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一家之言 > 正文
艾利森:西方媒体对乌克兰形势太过乐观
发表时间:2023-03-17 17:31 来源:国际网
当西方媒体继续强调乌克兰的成功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乌克兰付出了惨重代价,俄罗斯在战场取得的进展,并适应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制裁。形势并不如媒体宣传的那样乐观。

近日,《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一书的作者、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美Foreign Policy网站刊文,指出乌克兰在俄乌冲突的一年里付出了惨重代价,形势并不如西方媒体宣传的那样乐观。我们编译了该文,以飨读者。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欧亚新观察工作室立场。

最近,哈佛大学贝尔弗研究中心俄乌战争工作组发布了一份报告,总结了俄乌战争第一年结束时战场上的情况。正如报告所记录的那样,当我们衡量领土得失、战斗人员和平民死亡、基础设施破坏和经济影响等关键指标时,残酷的事实令人难以忽视。

在战场层面,如果人们只能记住三个数字,那就是:五分之一、三分之一和40%。

自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军队新夺取了乌克兰11%的领土。如果加上2014年克里米亚入俄,这意味着俄罗斯现在几乎控制了乌克兰领土的五分之一。乌克兰的经济已经被击垮,其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乌克兰现在不仅依赖美国和西欧每周提供的武器和弹药,而且还依赖其每月的补贴来支付其士兵、官员工资和养老金。乌克兰40%的能源基础设施已被摧毁或占领。

报告还列举了十几个指标来评估开战一年来乌克兰付出的代价。其中包括了乌克兰政府的绝密信息:乌克兰人的伤亡数字。西方媒体的相关报道不多,但据美国政府的可靠估计,有超过13万名乌克兰士兵死亡或重伤——与俄罗斯的损失差不多,然而俄罗斯的人口是乌克兰的三倍多。此外,有7000多名乌克兰平民在冲突中死亡,近三分之一的乌克兰公民流离失所,800万乌克兰人成为国际难民。

因此,当西方媒体继续强调乌克兰的成功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果战争的第二年大体上是第一年翻版的话,到2024年2月,俄罗斯将控制乌克兰领土的近三分之一。

当然,这场战争也让俄罗斯付出了巨大成本。但到目前为止,普京对付出任何代价都表现得毫不犹豫。此外,这些代价中最严重的,包括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失去欧洲市场,其负面影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被感受到。与此同时,莫斯科在适应前所未有的全面制裁方面表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韧性。尽管西方政府将这些制裁宣传为扼杀,但俄罗斯去年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实际上是增加而不是减少了。与大多数西方评论家的预测相反,俄罗斯的经济并没有崩溃。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数据,俄罗斯去年的经济下降幅度远低于预测,仅为2.3%,IMF预计它将在2023年恢复正增长。而且,自冲突爆发以来,虽然乌克兰的货币价值下降了18%,但俄罗斯卢布却升值了14%。

这并不是说俄罗斯已经成为地面战场上的明显胜利者。自11月中旬以来,战场上的战斗一直陷于反复拉锯当中,进展缓慢。这段时间中,俄罗斯控制下的领土有所增加,但也只有75平方英里。在俄乌双方都为近期的重大攻势做准备时,其他事态发展似乎有利于乌克兰,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和欧洲国家向乌克兰提供越来越多的致命武器——最近是主战坦克。

当然,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因素并不容易衡量。报告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如士气、领导力、战斗意志、信息战和国际支持。希望读者能够提出评估这些因素和其他关键因素的方法,以利于今后的工作。由于这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我们打算在收到反馈意见后对报告进行修改。

尽管报告的结论相对悲观,但一方在战场上的成功也不能掩盖战争对其是一个巨大战略失败的事实。乌克兰并没有被从地图上抹去,乌克兰民众的国家认同和信心被激发出来,他们相信可以建立一个能立得住的现代国家。俄罗斯也没能实现阻止乌克兰加入欧盟或北约的目标,反而使乌克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加入这些组织。通过在欧洲人中唤起一种生动的恐惧感,俄罗斯正与一个国内生产总值是自己20倍的再次复苏的跨大西洋联盟陷入一场新的、可能是漫长的冷战当中。一年来,泽连斯基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舞台上最令人钦佩的领导人。

研究美国独立战争的学者会记得邦克山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占领波士顿的英国士兵成功地夺取了高地,但英军为这场胜利付出了惨重代价,因此他们再也没有开展过类似的行动。让我们希望,西方的坚韧和另一方的失败能减少其以后再故技重施的想法。

(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文章转自“欧亚新观察”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