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因世界经济不景气和贸易萎缩,使蒙古经济发展受到重创,经济增长迅速减速。但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恢复和调整,1~2年后世界经济与贸易将实现恢复和增长,蒙古经济也将走出增长放慢时期,而实现中速以上的经济增长。中蒙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提出,2020年两国贸易额要达到100亿美元目标。随着世界经济与贸易形势好转,中蒙两国友好往来的增加、特别是双方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两国可能提前1~2年实现贸易额100亿美元目标。 |
中国的友好近邻—蒙古国,土地面积达156.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4倍多,而蒙古人口250万,只是日本人口的1%,蒙古平均每平方公里1.6人。而且蒙古草原辽阔,是天然牧场,畜牧业兴旺,蒙古的牛羊肉产品驰名世界。蒙古的煤炭、矿物等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经济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资源。 1、蒙古经济增长减速 蒙古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以来,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2011~2013年间,蒙古经济以两位数是速度快速增长,分别达到17.3%、11.7%和12.4%。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人民收入增加,平均每人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水平。按国际标准,蒙古也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蒙古发展经济对煤炭等自然资源的依存度较高,不仅是其国内消费,出口中煤炭、矿物性资源产品所占比重也很高。但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对市场动向变化影响非常敏感。所以,近几年来因世界经济不景气和贸易萎缩,特别是全球性石油、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使蒙古经济发展受到重创,经济增长迅速减速。 按蒙方统计,2014年蒙古经济增长率急剧减速至7.9%,2015年实际经济仅增长2.3%,据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2016年蒙古经济增长将降至0.8%。由于经济增长减速,蒙古财政上出现资金短缺,直接影响到部分工程项目建设,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建筑工地上兴建的几座大楼工程被迫停工。据报道,在乌兰巴托市中心广场附近,最好地段建设的一座25层大楼,钢筋铁骨还裸露在外,工程已经停工数日。有的楼房建设甚至已经停工几年,楼外墙面已经脱落。有些40年代建设的住宅已经老化、甚至出现倒塌危险,但是由于建筑资金不足、无法支付建筑工人工资,已经放弃修建计划。 据日本媒体报道,蒙古的经济的不景气,已导致财政恶化、资金严重短缺,而又面临2017~2018年到期的21亿美元的外债,如何偿还外债目前尚未落实具体计划。担心一旦陷入不履行债务问题,将在国际上失去信誉,经济再建的希望也会更加渺茫。 但是,一般预测,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恢复和调整,1~2年后世界经济与贸易将实现恢复和增长,蒙古经济也将走出增长放慢时期,而实现中速以上的经济增长。 2、中蒙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不仅是蒙古国的最好邻居,而且是蒙古国最佳经贸合作伙伴。多年来,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民间友好往来持续增加。自1999年中国取代俄罗斯成为蒙古最大贸易伙伴之后,已经连续16年为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蒙两国经济上互补性强,双方互有需要,促使贸易快速增长。中蒙双方贸易额2002年只有3.2亿美元,2014年增加到73.1亿美元,12年间,贸易额增长了21.8倍,两国贸易的快速增加令人注目。 中国对蒙古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电子产品、生活用品以及粮食、茶叶等,近年来对蒙古出口的蔬菜、家禽肉类等大幅增加。蒙古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煤炭及矿物性资源占比重较高,近几年对中国出口的牛羊肉不断增加,今后将成为对中国出口的“拳头商品”。据蒙古媒体报道,蒙古对外贸易中的90%商品出口到中国,而进口中的50%商品来自中国。而且中国对蒙古贸易中,进口远高于出口,所以中方一直处于逆差,2014年的逆差额达近29亿美元。 2011~2015年的5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与贸易下滑,中蒙两国经济发展也出现减速,双方贸易呈波浪式发展(如下表)。总体看双方贸易仍实现了年均近10%的增长。 2011~2015年中蒙贸易发展变化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各年 中国也是对蒙古投资最多的国家。据蒙古粮食与农业部长最近说,在蒙古注册的外资企业有50%来自中国;中国企业对蒙古的投资占外国对蒙投资的近40%。截止今年3月底,中国企业对蒙投资总额已达36亿多美元,分别是对蒙古投资第二大国韩国、第十大国日本的对蒙古投资额的十几倍。 但是中国与韩、日两国对蒙古投资相比较,中国投资主要在矿产领域,其他领域投资较少。而韩国投资多在通讯、电信领域具有较高优势。日本投资主要在银行、教育领域关注度较高,并占有相对优势。 中蒙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为进一步发展双方经贸合作,2014年6月,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2020年两国贸易额要达到100亿美元目标。笔者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与贸易形势好转,中蒙两国友好往来的增加、特别是双方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两国可能提前1~2年实现贸易额100亿美元目标。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商务部经贸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