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孙兴杰:仲裁结束之日,谈判开始之时
发表时间:2016-07-15 18:16 来源:国际网
仲裁裁决并不会带来结果,而是当事方进行谈判的开始,也是当事方回到南海问题本身,通过妥协和磋商重构南海秩序的开始。南海秩序的前景是什么样子的,是以绝对的主权的思维将南海拆分,还是建立一个包容、开放的南海秩序,显然,以陆权思维无法重构南海秩序,很难在海洋上划出排他性的边界,海权思维在东亚地区还需要慢慢慢培育。以陆定海是海权的原则,但是绝对主权观念似乎又不能完全适合复杂的南海历史。除此之外,海洋本身就具有公共的性质,即便领海也有无害通过的权利,中国政府也一再强调保障航行和飞越自由。南海,其实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向现代国际关系转型的新阶段,是构建海洋秩序的试金石。

菲律宾提起的南海仲裁案的决议最终出炉,它在中国社交媒体中引起的反响之大,超乎想象,可以说,这是社交媒体时代,中国外交面临的最重大的事件。

与网民们的激情澎湃相比,官方的表态却非常理性。中国国家主席和总理在会见欧盟领导人的时候,强调中国在南海的主权立场的同时,也重申了中国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争议的基本态度。仲裁决议出来之后,中国就发表了《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有关争议》的白皮书,而菲律宾的外交部也重申自己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立场。

这样的局面,似乎很诡异,当事双方都要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这岂不是让仲裁庭有些尴尬?并非如此,这其实也折射出南海问题的真实逻辑:仲裁裁决并不会带来结果,而是当事方进行谈判的开始,也是当事方回到南海问题本身,通过妥协和磋商重构南海秩序的开始。

南海仲裁案如同一块石头一样,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一直悬在中国学界和外交界的心头,现在尘埃落定了,天也没有塌下来,地没有陷进去。三年之间,南海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际仲裁让南海问题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国际化已经是事实,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声索国都借用了外力,让南海的形势空前复杂化,未来,各方需要努力“简化”南海问题;南海秩序处于历史性转折的时刻,仲裁决议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一些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尤其是仲裁法庭没有权利裁决的划界和领土问题,已经摆在各方的面前;南海秩序的前景是什么样子的,是以绝对的主权的思维将南海拆分,还是建立一个包容、开放的南海秩序,显然,以陆权思维无法重构南海秩序,很难在海洋上划出排他性的边界,海权思维在东亚地区还需要慢慢慢培育。

仲裁裁决中否定了“九段线”的合法性,认为南沙群岛所有高潮时的岛礁在法律上均无法产生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包括太平岛。不能不说,这样的裁决还是非常蛮横的,台湾在第一时间发表了声明,捍卫主权,拒绝仲裁,台湾的军舰也开赴南沙进行巡航。可以说,在南海仲裁的问题上,两岸之间已经形成了“被动”的共识。对太平岛的定性也让蔡英文感到意外——都有人在这个岛上生活了几十年,如果说按照“自然状态”的话,很多岛屿都曾经没有开发过。只能说,这样的裁决有一些“政治性”,对蔡英文来说,也是一个反思的机会。

蔡英文上台后的一个多月里,两岸关系陷入冰冷,亲日、亲美,再加上南向,似乎构成了蔡英文的新政策。但太平岛一事足以说明,美国在布局南海的时候,基本没有考虑到台湾,要维护南海的利益,两岸还是应该合作,即便不能联合巡航,也要就南海问题进行“通气”。两岸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需要携手生产关于南海的知识,而不是由身在荷兰的欧洲法官来界定南海的岛礁到底是岛屿还是礁石。即便不是从民族大义出发,单是南海秩序重构所需要的历史资料和国际法的知识,两岸也需要合作,不能处于被动接受或者拒绝的地位。

菲律宾对于仲裁决议当然是十分满意:15项要求中,除了一项,基本都得到了满足。对菲律宾来说,见好就收还是比较理性的,加上总统换人,也为政策调整提供了可能。菲律宾总统和外长都释放了谈判的意愿,中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也回应了菲律宾方面的意愿,不排除在近期双方展开磋商、修复双边关系的可能性。

