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沈孝泉:伊拉克:法国不撤军更不会离开中东
发表时间:2021-09-01 14:46 来源:国际网
当前中东地区正处于新的转折点,脱离战乱多年的伊拉克在这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上升。法国要想在中东扩大影响力,伊拉克显然是可依靠的力量。马克龙宣布不会从伊拉克撤军,既是向其做出安全承诺、进一步密切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是有意拉开同美国的距离,争取在中东未来和平进程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预计,法国同伊拉克以及另外一个盟友埃及将会在中东政治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8月28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了“巴格达合作与伙伴关系峰会”,这是一次显示中东和解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阿富汗局势和反恐形势。法国总统马克龙出席了峰会,法国是唯一一个参加峰会的西方国家。这次峰会是马克龙与伊拉克总理卡迪米共同推动下召开的,马克龙在峰会上表示法国绝不会从伊拉克撤军,这意味着法国准备在中东地区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出席这次峰会的除了马克龙和卡迪米之外还有卡塔尔、埃及、约旦、阿联酋、沙特、伊朗和土耳其等国领导人或外长。这些中东地区有关国家,立场并不一致,有些还存在尖锐冲突,它们能够共同出席一个会议、坐在一张会议桌前,这本身就是利好,说明这个充满冲突和战乱的地区正在出现和解的苗头。

伊拉克承担“斡旋者”角色

外界注意到,沙特与伊朗的代表是5年来首次共同出席国际会议,显示了有关国家近来出现的和解气氛。5年前,一名什叶派高级神职人员在沙特遭处决,引发了伊朗民众强烈抗议,两国最终断绝外交关系。此后沙特支持特朗普对伊朗的“极限制裁”,两国之间的敌对状况加剧。今年4月在伊拉克的主持下,沙特和伊朗两国官员进行秘密会谈,双方采取了缓和紧张关系的举措,为两国共同出席这次巴格达峰会做了铺垫。

对沙特和伊朗冲突进行斡旋并成功地主办了这次巴格达峰会凸显了伊拉克在中东地区“斡旋者”的角色。这次峰会发表的公报说,“巴格达举办这次峰会清楚地证明,伊拉克在其外交关系中采取了积极的平衡与合作政策。”在法国的支持下,伊拉克把中东多国领导人聚集在一起。伊拉克外长侯赛因指出“伊拉克一直是多个国家之间的斡旋者”,它在周边国家间发挥积极的外交作用。

这次巴格达峰会也成了中东地区一些国家之间相互沟通的场合。首次正式出访伊拉克的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会见了埃及总统塞西以及阿联酋副总统阿勒马克图姆。阿勒马克图姆在与会期间还与伊朗外长举行了非正式会晤。

可以说,这次峰会的举行强化了伊拉克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地位。历史上伊拉克是地区大国,但从两伊战争开始、直到海湾战争、再到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以及后来“伊斯兰国”崛起在伊拉克和叙利亚边境地区骚乱,伊拉克始终处于战乱状态。2017年“伊斯兰国”势力在伊拉克境内基本上清除后,国内战乱状况结束、国力得到恢复,伊拉克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次主办巴格达峰会,成功地把存在矛盾和冲突的地区国家集合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化解分歧,这反映了伊拉克在这一地区的“大国”地位重新得到确认,它将继续会在中东政治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法国不会从伊拉克撤军

法国在中东地区拥有自己的战略利益,因此始终致力于在这个地区发挥影响力。长期以来,伊拉克是法国的重要战略伙伴。2014年法国积极参加了美国为首的打击“伊斯兰国”的国际联盟。法国不仅派兵而且提供空中支持,法国派遣先进战机“阵风”定期完成空中侦察和打击任务。法国是美国之外投入军事力量和装备最多的国家,法国也因此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头号袭击对象,法国连续三次遭遇“伊斯兰国”的大规模恐怖袭击,震惊世界。但是法国没有退缩,始终坚守国际反恐第一线。目前法国驻扎在伊拉克执行反恐任务的军队人数有800人。

马克龙在此次访问伊拉克时宣布,法国军队将会继续驻扎在伊拉克。他说:“无论美国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都会继续在伊拉克打击恐怖主义,伊拉克要求多久我们就坚持多久。”马克龙在访问期间还特别视察了当年“伊斯兰国”在摩苏尔的基地,2014年“伊斯兰国”在那里宣布建立“哈里发”。这表达了法国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坚定决心。

