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一家之言 > 正文
郭晓明:怎样不被“全球变暖”忽悠,还发展了经济
发表时间:2016-07-06 17:12 来源:国际网
无论是否人类活动导致,地球气候变化是进行时,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不比人类活动因素小,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不可掉以轻心。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应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向。只是对气候变化要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心态,避免被国际话语忽悠,避免地缘政治运作的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发展。绿色金融要做为国策来认真对待,是保障国家抵御未知危机的国策。为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国际政治格局剧变。绿色投资因此要以强国为目的。绿色投资项目的选取关乎国运。中亚干旱会加剧极端势力的躁动,南水北调工程大西线工程有利于改善中亚气候条件,是稳固中国西部主权安全的绿色投资。绿色投资,投资大气工程技术,既可以消灾,又可以获取能量,是人类技术发展的一个理性方向。

一、概念投资蕴含的金融风险

绿色金融是概念投资,是全球气候变化政治话语下的概念投资。概念投资不会完全没有市场机会,但市场不确定性风险极大,往往会导致大面积的公司破产潮,留下一堆垃圾债务,导致股市崩溃、金融风暴、经济萧条。

2000年纳斯达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就是网络公司概念股上市,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尘埃落定后就剩亚马逊、谷歌、几个屈指可数的公司,以后才有了成熟的互联网产业。纳斯达泡沫破裂股市蒸发5万亿,5万亿蒸发足以谋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但放在美国则不同,美国1998年科索沃战争把欧洲美元驱赶到华尔街,纳斯达概念股吸纳了这些欧洲美元,纳斯达泡沫破裂吞掉欧洲流入美国的资本,打击了欧元成就了美国互联网经济霸主地位,还为美国分娩出第一代信息技术人材。2014年开始的乌克兰动乱,和当年科索沃战争类似,驱赶了欧洲资本外流,至少是产业链在俄罗斯的那部分资本不得不外流,因此2015年美国经济有了起色,有了年底美联储加息。但是,资本跑到美国的不多,因为美国2015年没有概念投资,还因为全球经济中有中国可以分流欧洲外逃资本。如果有绿色投资,如果绿色金融创新有本领,中国就应该利用外资投资中国绿色产业,这样就把泡沫风险分散到全球经济中,可以避免泡沫破裂触伤中国经济筋骨,和美国互联网泡沫一样,无论是否遭遇泡沫都为经济体积累了工程技术人才。

南北战争结束后,铁路就是概念投资,美国铁路建设如雨后春笋,铁路债券炙手可热。1857年,铁路经营收益出现问题,持有铁路债券的好几家大的金融机构相续破产,到8月24日俄亥俄人寿保险和信托公司现金流断裂,造成金融市场恐慌。多亏铁路华工优秀的劳动大军大大降低了铁路建设成本,使得美国以小小的铁路泡沫破裂就完成了开启美国工业革命的铁路建设,建造了跨大陆铁路连接了两大洋,成就了美国地缘政治最优越的地位。中国绿色投资,就应该上马如南水北调大西线这样的绿色工程。南水北调大西线为亚欧大陆几何中心引入水资源,改善整个亚欧大陆气候,无论气候变暖还是变冷,中亚植被的增加都稳定了全球气温,增加中国国土人口承载能力,强化中国地缘政治地位。依据全球气候变暖的政治正确话语,亚投行就应该引领各国一起投资南水北调大西线工程,绿色往北延伸一寸,就是人类掌控全球气候变化前进一步,就是中国国土增值千金。

过去十五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在高油价和高矿石价格的局势下,中国投资了许多海外石油和矿山。2015年石油价格大跌,大宗产品价格大跌,这类资源投资的债务就有可能会出问题。绿色投资也一样,今天说全球变暖,大量资金涌入绿色产业,万一全球政治话语忽然转变,这些投资就可能会被套牢,就会产生债务危机,导致金融崩溃。谋杀一国经济的手段,往往就是投资舆论制造泡沫崩溃。所以,绿色投资就应该投资有如南水北调大西线这样的工程,无论气候变暖变冷,都不会对投资前景产生太大影响,是旱涝保收的绿色金融。绿色投资不能不讲究经济效益,不能做为联合国气候变化的政治任务,以牺牲经济效益来完成。

二、人类活动因素不足以主导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争议有两点,一是气候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二是这个变化到底和工业碳排放有多大关系?无论这个争论如何,历史证明,即便没有人类工业革命影响,地球气候也经历了许多变化,而且是超过巴黎会议要求的2度气温的变化。

