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一家之言 > 正文
叶海林:中国必须争取印度参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吗
发表时间:2015-01-29 17:30 来源:国际网
中国要在印度洋实现的“中国梦”,不是要控制印度洋的海上交通,中国要的是实现中国工业和金融能力的全球配置,而印度洋沿岸国家无疑能够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获得巨大利益。中印两国在“海丝”的实现问题上的确是相互需要的,也能实现共赢。但这种需要是相互的,并不能推出中国“应该努力争取印度参加海丝建设”的政策建议来。因为即使中国不争取,印度也应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参与进来,中国的所谓争取根本就是画蛇添足。中国不必为争取而争取,中国应该做的恰恰是以更积极的建设者姿态去对抗地区发展的阻挠者,不必出于对印度的担忧而自降身段。中国眼下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与印度洋的中小国家并肩携手搞好试验田的问题,而不是一下子跳到“龙象共舞”的美丽传说里面去。

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样,尽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是由中国发起并发挥主要作用的跨国合作战略,却非中国所能独力完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其他伙伴的参与是这一战略能够成功的要件之一,不可或缺。

“海丝”的起点和终点到底在哪里,抑或有没有以及有没有必要设计规划这样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学术界和政策界一直没有定论的问题,然而,在大多数被人们谈论的“海丝”路线当中,印度洋区域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穿越印度洋才将东西方联系在一起的,而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来说,到目前为止,取得的最重要阶段性成果也往往集中在印度洋沿岸国家。这显然不是历史的偶然性重复。

印度洋地区在“海丝”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但是,印度作为本地区经济规模最大、军事实力最强、地缘位置最重要、国际地位最高的区域超级大国,她在“海丝”建设中是不是也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像一些中国和印度学者所断言的那样,是决定性作用呢?换句话说,印度的参与是否会决定“海丝”的命运?“海丝”如果要取得成功,一定需要印度吗?

“海丝”并不改变印度洋海上秩序

固然,印度是印度洋上最重要的国家,而印度洋又是“海丝”能否实现的关键节点,由此推断,似乎结论是无需争辩的。A对于B很重要,而B对于C很重要,于是,推论A对于C也就很重要。这一论断所蕴含的逻辑看起来如此简单清晰,以至于根本没有讨论空间。然而,这真的是逻辑分析吗?

重要性并不等于充分性,或者必要性,重要性描述的是一个程度问题,很难被精确计量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一个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作用方向并不单一。简化问题的确是进行政策分析或战略研判是经常用得上的,但是要小心,简单分析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武断结论,也就是英文常说的“jump to a conclusion”。

具体在“海丝”与印度的关系问题上,除了要承认印度之于印度洋、印度洋之于“海丝”都很重要外,其他需要讨论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

在讨论印度的作用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海丝”的目标问题。“海丝”和“陆丝”不同,并不着眼于建立一条从某个远端到中国的新的海上交通线,也不是基于中国海外贸易的增减而试图扩建这条线。“陆丝”的许多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中国没有投资并兴建前,是不存在的,而“海丝”已经存在了千百年。中国所要作的事情是扩建印度洋的港口能力,不论是皎漂的能源码头,还是科伦坡的集装箱码头,都不止着眼于增大从印度洋向中国运输物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印度洋国家自身在国际航运业中的地位,并通过这一地位的加强和能力的提高,为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能力创立更好的支撑条件。

对于“海丝”来说,重要的不是把印度洋上散落的港口连接起来,这种连接在地图上很容易通过划一条线来做到,但这不是要点,而且也没有实际意义。如果中国修建这些港口是希望把他们军事基地化,就像当年美国国防部的海军中校佩尔森创造“珍珠链”这一概念时给这一概念赋予的涵义那样,这些连接“珍珠”的“链条”可能是有意义的。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中国在印度洋上所开发的港口绝大多数没有军事价值,中国更强调的是这些港口自身的商业价值。而商业价值是如何体现的呢?

港口的商业价值并不仅仅表现在其与其它港口的连接性上,更表现在港口和其内陆的工业聚集地域的连接性上。靠转运的确能让一个港口发展起来,但要让一个港口长盛不衰,关键还在这个港口所依托的工业聚集地域。亚洲本身就有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那就是新加坡。某种意义上,中国的确是要在印度洋打造“珍珠链”,但并非要打造一条从霍尔姆兹海峡一直通往深圳或上海的漫长的海上通道,并由中国海军所掌控。中国要的其实是一个个小的“珍珠挂坠”,每一个珍珠,也就是港口,只连接其内陆的工业聚集地带。让这些港口成为本地工业化水平提升的配套基础设施。与其说中国看中的是这些港口彼此间的通联价值,还不如说中国希望的是通过这些港口刺激当地的工业化进程,从而为中国工业企业以及金融资本进入这些国家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中国要在印度洋实现的“中国梦”,不是要控制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这个奢望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根本实现不了,也没必要去追求,中国要的是实现中国工业和金融能力的全球配置,而印度洋沿岸国家无疑能够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获得巨大利益。