法国在伊拉克宣布不会撤军这一举动可以透露出三层信息:

第一、吸取阿富汗乱局的教训。不久前,美国从阿富汗仓促撤军,引起阿富汗局势的极度混乱,特别是8月26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国际机场外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上百人死亡,其中包括13名美军士兵。阿富汗的混乱局面使得国际舆论担心,美国不负责任的做法会在其他地方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美国目前在伊拉克驻扎2500名士兵,此前美国曾承诺从伊拉克撤走这批剩余部队,但一直没有设定时间表。美国总统拜登今年7月宣布,驻伊美军将于今年年底结束作战任务,但会继续承担训练和协助伊政府军的职责。阿富汗的乱局使伊拉克和整个中东地区对美国从伊拉克撤军计划产生严重不安。马克龙宣布不会撤军显然有针对美国的意图,法国要对伊拉克的安全继续做出的承诺,同时不会放弃对伊拉克政府的支持。

马克龙的承诺得到伊拉克政府的积极回应。伊拉克总理卡迪米欢迎马克龙今年第二次到访伊拉克,并高度赞赏法国对此次会议提供的支持。卡迪米表示,此次会议将推动伊拉克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建立对地区和世界安全有积极影响的稳定架构,伊拉克和法国“是反恐战争的关键伙伴”。

第二、法国巩固同伊拉克的战略伙伴关系。长期以来,伊拉克是法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上世纪80年代初爆发的两伊战争中,法国站在伊拉克一边。2003年美国发动了以推翻萨达姆政权为目的的伊拉克战争,法国高举反霸大旗坚决反对这场战争。法国担心,美国发动这场战争可能会打破中东各教派力量之间脆弱的平衡。现实果然如此,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中东地区传统的力量均衡被打破,伊拉克陷入长期政治和安全动荡之中。美国扶植的什叶派政府对法国持冷淡态度,两国关系处于低谷。伊拉克战争后,法国丧失了在这个地区的传统影响力。

2013年9月法国时任总统奥朗德访问巴格达,他是在伊拉克最困难的时刻前来访问的,也是“伊斯兰国”大举进攻造成伊拉克危机以来第一位前来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这对于伊拉克政府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支持。此后法国和伊拉克还在巴黎共同召开了有关伊拉克问题的国际会议。来自26个国家以及阿盟、欧盟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发表声明强调,“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不仅对伊拉克,而且对整个国际社会都是威胁,其反人类罪行应该受到国际法的制裁。法国在政治方面积极支持伊拉克政府,在军事方面全面参与打击“伊斯兰国”武装,这一立场不仅促使两国关系升温,而且使得法国在中东事务中的分量加重。

当前中东地区正面临新的转折点,脱离战乱多年的伊拉克在这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上升。法国要想在中东地区扩大其影响力,伊拉克显然是可依靠的力量。马克龙宣布不会从伊拉克撤军,既是向伊拉克做出安全承诺、进一步密切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是有意拉开同美国的距离,争取在中东未来和平进程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

法国不会离开中东

第三、法国不会撤军更意味着法国不会离开中东地区。

中东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成为西方列强争夺和控制的地区,造成长期以来中东的战乱不已,成为国际冲突热点之一。美国在中东采取支持以色列、打压阿拉伯国家的战略,引起阿拉伯国家强烈不满。法国则与美国拉开距离,在中东采取平衡政策,既与以色列修好,也和阿拉伯国家保持友好关系。法国在中东拥有更大的灵活度,因此法国在推动巴以谈判等问题上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然而美国的实力过于强大,法国的作用有限,但法国从未放弃过在中东的存在,因为这里有其战略利益要维护。

自奥巴马总统执政起,美国实施战略再平衡,其战略重点转向亚太,而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实施“战略收缩”,特朗普当政时期更是奉行“美国优先”,对中东采取大甩手做法,退出伊朗核协议,造成这个地区的混乱。拜登上台后继续在中东实施“战略收缩”,决定把在伊拉克实施反恐的军队全部撤出。美国三届总统的退出政策使得中东出现了某种“政治真空”,造成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做大。法国作为域外大国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填补中东的“真空”成为法国历届政府的目标,巩固与伊拉克的伙伴关系正是法国在中东立足的战略基点。从这个角度看,马克龙决定不会从伊拉克撤军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时还可以预计,法国同伊拉克以及另外一个盟友埃及将会在中东政治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