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魏星:中国在慕尼黑提出东亚政策新概念
发表时间:2015-02-10 16:37 来源:国际网
这是一篇可能被低估的发言。2015年2月6日,德国第5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亚太地缘政治”专题讨论会上,中国主管亚太的副外长刘振民的发言,很容易被淹没在这次安全会议诸如乌克兰危机这样的宏大话题之中。但在这篇2248字的发言中,中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有关东亚的外交概念——中国希望构建“东亚伙伴关系”,而这一关系的核心是“合作共赢”。

从公开资料看,尽管中国迄今已同75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但“东亚伙伴关系”的这一表述应该是首次出现。

不过,在刘振民的发言中,“东亚”、“亚太”、“亚洲”等词语交替出现,因此尚不能确定其所指的东亚到底是地理意义上仅包含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的东亚,还是也包括东南亚等亚太地区国家的广义上的东亚。比如,如今每年都会举行的东亚峰会就有18个参与国,既包括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也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俄罗斯。

从总体上看,刘振民阐述的东亚伙伴关系的概念相对较为温和,虽然也对美国和日本有所指摘,但并未使用情绪化和斗争式语言,似乎是对过去两年中国进击的亚太外交姿态的某种调整。同时,他也回应了东亚地区几乎所有与中国相关的热点问题。

刘振民称,东亚保持繁荣稳定,关键要坚持合作共赢。他从政治、经济和安全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中方对所谓“合作共赢”的具体看法。

他表示,政治上平等相待是合作共赢的前提,地区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有自主选择符合国情发展道路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不能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

他强调了中国的“大国”身份,提到了本地区三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认为大国之间要理性看待对方战略意图。他说:中方一直推动中美积极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双方同意在亚太构建积极互动与合作格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秉持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不针对第三方。中方一直坚持中日应在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发展两国战略互惠关系。

针对东盟国家的关切,刘振民说,中小国家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在大国之间选边站队,大国也不应谋求势力范围,地区事务应由地区国家平等协商处理,不可能再由某个国家或集团来主导。很显然,“不可能再由某个国家或集团来主导”针对美国,因为地区事务自二战后一直由美国主导,而中国对这一状态明显不服,美国则采取系列再平衡战略,试图维持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

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当地时间6日在华盛顿宣布,美方已正式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白宫同日在最新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表示,当前美中合作范围“前所未有”,美方反对“两国对抗不可避免”的说法。

赖斯当天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透露美方已向习近平发出访美邀请,也已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韩国总统朴槿惠、印尼总统佐科发出访美邀请,美方将借此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升与地区各国合作水平。

经济层面,刘振民主要针对中国倡议的RCEP和“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强调其并非对抗美国的产物,试图让外界放心。他说,经济上融合发展是合作共赢的基础。东亚合作是亚太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APEC可以优势互补。亚太国家应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推动太平洋东西两岸实现发展对接,TPP和RCEP可协调推进,共同为亚太自贸区建设提供助力。

他强调,中方提出并积极推动建设“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着眼于促进亚洲地区经济融合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些倡议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将由相关国家共商、共建、共享,遵循通行国际规则,按照现代管理模式运作,与既有机制并行不悖,相互促进。

在亚太最敏感也是最脆弱的安全领域,刘振民说,寻求共同安全是合作共赢的保障。他承认亚太短期内无法形成类似欧盟高度机制化、覆盖整个地区的安全架构,欧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到亚太。“从阿拉伯之春、中亚颜色革命再到乌克兰危机,有关国家应深刻反思,不能让这一幕在亚洲上演。”他说。

刘振民提及的这三起事件在中国看来,自然有其内因,但背后均有外部势力插手,所以既警惕这些案例在中国上演,也提醒周边国家勿步其后尘。

刘振民还不点名地就历史问题警告了日本。他说,今年适逢二战结束70周年,如何看待历史,关乎亚太未来。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安全观。历史不容否认,更不容篡改。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全球化时代,和平发展是唯一可行的道路。任何国家偏离这一道路,结果都将是灾难性的。德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赢得邻国和全世界尊重。有关国家应引以为鉴,避免历史问题成为亚太地缘政治的负资产。

对于长期困扰东亚的领土和海洋问题,刘振民基本重复了中国的惯常表态:东亚国家间的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涉及当事国根本利益和国民感情,既要尊重国际法也要尊重历史事实,需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最有效的方法是由直接相关方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其他国家介入只会使问题更复杂。争议解决前,应加强对话合作,管控分歧,避免小事件影响地区大环境。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亚太重要国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近日有精彩点评。李显龙2月4日结束对德国的4天访问,在首都柏林接受《南德意志报》(Suddeutsche Zeitung)国际新闻主编斯蒂芬·科尼利厄斯(Stefen Kornelius)的采访认为,阻挠中国和日本解决钓鱼岛主权纠纷的主要原因,是两国之间深刻的历史怨恨。

李显龙认为,两国永远无法达到共同的历史观点。他形容中日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在于“其中一方什么都没忘记,另一方什么都不记得”。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年轻人对日本军政府和在中国和亚洲的日本士兵的恶行一无所知,而中国却一直把日本描绘为占领者。

李显龙对日本想要抗衡中国的倾向表示理解,但他也说:“从经济上来看,他们有能力这样做,尤其是在科技上。但在实力投射上,日本将不能和中国竞争。只有在不引起旧有恐惧的情况下,日本才能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他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刘振民还特别点名了从冷战时期存续至今的美国双边军事同盟体系,他说,东亚地区还存在美国双边军事同盟体系问题。双边军事同盟体系的存在与演变,关系东亚安全合作与经济一体化如何协调推进。我们希望军事同盟体系能与时俱进,同多边安全机制加强融合,共同推动构建满足各方需要的安全架构。

中国自然对美日同盟深恶痛绝,连一向关系不错的韩国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亦表关切。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2月初在访问韩国期间,与韩国国防部长会谈时就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表示忧虑。

鉴于东亚国家互信不足,地区安全架构很难一蹴而就。刘振民认为东亚地区当前面临的最现实和突出的威胁来自于非传统安全领域。他建议各方从应对自然灾害、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安全等具体领域入手,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形成体系并相互促进,为未来地区安全架构奠定基础。

参加“亚太地缘政治”专题讨论的还有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日本外务副大臣城内实、韩国国防委员会主席黄震夏、美国新美国安全中心主任米歇尔·弗卢努瓦等,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主持会议。中国从2014年下半年起似乎调整了东亚外交政策,与日本的关系实现了缓和,同时在南海问题上也提出了“双轨制”的新思路。与此同时,中国动用了更多经济手段来与亚洲国家互动。

中国外交部目前尚未详述“东亚伙伴关系”这一政策,仅在外交部官方网站的不显眼位置公布了刘振民的发言全文。

(作者为《东方早报》国际部主编,文章转自《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