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本网推荐 > 正文
丁原洪:2013年终形势回顾专稿
发表时间:2013-12-06 13:45 来源:国际网
2013年即将过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驻联合国、欧盟大使丁原洪,就全球经济、美国政策、欧盟发展、中东形势、中国内外成就等问题撰写了年终形势系列专稿,以飨读者。

 

全球经济危机后续效应明显

 

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的特点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缓,但新兴经济体集体崛起的势头并未停止。

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由于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推行大规模货币扩张,虽对刺激增长起到一定作用,但从长远看去付出沉重代价。主要是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未见缓解,而背负的债务进一步加重。美国公共债务已高达17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7%;欧盟公共债务超过14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0%;日本的公共债务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多,达到工业化世界的最高比例,总额超过10万亿美元。从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数字看,经济似乎有所增长,而潜在的债务违约风险未降反升。换句话说,这些国家将要长期靠举债度日,“寅吃卯粮”,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院长格伦·哈伯德深刻地指出,美国的生存威胁在其财政,美国财政失衡“威胁其作为一个强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美、欧、日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再也无力担当“世界经济的引擎”,则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疲软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以及一些国家的内部原因,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较前些年放缓,少数国家还发生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等现象。这是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中又一个特点。一些西方媒体、经济学家就此“唱衰”新兴经济体,甚至说什么“全球经济的势头正从新兴市场转到发达经济体”。这些论点是主观片面的,不符合事实。依据是:

一、它们的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增速依然远快于发达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3年它们的增速是4.5%,而发达国家只有1.2%。今年20国集团峰会期间,多位知名经济学家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尽管2013年前两个季度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普遍放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强劲得多,尤其是在亚洲”。

二、它们财经状况的基本面好于西方发达国家。这表现在:1.外汇储备增加。不仅中国拥有世界第一位的外汇储备,印度也有2700亿美元,巴西有3700亿美元,俄罗斯近5000亿美元。2.债务负担减轻。2010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0%降到25%,而七国集团的债务比重从80%增加到110%。3.吸引外资超过发达国家。据联合国颁发会议报告,2012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当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1.35万亿美元,较前一年下降18%,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7030亿美元,下降4%,而发达国家总数5610亿美元,下降近30%。尽管2013年在亚洲一些国家一度出现资金外流现象,但从未改变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超过发达国家的大趋势。这表明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潜力的信心。

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不是个别的,而是群体性的。在金砖国家之外,又出现不少新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例如,“薄荷四国”(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亚、土耳其)。其中,印尼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速年均4.5%以上。土耳其在过去10年里,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增长近两倍。据经合组织展望,2011年—2017年土将是该组织成员国中间经济增长最快的,升均增速将达到6.1%。另外,近几年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加快。2013年里非洲增速在5.5%以上,而全球经济增速只有2.9%。

总之,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势头并未停止,更没有逆转。这对世界经济形势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奥巴马政府麻烦不断,信誉下降

 

奥巴马赢得大选连任近一年,但由经受国内外一系列事件的冲击,美国政府信誉大为受损,影响力明显下降。从而危及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今年对美国的世界信誉影响最大的,是民主、共和两党因债务上限的争执导致“政府关门”,美国债务违约风险震惊全球。尤为严峻的是,最终争执只是暂时缓解,不仅未能给受“高赤字、高债务”困扰多年的美国经济找到出路,反而导致已十分沉重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美国公共债务一下子蹿升至17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7%。这种靠举债度日,“寅吃卯粮”的状况,对美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而且从长远看,这只会进一步动摇美元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从而危及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由于美国社会两极分化严重,民主、共和两党治国理念歧见尖锐,加之两党分别控制国会参众两院,奥巴马大力推动的“医改”方案受挫,在“控制枪支”等社会问题上的主张也进展不大。加之,在应对已持续近六年的金融经济危机方面,奥巴马政府的举措效果不彰,至今失业率仍在7%警戒线以上。奥巴马在国内的支持率一降再降。

奥巴马在国内的尴尬处境,尤其是经济“短板”,对美国对外关系形成掣肘。美实行全球战略重点东移,进行战略“再平衡”已两年多,由于主要是依持军事实力,制造紧张,而在东南亚各国更为关注的经济、民生方面实力不足,因而成效不大。美国一度在南海地区掀起的波澜正在平稳下来。

“棱镜门”事件暴露出美国对全球众多国家包括其盟国长期进行监听、监控,严重践踏公民的隐私权,践踏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激起众怒,使美国在道义上声誉严重受损,与众多国家包括欧洲盟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遭到难以挽回的破坏,后果严重。

