对在伊拉克开辟第二战场。

希拉克坚决反对美英入侵伊拉克

2002年入冬后,美加速向海湾增兵,公开表示将向伊动武。2003年1月初,15万人的战争力量已部署就绪。这段时间里,希拉克的工作则聚焦在制止战争问题上,小布什极度尴尬和愤怒。

希拉克把最后防线设在安理会。一是使美得不到15个成员国的9张有效多数票,使其在无法使战争行为获得合法性的情况下知难而退,二是在必要时使用否决权。

2003年元旦期间,希拉克先是在军方团拜会上暗示反对向伊开战,后在外交使团团拜会上公开反战立场,并向中国大使吴建民通报法在必要时将动用否决权。2月14日,德维尔潘外长奉希拉克之命乘坐协和号超音速飞机专程赴安理会发表历史性讲话:对伊动武法理不足,又因破坏国际社会团结而缺乏合法性。谁也不能肯定战争将会带来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反而将会给本已十分脆弱动荡的该地区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这将是一场非正义战争,将加剧地区紧张,还可能引发其他冲突。军事干预将加剧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分裂,进而催生更多的恐怖主义。德维尔潘明确、坚定地表达了法反对军事干预的理由和决心,使其成为世界瞩目的知名人物,法舆论称之为“赢得荣耀的一刻钟”。次日,欧洲各国爆发大规模反战游行:巴黎25万人,柏林50万人,罗马65万人,伦敦75万人,巴塞罗那130万人。英西意三国领导人执意追随小布什,本国民众的反战情绪则远高于坚决抵制战争的法德两国。

3月5日,德维尔潘外长邀请俄德外长伊万诺夫和菲舍尔赴法磋商,亲自宣读三国外长联合声明:三国不会同意安理会通过动武决议。3月10日,希拉克发表电视讲话,阐述法最后立场:将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阻止美国提交的对伊动武决议。

3月17日,美英西三国宣布放弃向安理会提交伊问题决议案。小布什在电视讲话中要求萨达姆在24小时之内离境,鲍威尔国务卿宣布美将组成由45个国家组成的联军攻伊。3月20日,美英未获安理会授权,发动代号为“伊拉克自由”的侵伊战争。

美对法德反战立场大为光火。拉姆斯菲尔德防长愤怒地把法德称为思维和行事方式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谨小慎微的“老欧洲”。拉氏还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署名文章,公开说现在不与美配合和对美战略捣乱的国家,美将在日后腾出手时加以清算。赖斯安全事务助理留下一句著名的话:“惩罚法国,放过德国,饶了俄国。”副防长沃尔福威茨放话:“不派兵就别想得到伊拉克石油。”美国还在国际上掀起了一场“孤立法国”的运动,法美关系进入“外交冷战期”。法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却达到了历史高度。希拉克以此为荣。法国人民以此为荣。我与法国要人每次见面,对方必会主动谈及此此事,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侵伊战争后果严重,希拉克不幸言中

希拉克的反战立场使法美关系降至冰点,也使两国民众相互排斥。法33%的民意对美感到担忧,87%的人希望小布什下台。2004年小布什蝉联总统,法深感惋惜。美65%的民意支持战争,对法式“傲慢”深恶痛绝。谩骂和嘲弄法国人成为时髦,美国防部高官放言:“打仗不带法国人犹如不带手风琴一样,多余的东西能少则少,自己弄出点声响足可代替法国人的作用。”餐馆菜单全部更换,极受欢迎的“法式薯条”更名“自由薯条”,美总统专机食谱上的“法式吐司”改称“自由吐司”,一些餐馆把窑藏的法国葡萄酒倒进下水道。

法驻美使馆整理了美各界名人和媒体的辱法言论和文章名录,希拉克看后大怒,指示反驳。2003年5月15日,《华盛顿邮报》发表法驻美使馆揭露“有组织诋毁法国运动”的公开信,列举有关言论和文章并指名道姓,成为法美有关系中从未有过的大事件。白宫发言人斥“信口开河”,一些记者表示被法列入黑名单并不后悔。但有记者事后承认,写文章系受人操纵。同年9月,联合国总部大楼,170位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联大,每人讲话15分钟。美深陷伊战态势初显,“和平阵营”希望美正视现实。23日,小布什讲话后当即离去,因为不想听紧排其后希拉克的讲话。希拉克也未提前进入包厢准备,为的是不听小布什讲话,却在发言中强调,“谁也没有单方面发动先发制人军事打击的权利”,还留下一句“让历史做出评判”!

饱受争议的侵伊战争循着希拉克总统的预测发展,“潘多拉魔盒”由此打开,持续动荡的中东地区更加动荡,恐怖主义肆虐,百万无辜平民遇害。英国民意对战争正确性和必要性的争议日趋激烈,为历史所仅见。为平息民意,同为工党的布莱尔继任者布朗首相于2009年签署任命书,由齐尔考特勋爵领导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英国参战的全面情况并写出独立报告,以对社会有所交代。

齐尔考特报告明确把伊战争定性为“入侵”,是基于错误的情报做出的错误决定,是二战以来英国最受争议的军事行动,时任首相布莱尔负有不推卸的责任。英国首相卡梅伦指出,重要的是要从伊拉克战争的调查报告中学到教训。

布莱尔承认是错误的情报导致英国参战,是他任内最艰难的决定,反复深刻道歉并声称承担全部责任,但仍认为当时的选择符合英国的最大利益,推翻萨达姆政权是正确的,世界因此而变得更为安全,他不后悔云云。布莱尔态度虽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但已有重大转变。小布什和拉姆斯菲尔德虽已在多种场合表示了悔意和歉意,但始终咬紧牙关不承认错误。

法德媒体在评论齐尔考特报告时,再次对侵伊的正当性和后果展开大辩论,充分肯定当年希拉克总统和施罗德总理的坚决反战立场。法媒还对2011年北约干预利比亚局势的后果进行分析,指出时任总统萨科齐派出战机与美英一起轰炸利比亚军队,导致利局势大乱并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大本营。评论指出,萨科齐出兵利比亚引发的恶果怎么评价都不为过,若是希拉克继续当政,法国绝不会犯下如此错误。随着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日期临近,有关外交政策继承戴高乐主义还是追随美国的大辩论业已开始。谁能料到,法国又遭受了一场如此严重的恐怖袭击?

一般认为,法国现在的安全处境与其现行的中东政策有直接关系。但事已如此,法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已难以回到从前,占全国人口近10%的穆斯林族群的怨恨、孤立、排斥感难以改变,所谓“文明冲突”的设想已成为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法国因其地理位置之便,已取代美国成为伊斯兰极端势力的首要袭击目标。“伊斯兰国”已宣布法国为头号敌人。如此难题何解?一时间难有答案。

当今世界,中东乱成一锅粥,非洲动荡有增无减,也门和南苏丹内战加剧,我国在马里和南苏丹维和官兵相继献出富贵生命;欧洲处于系列危机缠身的历史性困局之中,英国脱欧只是欧盟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美国仍在四面树敌,在欧洲挤压俄罗斯在亚太挤压中国。法国遭受重大恐袭无辜者的泪水还挂在脸上,土耳其又发生军事政变。

世界现在确实有点乱。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中心主任,中国前驻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文章转自盘古智库)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