大约五千六百至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有个半坡遗址,遗址地处西安附近,这个遗址中发现有原始人猎获的动物中有麞和竹鼠,现在这些动物只存于亚热带,而不见于西安一带,从而可以推断当时西安的气候必然比现在要温暖潮湿。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全球气温升两度显然不会对人类构成致命威胁。

甲骨文还记载有一位商王在狩猎中得一象。河南亦称为豫,是人牵着象的古字,表明商朝河南有大象。如今中国大象只生长在西双版纳雨林中,可见河南当时非常热,热得应该只有雨季和旱季两季,而不是春夏秋冬四季。中国古典史书就是用“春秋”两季指代一年。殷代的甲骨中有数千件记载着与求雨、求雪有关的文字,那时候天气热,又没有冰箱和空调,只能占卜求雨求雪。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商朝暖暖的天气与工业排放毫不相干。

《诗经·秦风》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以南,现在并无梅树之踪迹。可见春秋时代黄河流域气候和今天江南气候相当。如此才能解释为什么华夏文明诞生在黄河流域。黄河在文明诞生之时可能根本不黄。

“温室效应”,在今天全球气候变化话语下,是一个贬义词,是全球变暖罪魁祸首。但就本质而言,大气温室效应是地球生物圈性命攸关的保障。地球生物圈的存在,得到两层保护,其一的大气层,大气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不致于太热和太冷;其二是地磁场,地磁场把太阳高能辐射粒子通个洛伦兹力聚集到南北两极,保护了地球生物的细胞免遭高能辐射。

地球磁场对气候的影响丝毫不比大气对气候影响小。在过去3百万年中,地球有过多次冰川时期,其中至少有12次冰川时期与地球磁场反转有关。地磁极反转是地球内部运动事件,可能会导致火山大喷发,云雾遮盖地球,导致冰川时期的发生。有科技评论员声称,地球磁场强度在过去200年来减弱了15%[1],也有一说是地磁强度在过去100年减弱了5%[2]。地磁强度减弱是地磁极反转先兆。地磁场减弱就是地磁对地球保护的减弱,使得太阳辐射活动对地球气候影响度增加。磁场减弱增加了宇宙对地球表面的高能辐射,15%的地磁场减弱放进来的高能辐射比起工业氟利昂排放破坏臭氧层放进来的紫外辐射能量更高。

总之,无论是否人类活动导致,地球气候变化是进行时,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不比人类活动因素小,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不可掉以轻心。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应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向。只是对气候变化要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心态,避免被国际话语忽悠,避免地缘政治运作的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发展。

三、气候变化导致世界格局剧变

气候变化改变各国资源禀赋,造成全球大规模人口流动,冲击国际政治格局。

宋朝时期,气候变冷。宋初北方已经没有梅树,公元1111年太湖封冻,洞庭湖柑橘冻死。宋朝的气候变冷,造成人类发展格局大反转。春秋时期陕西的江南气候早已消失,宋朝沧州有林冲雪夜烧料场的故事,厚雪压塌了料场的黄土墙草房。中原变冷,蒙古草原更冷。蒙古天寒阻碍了草场恢复速度,造成蒙古经济危机,蒙古人只能对外扩张谋求生路。蒙古人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扩张只能被冻死。成吉思汗征伐亚欧大陆,蒙古人入主中原,阻断了华夏文明四千年发展势头,华夏文明领先人类文明发展的地位被蒙古入主中原打掉。而蒙古人扩张到欧洲,打击了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的制度,消弱了欧洲神权,为欧洲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造成了后来欧洲文明超越华夏文明的世界格局大反转。可以说,宋朝地球气候变冷,导致蒙古人南下西进,导致中西方文明进步秩序的互换,是气候变化改变了世界格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密集城市持续高温天气将延长,干旱高温造成西亚北非的农作物失收,高温还容易导致瘟疫流行。叙利亚战乱的欧洲难民危机,竟然连带了北非难民也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到欧洲,这不排除有北非气候变暖的因素。中美州热带地区近年来也发生过大规模途径墨西哥偷渡美国的难民潮,加上近年来墨西哥出现的猪流感和寨卡流感,都隐隐约约有气候变暖的身影。2015年,俄罗斯看准欧洲难民危机,顺理成章地出兵叙利亚,扭转了中东政治格局,不能不说是借助了西亚北非气候变暖的契机。

