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观点探索 > 正文
归宿:结盟不是你想结就能结
发表时间:2016-07-01 17:45 来源:国际网
中国要在中美俄战略三角中保持符合自身外交传统和国家能力的“超脱、有利位置”,恰恰就要把中俄关系局限在战略合作伙伴层面。搞好中俄关系,本质上还是为“搞定”中美关系。想必俄罗斯也能清醒地看到这种战略态势,因此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只能是策略性的,当然不可能结盟。不过,中俄关系的意义又有不同。近些年来,中俄早已意识到现行国际体系的不完善之处。这次,中俄领导人发布的关于战略稳定和网络空间发展的声明,就具有制度建设和规范意义,也可看成两国在国际制度建设上的初步尝试。从这个方面说,中俄或将成为不是盟友的盟友,也将是推动国际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对于彼此化解西方战略挤压也有现实意义。

数夜之前,普京脱口而出:中俄已是“亲密盟友”。随后,俄罗斯总统“旋风访华”。他在中国停留不到24小时,却办了不少事:不仅在能源、经贸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关于全球战略稳定及网络空间发展等三个联合声明更引人关注。

与高调普京相对,有学者指认两国关系是“权宜婚姻”,为的是“抱团取暖”;也有人说,中俄意图颠覆现有国际体系;更有人直指中俄为“修正主义者”,其同盟是“地缘政治的回归”。

俄罗斯要跟中国结盟,问过中国吗?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近期发表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透露出中国政府对中俄关系的态度:即两国关系本质上是稳定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结盟并非中国对外政策选项,构建反美联盟颠覆现有国际体系也不是中国的目标。

中俄关系:“对外交往的一条新路”

傅莹今年1月和4月分别在中美国际关系学界刊物上撰文,提出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非意识形态或政治设计,平等和相互尊重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中俄两国有共同点:作为大国,它们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同时,两国,特别是俄罗斯在这个问题上与西方有过不愉快的经历。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曾完全投向西方,但却未获得重建需要的足够资金和政治支持,之后回头东顾,实行“双头鹰”外交。

对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渴望,催生出中俄高度政治互信。这是中俄多领域一系列务实合作的前提。当然,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也为中俄关系提供助力。从2013年开始,两国合作明显加强,2014年一年,中国对俄投资增速达80%,能源领域合作实现供需多样化,军事安全领域则形成集军事技术合作、战略磋商、联合演习在内的全方位合作。

合作归合作,矛盾分歧归矛盾分歧。“中国威胁论”在俄依旧有市场,不少俄罗斯人也看不惯中俄实力对比变化,中国加强与独联体国家合作也引发俄罗斯不满。傅莹强调,中俄双方在正确认识分歧、管控危机上做的不错,也是中俄互信的一种体现。在此基础上,中俄形成了“颇具典型意义的一组大国关系”,两国之间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成为“对外交往的一条新路”。

远看历史,仅看现实:中国不结盟

新路有特色,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毕竟不是盟友。事实上,中国目前还没有突破不结盟的政策底线。

深谙中国外交理念与实务的傅莹认为,结盟有悖于中国外交政策原则。结盟延续的是冷战思维,不仅会导致国家集团间的对立,也会束缚盟约国的政治选择。中国没有冷战包袱,在国际问题上更愿意保持“灵活身段”,不愿过度承担国际义务,也不想束缚在某种同盟关系中。

不结盟不仅是现实选择,还是历史教训。

中俄在历史上三次结成同盟。19世纪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清廷就试图借沙俄对抗日本,于1896年与沙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几年后,俄军作为八国联军的重要力量杀进北京,谈何同盟?

1940年代,国民党政府曾与苏联订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尽管条约加速了日本投降,但苏联也借机攫取了在外蒙和中国东北的利益,严重损害中国主权。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边倒”,再签《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蜜月期过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严重分歧让脆弱的中俄同盟土崩,一度拔刀相见,互相仇视长达20多年。

傅莹认为,三次中俄同盟不仅不成功,还适得其反,因此结盟绝不是“护身符”。事实上,中国的不结盟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现实选择,而中俄关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原则中就摒弃了同盟的强制概念,本身也就带有不结盟的意义。

中俄结盟?我似乎隐约看到了美国的影子

傅莹的两篇文章讲中俄关系,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说的却是中美关系。中美俄这个三角关系“相爱相杀”,以至于不少人把中俄深化合作甚至“结盟”看成针对美国的战略行为。而中俄关于维护战略稳定的最新声明也在暗示美国在东欧和韩国的反导系统。

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有道理。中国要在中美俄战略三角中保持符合自身外交传统和国家能力的“超脱、有利位置”,恰恰就要把中俄关系局限在战略合作伙伴层面。美国对中国的印象,不仅波及外部环境,更涉及内部改革。因此中国当然无意和美国摊牌,或“推翻现有国际体系”。搞好中俄关系,本质上还是为“搞定”中美关系。

想必俄罗斯也能清醒地看到这种战略态势,因此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只能是策略性的,当然不可能结盟。

不过,把视野放得更远一点,中俄关系的意义又有不同。近些年来,中俄在乌克兰、南海及网络安全等问题上每每受到西方挤压,早已意识到现行国际体系的不完善之处。这次,中俄领导人发布的关于战略稳定和网络空间发展的声明,就具有制度建设和规范意义,也可看成两国在国际制度建设上的初步尝试。从这个方面说,中俄或将成为不是盟友的盟友,也将是推动国际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对于彼此化解西方战略挤压也有现实意义。

(作者为政见智库观察员,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关注中国外交政策、周边安全形势、安全机制建设、国际问题研究、反恐问题研究等,文章转自政见智库)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