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一家之言 > 正文
曹辛:外交是否需要公众监督?
发表时间:2016-06-21 18:05 来源:国际网
中国外交不仅应该“顶天”更应该“立地”,中国外交应该被置于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下,并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方能改进不足,做得更好。

吴建民大使6月18日凌晨突遇车祸,离我们而去。我对吴建民大使感兴趣的,不是“鸽派”还是“鹰派”的争论,因为正如超级大国不是你想当就可以当、想不当就可以不当一样,“鸽派”与“鹰派”,是一个国家软、硬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现阶段正在崛起之中的中国,谈“鸽”、“鹰”均不甚恰当。

我感兴趣的,还是吴大使和《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争论。我不赞成《环球时报》的一些观点,但是我非常同意胡锡进在和吴大使争论中,对中国外交官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描述,即:“只有他们懂外交,而且应当由他们完全主导外交,媒体插嘴完全是添乱,是民族主义的祸源。他们希望媒体突出报道中国的‘外交成就’,只报道中外友好合作的进展,别碰问题,说话严格以外交部表态为基调,鹦鹉学舌就行了。他们遇事最希望媒体不报道,低调报道。”

我们姑且不论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是否认同这种思维方式,但国内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媒体采编人员和涉外事务研究人员,大概很多都会同意胡锡进这一客观描述。

吴大使和胡锡进的争论,实际上导出了一个现阶段中国非常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外交工作,需要不需要接受公众的监督?

“外交无小事”不是不受监督

根据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党和建国理念,外交工作是否需要公众监督,这本来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既然执政党和政府的工作需要接受群众监督,外交工作受监督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总不能说外交工作不属于党和政府的工作范畴吧。而且在任何国家,外交工作都属于公共服务部门,直接服务于国家和公共利益;特别是,在每年有一亿人出国的今天,如果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或者中国某个驻外使领馆的领事服务不能令人满意,涉及的是公民个人的切身利益。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外交要“顶天立地”。“天”,指的是上层建筑范畴的国家利益,“地”当然是指接地气、服务海外的普通中国公民个人。

可是中国的事情,确实很复杂。一句“外交无小事”,就把公众远远挡在了外交工作之外,更不要说监督了。媒体也是如此,按胡锡进总编所言,媒体应“以外交部表态为基调,鹦鹉学舌”即可,“遇事最希望媒体不报道,低调报道。”只有我们才懂外交,而且应该由我们来主导,你媒体插嘴就是“添乱”,因为“外交无小事”嘛。久而久之,成思维定势,俨然已成传统。

而众所周知的是,建国初期周恩来的这句话,是针对那些刚刚脱下军装、对外交工作毫无经验却需要参与组建新中国外交部的将军和干部们所言的,目的是为了严格地规范中国的外交工作,这显然不能成为今天拒绝公众监督的理由,更何况是在举国反腐、强调监督的今天。如此不受监督,自己也就变成了特权部门。

2011年6月,温家宝总理要求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数额。可是根据“人民网”的消息,在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求一个多月后,仍有十余家单位拒不公开“三公”经费,其中就有外交部门,而工作更为敏感的国家安全部门,却公开了自己部门的“三公”经费。

实际上,对外交这样属性的部门,就是“三公”经费在国务院系统排第一,也是正常的,关键是,这种态度大有问题。政治上如此,经济上也有问题。根据国家审计部门的审计结论,2009年外交部门有帐外资产5100万元,98年开始在上海购置15套公寓,在北京购置一幅土地使用权。

外交确有需要大力改进之处

中国的外交工作之所以需要公众监督的另一个理由是:今天中国的外交,确有需要大力改进之处。这里仅举两件涉及国际宣传和公共外交的鲜活例子,而它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去年12月,巴黎召开世界气候大会。而由于会前巴黎发生了恐怖袭击,参加这次会议的世界各国领导人绝大多数都去恐怖袭击事发地献花,或者在专门场所吊唁。而在这些世界领导人中,却不见在此次气候大会上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的中国领导人的身影。于是,不少西方记者跑到笔者面前,或者大发人道主义感慨,或者分析中国公共外交水平的长短,搞得笔者十分无语,心里很不是滋味,而这些媒体,恰恰是报道此次世界气候大会的主流媒体。

另一件事是去年中国领导人访美。令人不解的是,中国领导人的访美日程被安排在和天主教教皇同一天访美。美国有众多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因此教皇访美对教徒以及美国这个国家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力,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这必然会影响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重点,淡化对中国领导人的访美报道,继而影响舆情焦点。从当时美国和世界主流媒体报道来看,也是如此。这是一个懂得国际宣传和公共外交的部门做出的日程安排吗?我相信不少公关公司都会做得比这更好。

至于胡锡进回忆他参加相关部门记者会时,发言人给他留下的的“中规中矩”、“背稿子”的印象,说的已经是很书面了。坦率的说,我所接触的大部分参加此类会议的外国主流媒体记者,普遍对发言人及其代表部门的工作能力评价不高,如果用中国当下的流行语言来形容,就是不接“地气”——不接通行的国际公关和宣传的“地气”。

不过也有一件事情得到他们的表扬:今年有一次在北京,美国国务卿克里和中国外长王毅因为会谈时间过长,推迟了好几个小时才开记者会,外事部门为饥肠辘辘的外国记者们准备了三明治。事情虽小,但不少外国记者的感谢是由衷的。可见工作做与不做,做得恰当与否,效果大不一样。

吴建民大使走了,但他留下的问题,应该有个结论,这就是:中国外交不仅应该“顶天”更应该“立地”,中国外交应该被置于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下,并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方能改进不足,做得更好。又据悉,中央巡视组不久将进驻外交部巡视工作,相信以政治巡视为核心内容的巡视工作,将会更好地把中国外交置于监督之下。

(作者为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文章转自FT中文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