对菲律宾来说,仲裁决议得到的好处已经够多了。一是,通过仲裁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从而对中国在南海的行动形成了强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二是,仲裁决议为双边谈判提供了筹码,而且是非常有力的筹码:中国主张的九段线的历史性权利并没有被承认,沿岸国拥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且与中国没有重叠——毫无疑问,菲律宾会以此为筹码进行谈判。三是,菲律宾在仲裁决议上已经赚了大便宜。但是,仲裁决议并没有执行力,还是依靠双边谈判来解决,给中国这样的大国以合适的台阶,还是应该的。所以,我们看到,菲律宾在降低自己的调门,可能等着中国送出大礼包吧。

南海仲裁案已经过去,但是南海秩序的构建却刚刚开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订之后,海洋秩序都在重构。对于南海来说,以海洋法为基础来构筑新秩序,还是非常大的挑战。即便菲律宾提出了仲裁案,也未必是国际海洋法的信徒,越南等其他声索国也是如此。比如,仲裁决议说,南沙群岛无一能够产生延伸的海洋区域,南沙群岛不能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产生海洋区域。这样的论断恐怕连菲律宾、越南也得考虑一下,看看从仲裁中能够获得多少好处,毕竟这两个国家是占领和扩建南海岛礁最多的国家。

以国际法来重构南海秩序,是不是一条可行与合适的道路?仲裁案之后,各方都应该好好考虑这个问题了。如中国政府的白皮书所说的,“中国和菲律宾隔海相望,交往密切,人民时代友好,原本不存在领土和海洋划界争议。”领土、主权、领海等概念是近代才出现的,从欧洲开始,改变了世界的秩序,中国以及南海周边国家都在近代一百年来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主权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族主义也成为政治动员的有力的支点,但是,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在历史上,东亚国家之间很少发生冲突,这也是东亚的历史特性所在。

南海是要变成大国博弈的舞台,还是各方合作的平台?南海仲裁案本身就是南海卷入大国政治的危险信号。就美国来说,南海是制衡中国的有力的地缘支点。而仲裁决议也意味着,南海秩序的重建还可以采取另外的方式,还是要双边或者多边的谈判。菲律宾软化立场,更多是一种投机心态,但即便如此,这也可以防止南海走向巴尔干化。

客观来说,中国经济和军力的崛起是南海秩序的核心变量,中国走向海权强国的过程必然会改变南海秩序,而现在面临的困境如王赓武先生说:“(主权)的模糊性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结束,它仍然对今天中国的安全感造成持续的威胁。”任何一个强权国家都可以通过影响中国邻邦中的敌对盟友来进一步破坏中国的主权。以陆定海是海权的原则,但是绝对主权观念似乎又不能完全适合复杂的南海历史。除此之外,海洋本身就具有公共的性质,即便领海也有无害通过的权利,中国政府也一再强调保障航行和飞越自由。南海,其实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向现代国际关系转型的新阶段,是构建海洋秩序的试金石。

绝对主权的思维与大国政治绑定,造成的结果就是战争的危机感,显然,这不是中国想要的,也不是菲律宾能够承受的。安全与经济分离的二元结构是东亚、也是南海周边的一大特征。中国可以用经济手段来撬动地区的格局,毕竟子1970年代以来,东亚的核心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对于一些国家在安全上傍着美国,经济上又依赖中国,很多中国人感到愤慨,甚至学者和外交官也是如此。回到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哪有如此的发言权,甚至连发牢骚的资本都没有,因此,这种二元分离的结构是东亚秩序转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崛起的表现。下一步,就是以深度的经济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治理的共同体,弥合这种二元分离、当然,这个过程肯定是漫长的,然而,急不得。经此仲裁案,至少各方应该树立不战的底线,既然国际仲裁也解决不了各方的核心关切,那就坐下来谈判吧。

(作者为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副教授,文章转自FT中文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