所以,绿色金融要做为国策来认真对待,是保障国家抵御未知危机的国策。为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国际政治格局剧变。绿色投资因此要以强国为目的。绿色投资项目的选取关乎国运。中亚干旱会加剧极端势力的躁动,南水北调工程大西线工程有利于改善中亚气候条件,是稳固中国西部主权安全的绿色投资。

四、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宜导不宜堵

全球气候变暖话语中聚焦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缓解大气二氧化碳增加速度有两种方式:一是减少人类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二是植树造林光合作用固化大气二氧化氮。把气候变化问题偏执于限制化石燃料燃烧,有国际地缘政治工具之嫌。

大禹治水,顺势而为。对于碳排放也一样,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自然会增加碳排放,压制经济发展减少碳排放就是筑坝堵水治洪模式。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度升高加速了植物光合作用,因此,今天全球变暖正是绿化地球的良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导水治洪模式就是绿化。所以,南水北调大西线工程是中国格守巴黎协议减排的最好措施,把中国大西北植被增加,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被增加固化为树木庄稼。南水北调大西线工程,把水资源导入亚欧大陆腹地,降低亚欧大陆气温,是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壮举,是解决中国淡水资源瓶颈的千秋伟业。绿色金融,就应该投资这种有大禹治水智慧的项目。

绿色金融,是投资限制经济发展?还是投资促进经济发展?这是问题所在。是投资降低了经济效益,还是投资增加经济效益?利弊权衡,自然是上马南水北调大西线,绿化大西北效果最深远。

五、大气工程

如果说人类活动影响了气候,那么,与其被动影响气候,不如主动去影响气候;与其限制人类活动以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不如人类主动影响气候让气候更加适合人类生存。

如果说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影响了气候,那么,云和水汽的温室效益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更强。与其专注二氧化碳,不如大气工程管理云雨,自造人工小天气,比起钻二氧化碳的牛角尖更加见效。

近年来,城市高温年年破高温纪录和持续时间纪录,既消耗大量电能,又恶化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已经成为严峻的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之一。空调可以改变室内外温度分布,但其总效果是耗散电能,普遍提高城市温度。而且空调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城市气温越高,空调耗电量越高,耗电量越多,城市温度也越高。

众所周知,地球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阻碍了地球的红外辐射,将热量保留在地面。同样的道理,夜晚的云层将热量保留在地面的效益比二氧化碳更强。如果城市傍晚降雨,就有清除云层的作用,使得夜晚地表更多的红外能辐射出去。所以,夏天人工降雨不但要降,而且要选择傍晚入夜降雨,以保持夜晚晴朗天空为第一目标,用降雨除云并清洁空气中的浮尘,加速城市夜间降温。

反之,夏天每天早上应该在城市上空布云,将太阳辐射尽可能反射回太空,降低城市升温速度。城市人工局部气候控制,可以节约电能,减少空调制冷造成的城市升温正反馈。这是很好的节能减排措施。

冬天则相反,冬天可以早上人工降雪清空云层,让太阳辐射无云层遮挡直射地面,降低供暖能耗;冬天傍晚布云增加温室效应阻挡远红外辐射太空,降低供暖能耗。节能减排,莫过于此。

以上只是举例说明。人工降雨技术已经有农业运用,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扩大技术应用范围是一个低成本路径。这个举例说明,在于解释云层调节太阳能辐照和地球远红外辐射的原理,做为大气工程的基础认识。是否真的可行,还有待绿色金融投资研发。

化灾为利,是最经济的进步方式。远古山火为灾,山顶洞人把山火保留洞内,就是化灾为利的经济进步。台风山洪之类就是大气中蕴藏的能量没有被人类掌控的灾害。今天的风电就是从大气获取能量的技术,是大气工程之一种。人工降雨,让大气中的水分在人类控制的地点降落,使得地面可以均匀集雨蓄水,可以减少洪涝干旱灾害。应对气候变化,与其关注限制旧技术,不如关注开发新技术。技术开发,应该着眼没有被利用的能量,应该着眼控制形成自然灾害的能量。大气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的一大部分是水汽运动形式。如何利用和管理这些能量,构成巨大的大气工程技术的发展空间。

绿色投资,投资大气工程技术,既可以消灾,又可以获取能量,是人类技术发展的一个理性方向。

(作者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曾任汇丰证券信息安全副官、贵州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加拿大劳里尔大学商学院和物理计算机系兼职教授,文章转自观察者)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