对美国打击更大的是,奥巴马在中东问题上推行摇摆不定的实用主义政策引起各方,尤其是美国多年来在中东地区长期依靠的铁杆盟友--沙特、埃及、以色列、土耳其--等国的强烈不满。今年先是在因化武威胁对叙利亚动武问题上“临阵退却”,接着又匆忙试图与这几个盟友的宿敌伊朗,在伊核问题上寻求妥协,更激起其盟友的愤怒。沙特拒绝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并声言将就“对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以色列总理公开反对此前美与伊朗达成任何协议,并强调以保留单独对伊朗采取行动的权力。土耳其不顾美国一再施压,扬言准备采用中国制造的反导系统。埃及则与俄罗斯首次举行外长、防长“2+2”会议,与俄签订大额军购订单。这些都反映有关国家对美失去信任的趋向。

今年中东事态发展表明,尽管美国目前是,今后一段时间里仍将是,综合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但实力不会自动转化为政治影响力;相反,由于其错误的内外政策,不仅大大地无益地消耗软硬实力,而且使自己在国际上信誉受损,影响力下降,最终使美国独霸全球的战略难以实现。

 

欧盟缓慢地走向衰落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持续近四年的欧债危机并非简单的欧元危机,而是二战后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而不断积累下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内在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的结果。

 

尽管2013年克罗地亚成为第28个欧盟成员国;拉脱维亚加入欧元区;欧元自从成立14年来最长一次衰退中走出来;为稳定金融而筹建的银行联盟迈出实施性步伐;围绕欧债危机的争吵暂时平息,西班牙、爱尔兰等债务国财经形势有所好转;然而,这一切并不能表明欧债危机已经过去。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持续近四年的欧债危机并非简单的欧元危机,而是二战后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而不断积累下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内在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的结果。欧盟当前面临的三大根本性难题是:

一、经济持续低迷,竞争力低落

今年欧盟经济被世界银行视为“拖累全球经济的主要因素”。低增长、高失业、高债务长期困扰欧洲。其主要原因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并成为欧洲国家主流的“高福利社会”机制。它既降低了欧洲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又导致不少国家长期入不敷出,靠举债度日。欧洲人口占世界7%,而社会生产总值占世界20%,而社会福利开支却占世界50%。如此沉重的财务负担,很难应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加之,欧盟以及欧元区都是主权国家联合体,而非单一主权国家,重大决策必须“协商一致”,这大大降低了它应对危机、参与竞争的能力。不进行结构性改革则无法促进经济增长,进行结构性改革则保不住选票。这是欧盟的无奈现实。

二、内部矛盾增多,凝聚力下降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由于成员国数量扩大且国情各异,利益诉求不一,内部矛盾日益增多。在应对欧债危机问题上,无论涉及利益分配,还是涉及责任担当,都是各有各的盘算。在危机“倒逼”作用下,各国却更加把本国利益至于集体利益至上,尽量将权利收归本国手中,而不愿交由欧盟机构掌控。这更导致内部凝聚力进一步下降。

造成欧盟目前内部急剧分裂局面的根源,在于其推进一体化过程中犯下两大历史性失误。一是欧盟扩大过快。从启动一体化时的6个发起国到欧盟于上个世纪末成立时增加到12个,共用了近40年时间,而在本世纪的仅仅不到15年时间里,成员国一下子猛增至28个了,而且新老成员差异很大。2002年加盟的10个中东欧国家经济总量只相当于荷兰一国,占欧盟总量的4%;其后加入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以及等待入盟的巴尔干地区其他国家经济总量只相当于欧盟的1%。经济实力差距如此之大造成欧盟内部严重的地区失衡。二是实行“统一货币”政策过早,违反经济规律。货币一体化本应,而且也只能在经济、政治实现一体化,条件成熟后实施,可是,由于法国为制约统一后德国力量的壮大,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迫使德国放弃“马克”采用“欧元”,而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的财政政策依然由各国掌控。“先天不足”注定在危机时刻遇到麻烦。

三、进退维谷,前景迷茫

欧盟向何处去,或者说欧洲一体化的终极目标何在?这是一个从启动一体化时起就不明确,且缺乏共识的大问题。法、德、英三大国各有打算。法国推进一体化的初衷就是将实力最强的德国“纳入”一体化加以制约,以利于维系法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因而坚持主权国家联合体模式。德国二战后明知要重新崛起只能以一体化为依托,不论欧洲联合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力争确保与其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而一直致力于把“欧洲的德国”转变为“德国的欧洲”。英国入盟是迫于形势,实际上想从一体化中获得实惠,又不受制于一体化。英国始终奉行丘吉尔确定的英国对欧政策,即“我们和欧洲在一起,但不从属于欧洲”。卡梅伦首相曾扬言将举行“脱欧公投”,原因正在于此

欧洲一体化推进已几十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没有一个国家承受得了欧盟或欧元区的解体。退又退不了,进又方向不明。进退维谷,前景迷茫。

 

中东乱局出现新变化

 

