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孙海潮:《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的历史性意义不应低估
发表时间:2016-07-11 17:09 来源:国际网
《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的公布只是第一步,稍显公正的结论虽然姗姗来迟但毕竟来了。有关美英侵伊战争的调查和争论不会就此终结,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战争所犯下的罪恶更加昭彰,人们对战争发动者的罪恶目的看得愈加清楚。百万亡灵何归,百万难民何归?美国就此展开调查也是迟早的事情。西方早就有人指出发动伊战使美国从唯一超级大国的巅峰跌落开始走向衰落,巨额战略透支使美国难以承受。“国虽大,好战必亡。”英国已经认错,这是何等的难得。美国还会远吗?

耗时7年,由齐尔考特勋爵担任调查委员会主席的《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于7月6日在伦敦发布,如巨石击水,掀起冲天波浪,引发持续强烈反应,舆论哗然。《报告》表面上是追求布莱尔的责任,实则是在追责美欧恣意发动干涉别国内政的大规模军事入侵的惯常做法。西方大国的官方报告追究自己政府发动对外战争的责任,“高傲的头颅”终于低下,实属罕见。

2003年3月20日,美国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以销毁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名义,与一些盟国共组联军,撇开联合国安理会,悍然发动代号为“伊拉克自由”的入侵战争。小布什总统发动侵伊战争的最大支持者一是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二是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三人在亚速尔群岛举行峰会,敲定对伊战争。当时评论称,布莱尔最为积极,甚至比小布什还热衷于战争。由于受到世界多数国家和安理会多数成员国的坚决反对,美英西三国于3月17日宣布,放弃向安理会提交伊问题联合决议草案的计划,并于3天后发动战争。美虽与一些国家共组联军,但主要是美英两家,舆论一般称为美英联军。

美英侵伊是人类历史上最受争议的战争之一。中国和俄罗斯从一开始就明确反对动用战争手段,并要求美英严格执行安理会决议,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和平希望,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西方阵营里,希拉克总统明确指示法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全力阻止安理会通过动武决议,一是使美国得不到15个安理会成员国的9张有效多数票,使美国在无法使其战争行为获得合法性的情况下知难而退,二是在必要时毫不犹豫地使用否决权。2003年2月14日,德维尔潘外长奉希拉克总统之命专程赴安理会发表历史性讲话:对伊动武法理不足,又因破坏国际社会团结而缺乏合法性。战争将会给本已十分脆弱动荡的该地区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这将是一场非正义战争,将加剧地区紧张,还可能引发其他冲突。军事干预将加剧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分裂,进而催生更多的恐怖主义。德维尔潘外长明确、坚定地表达了法国反对军事干预伊拉克的理由和决心,使其一时间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知名人物,法国舆论称之为“赢得荣耀的一刻钟”。次日,欧洲各国爆发大规模反战游行:巴黎25万人,柏林50万人,罗马65万人,伦敦75万人,巴塞罗那130万人。英西意三国领导人执意追随小布什对伊开战,本国民众的反战情绪则远高于坚决抵制战争的法德两国。

美国对法德的反战立场大为光火。拉姆斯菲尔德防长愤怒地把法德称为思维和行事方式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谨小慎微的“老欧洲”。拉氏还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署名文章,公开说现在不与美配合和对美战略捣乱的国家,美将在日后腾出手时加以清算。赖斯安全事务助理留下一句著名的话:“惩罚法国,放过德国,饶了俄国。”副防长沃尔福威茨放话:“不派兵就别想得到伊拉克石油。”美国还在国际上掀起了一场“孤立法国”的运动,法美关系进入“外交冷战期”。

美英饱受争议的侵伊战争循着希拉克总统的预测发展,其后果则则远超预料。“潘多拉魔盒”由此打开,持续动荡的中东地区更加动荡,恐怖主义肆虐,百万无辜平民遇害。英国国内对这场战争正确性和必要性的争议日趋激烈,为历史所仅见。民众深感战争后果难以承受,情绪难平。为平息民意,同为工党的布莱尔继任者布朗首相于2009年签署任命书,由齐尔考特勋爵领导独立调查委员会,就英国参与对伊战争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并写出独立报告,以对社会有所交代。孰知报告一写就是7年,耗资1000万英镑,若译成中文将近300万字,足见“案情”之复杂,“案件”之庞杂,“涉案”人物与事态之混杂。

齐尔考特报告明确把美英对伊战争定性为“入侵”,是基于错误的情报做出的错误决定,是二战以来英国最受争议的军事行动,时任首相布莱尔负有不推卸的责任。

布莱尔在报告发布当天举行记者会予以回应,承认是错误的情报导致英国参加了那场战争,是他在任期内最艰难的决定,反复深刻道歉并声称承担全部责任,但仍认为当时的选择符合英国的最大利益,推翻萨达姆政权是正确的,世界因此而变得更为安全,他并不为此后悔云云。布莱尔态度虽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但已有重大转变,在大前提下承认错误的同时还要狡辩说发动战争的动机是好的,效果也不是特别坏。小布什和拉姆斯菲尔德已在多种场合表示了悔意和歉意,但始终咬紧牙关不承认错误。

法德两国媒体则在评论齐尔考特报告的同时,再次对美英入侵伊拉克的正当性和后果展开大辩论,充分肯定当年希拉克总统和施罗德总理的坚决反战立场。法国媒体还对2011年北约干预利比亚局势的后果进行分析,指出时任总统萨科齐派出战机与美英一起轰炸利比亚军队,法国特工抓捕并枪杀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利局势大乱并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大本营。评论指出,萨科齐出兵利比亚引发的恶果怎么评价都不为过,若是希拉克继续当政,法国绝不会犯下如此错误。随着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日期临近,有关外交政策继承戴高乐主义还是追随美国的大辩论业已开始。

笔者认为,《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的公布只是第一步,稍显公正的结论虽然姗姗来迟但毕竟来了。有关美英侵伊战争的调查和争论不会就此终结,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战争所犯下的罪恶更加昭彰,人们对战争发动者的罪恶目的看得愈加清楚。百万亡灵何归,百万难民何归?美国就此展开调查也是迟早的事情。西方早就有人指出发动伊战使美国从唯一超级大国的巅峰跌落开始走向衰落,巨额战略透支使美国难以承受。“国虽大,好战必亡。”英国已经认错,这是何等的难得。美国还会远吗?

《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的历史性意义不应低估。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中心主任,前驻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