印度对“海丝”会做何选择

中国既然没有独霸印度洋海上航运的野心,相应地,印度以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强大的政治、军事影响力来阻挠中国实现独霸印度洋野心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印度不可能阻止中国实现一个中国根本没有意图去实现的梦想。任何人不可能剥夺其他人不要而且手中也没有的东西,这是个很简单的逻辑问题。

中国要的是在印度洋实现产业和金融海外配置。在这个问题上,印度实际上只有三个选择,一是置身事外,既不参加,也不反对;二是积极参加,吸引中国资本主要流向印度;三是不但拒绝参加,而且努力破坏中国和印度洋其他中小国家之间的合作。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印度应该采取的是第二种选项。首先,印度不需要担心中国在印度修建的港口会威胁印度的国家安全,在印度的土地上,印度说了算,中国是不太可能重演当年英国殖民者登陆以后的所作所为的。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和航空母舰的国家,不应该没有这样起码的胆气。而且,如果印度努力吸引中国资本,以印度庞大的市场潜力,显然会提供更丰厚——相对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以及他们总和更丰厚的回报前景,印度完全可以做到让中国资本义无反顾地涌向印度,而只给印度周边国家留下一点点“饼干渣儿”。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中心作用将进一步凸现,其对中国的话语权重也将进一步增加。

在这一选项下,中印两国在“海丝”的实现问题上的确是相互需要的,也能实现共赢,实际上,这也就是很多乐观主义的中国和印度学者认为中国“海丝”需要印度的原因。但是,这种需要是相互的,并不能推出中国“应该努力争取印度参加‘海丝’建设”的政策建议来。因为即使中国不争取,印度也应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参与进来,中国的所谓争取根本就是画蛇添足。

理想状态人人都喜欢,但是世界是不完美的。中国人也没那么乐观主义。老实说,人们担心的还是印度出于和中国的历史纠葛、对中国的疑虑等各种心理因素,而选择其它两个选项。

如果印度对中国倡导的“海丝”不感兴趣,既不参加也不反对。这倒没什么,中国无非失去的是进入印度市场的某些便利。这些“便利”中国固然可以去争取,却必须限制在市场经济规则和规律范围内,而不能好大喜功,为了让“海丝”显得更漂亮而向印度让渡过多合作利益,这不但是因为如此行事对其他参与伙伴不公平,更是因为不符合市场原则的合作最终要么流产——这反而会导致中印关系受损;要么中国必须支付更多的补贴以使其维持下去,这种维持的意义又何在呢?

其实,人们最担心的还是印度采取第三种选项,即出于对中国的疑虑而试图阻挠“海丝”战略。这一点虽然遭到了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和印度总理会晤成果的驳斥,但其理论和现实可能性还是不能排除的。如果真的不幸出现了这种情况,中国固然应该继续努力澄清自己的战略和政策意图,以“增信释疑”,但同时,中国是否应该致力于通过各种努力,说服印度放弃对抗性的战略选择,乃至于参加“海丝”呢?

中国不必为争取而争取

中国做出的选择恐怕应该恰恰相反。第一,如果印度把中国“海丝”定义为对印度的围堵——他们的媒体和半吊子战略学家一向这么说,中国是无法说服印度的,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中国没有恶意。而时间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海丝”能够阶段性实现并给印度洋沿岸国家带来实际的、可感知的好处。如果中国担心印度的阻挠而放缓对其他国家建设项目的参与,甚至执拗于把印度的赞成作为前提条件,结果必然是“海丝”功败垂成,让时间证明“海丝”的希望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即便印度要阻挠“海丝”建设,印度有这个能力吗?“海丝”主要是经济合作项目,印度在这一方面和中国没有什么可比性。印度要阻挠中国,只能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其结果不是拉近印度和印度周边国家的关系,而是使这些国家与印度更加离心离德,从而以更迫切的心态寻求印度洋区域外大国对印度洋经济乃至安全秩序的参与,这反而加强了中国的地位,中国应该做的恰恰是以更积极的建设者姿态去对抗地区发展的阻挠者,何谈出于对印度的担忧而自降身段?

第三,要看到“海丝”的实现,不是朝夕之事,百年大计,应该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展开。中国眼下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与印度洋的中小国家并肩携手搞好试验田的问题,而不是一下子跳到“龙象共舞”的美丽传说里面去。

归根结底,“海丝”如果在印度洋站稳了脚跟,印度的参加是早晚的事情;而“海丝”如果站不住脚,印度参不参加,就都无所谓了;倘若是印度的原因导致“海丝”无法实现,中国该做的事情是寻印度的晦气,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争取印度?固然从长远看,印度对“海丝”的参与是重要的,也有可能是必要的,因而,争取印度参加“海丝”可以成为中国的姿态以及立场甚至原则,但无论如何,争取印度参加“海丝”不能成为中国的政策,更不能成为所谓“海丝”成功的条件。换言之,为了争取而争取,是最要不得的政策。这种争取唯一的结果,就是别人的自高身价以及伴随而来的狮子大开口,何必呢?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全球战略院《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文章转自澎湃)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