美国自私自利的中东政策是中东持续动乱的根源。在中东越来越乱的局势中,正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中东地区(包括北非及海湾地区)长期以来被西方列强所控制。二战前多原英、法等欧洲强国的殖民地;二战后中东各国摆脱英、法等殖民统治后,又逐步沦为美国一手掌控的地方。美国为长期控制中东这一能源丰富的战略要地,一直以以色列为支撑,分化阿、以,挑拨什叶派与逊尼派两股阿拉伯力量的矛盾,打一派、拉一派,甚至不惜挑起战争。美国这种自私自利的中东政策构成中东持续动乱的根源。然而,物极必反。在中东越来越乱的局势中,正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一、美国的影响力正走下坡路

叙利亚内战已持续两年,但奥巴马一开始提出的“巴沙尔必须下台”的要求并未实现,而且形势发展似乎对叙利亚政府愈来愈有利。奥巴马为彰显美国的“权威”,曾就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提出不可逾越的“红线”,并一度威胁对叙进行军事打击。可是,面临国内外的强烈反对,他又“临阵退缩”,并趁普京提出的“化武换和平”方案之机下台阶,对自己设立的所谓“红线”不了了之。这使大力支持其动武的盟国大失所望。紧接着,奥巴马为自己能“名垂史册”,又急于打破持续10年之久的伊朗核僵局,谋求与伊朗妥协。这更招致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的愤怒。沙特扬言要将对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色列公开反对美与伊朗达成任何协议,并威胁保留对伊采取行动的权力。土耳其不顾美国施压,声言要购买中国反导系统。埃及也转向俄罗斯大量军购。尽管美国极力挽救,但它奉行的罔顾盟友利益的政策,使它在中东的信誉严重受损,影响力遭到削弱。

二、中东正形成四大力量博弈的格局

从美国发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到美、英、法入侵利比亚,再到挑起叙利亚内战,外部势力的介入不仅给中东人民造成无限苦难,而且也激化了该地区固有的民族、种族、宗教矛盾。中东地区正出现新的政治格局,即:以伊朗为代表的什叶派力量、以沙特为代表的逊尼派力量、以土耳其为代表的世俗阿拉伯力量,以及以以色列为代表的犹太力量,四家角逐中东事务主导权。它们之间既相互利用,又激烈较量,形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随着美国为推进“重返亚洲”战略,减少在中东的投入,大国博弈中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后果之一就是巴以和谈,叙利亚内战,伊朗核僵局三大地区热点纠结在一起,更难解决。

三、极端、激进伊斯兰势力正趁势兴起

中东地区长期战乱,经济发展停滞,民众生活艰难,社会矛盾激化,形势持续动荡。这一切成了滋生伊斯兰激进思潮的土壤。西方列强的统治和压迫,尤其是美国支持、纵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不公正欺压,更助长了极端、激进伊斯兰势力的抬头。

巴以和谈长期无进展,巴勒斯坦建国遥遥无期,以色列继续蚕食巴勒斯坦领土,使阿拉伯民族倍感屈辱。由于外有美国支持,内有阿拉伯国家不团结,以色列愈益有恃无恐。“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竭力镇压阿拉伯人民的反抗,滥杀无辜,更促使极端伊斯兰势力在中东地区扩散,蔓延。无论是阿富汗、伊拉克还是利比亚、叙利亚,美、英、法等外国势力介入留下的都是一个烂摊子,各种暴力、恐怖活动猖獗。极端伊斯兰势力的兴起时中东形势更加混乱。

中东乱局未有终期,这将对世界形势带来重大影响。

 

中国内外成就成为国际上的最大亮点

 

中共18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以崭新面貌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在内政外交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2013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的最大亮点。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的大环境,根据中央确定的“稳中求进”的精神,稳增长,调结构,促民生,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7.5%的较高速度,而且在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从依靠出口和投资转为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方面取得不小进展。尤为重要的是,三中全会讨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制订了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从而确保中国经济长时间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举措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肯定。

在对外关系上,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更加积极、自信的姿态,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充分显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国际上打开了外交工作新局面。尤须指出的是,新一届领导者在外交上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倡议。例如,提出与扬包括超级大国美国在内的各大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新、诚、惠、容”的睦邻友好关系,并且明确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首要”;提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张,等等。为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确保国家安全。这些倡议和决定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都有重大意义。

新一届领导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遍访各大洲众多国家,以实际行动展现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外交特色。主要是:1、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议,反对动用武力或武力威胁。2、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原则。坚决反对西方大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恶习;绝不仗势欺人,而是力求用公正、真情赢得人心。3、秉持有别于西方大国的“利益观”。坚持互利共赢,绝不做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事;更反对西方大国那种为一己私利不惜损害、牺牲别国利益的行径。

中国内政外交的新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了光彩。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驻欧盟大使)

 

责任编辑:大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