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江瑞平:世界经济变局加速,中心进一步东移
发表时间:2020-11-30 18:06 来源:国际网
新冠疫情暴发之前,世界经济已处在大变局之中。疫情蔓延进一步加速了这一大变局,进一步强化了已经显现出的主要变化趋向:大国实力对比加速变化;多边治理机制加速变革;区域合作格局加速重构;全球产业链条加速重组;世界经济中心加速转移。

突如其来的疫情迄今仍在全球蔓延,众多国家陷入失控状态。疫情暴发之前,世界经济已经处在大变局之中。疫情蔓延不是阻滞、而是进一步加速了这一大变局;不是改变、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已经显现出的主要变化趋向。

大国实力对比加速变化

进入本世纪以来,大国实力对比已经显现加速变化之势,以致成为世界经济大变局的重要表现。其中中美日三国作为全球前三大经济体,相互之间的实力对比变化最为显著。就中美日三国各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比重看,中国在2000~2019年间提升了12.7个百分点,由3.6%提升至16.3%,在相继超过法国、英国、德国之后,2010年又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在同期则下降了5.5个百分点,由30.3%下降至24.8%;日本更下降了8.4个百分点,由14.4%下降至6.0%。结果是中国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1.8%攀升至2019年的66%,19年间攀升了54.2个百分点。中国相当于日本的比重同期更由24.9%攀升2.7倍。

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大国实力对比关系已有的变化趋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加速提升,而美日则相应进一步下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0年10月发布的预测,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1.9%,美日分别为-4.3%和-5.3%;2021年中国为8.2%,美日分别为3.1%和2.3%。据此推算,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美国的71.5%和日本的2.95倍;2021年将进一步提升至美国的75%和日本3.12倍。换句话说,经历疫情导致的急剧衰退和强劲反弹,中国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攀升了9个百分点,在两年间由2/3一举攀升至3/4。疫情加速的大国实力对比关系的急剧变化,对疫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多边治理机制加速变革

在疫情暴发之前,多边治理机制存在的矛盾和缺陷已经全面暴露,全球治理效果明显衰弱,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从而导致变革需求愈加强烈,以致成为世界经济变局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世界贸易组织(WTO)新一轮谈判(多哈回合)几近失败,被视为WTO“皇冠明珠”的上诉机制因美国阻挠几近停摆。IMF面对各种形式的金融货币危机束手无策、几乎无所作为。疫情暴发之后,这些既有问题和缺陷暴露得更加充分,后果更加严重。尤其是在全球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方面,几乎看不到联合国系统的实质性作为;本应担当重任的世界卫生组织面对疫情蔓延显得无能为力;IMF面对全球金融震荡和市场波动显得力不从心;WTO面对全球贸易阻塞和产业链条断裂显得难有作为。如此等等,显然都是疫情暴发之前就已存在的老问题,而在疫情暴发之后都进一步恶化了,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变革的迫切性和紧要性。步入后疫情时代,全面变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越来越成为摆在世界各方、尤其是大国面前的重大课题。

区域合作格局加速重构

上世纪90年代后,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框架蓬勃兴起,以致形成在全球影响最大的“三极格局”,即欧洲—北美—东亚,且这一“三极格局”的基本态势表现为“欧洲引领—北美跟进—东亚滞后”。疫情暴发之前,这一区域合作格局已经显现重构之势:领先和跟进的欧美两极皆已遭遇反动,代表性事件是英国脱欧和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而滞后的东亚却呈后来居上之势,代表性事件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不断提速并于近期实现全面签署。同样,疫情对区域合作格局的主要影响,不是改变重构方向、阻止重构步伐,而是进一步加速了重构进程。面对疫情,欧美两极区域框架几乎无所作为,区域成员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甚至以邻为壑;而在东亚一极,无论是在防疫抗疫,还是在复工复产方面,合作努力和成效均可圈可点;东亚合作固有的“危机驱动”特点,面对疫情危机同样发挥着独特作用。11月15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正式签署RCEP协定,这不仅是对东亚,而且是对全球提振市场信心、强化复苏动力、坚持开放合作的最为强劲、甚至是惟一强劲的动力。

全球产业链条加速重组

疫情暴发之前,全球产业链已经显现重组势头。逆全球化暗流涌动,是重组的最重要背景。美国带头强推与中国经济“脱钩”,是推动重组的重要地缘政治要素。疫情暴发之后,为防疫抗疫而不得不启动的“大闭锁”,直接导致了全球产业链条的断裂,尤其是疫情暴露和凸显出的产业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民生命安全问题,更进一步加速了重组的势头。重组的主要趋向,包括回归本土、缩短链条、区内布局等多个方面。重组进程中最应处理好几对重大关系:一是效率与公平。融入全球产业链,意在获取国际产业分工的效益,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率,但因此可能损害公平,因为在全球产业分工的不同位置,所获利益或所受损害可能极不相同。二是效率与安全。这是疫情暴露出的最大问题,由于依据比较优势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结果,可能放弃一些重要防护产品和生活必须品的国内生产,当物流因疫情而中断时,安全问题就凸显出来。疫情导致的产业链条中断,本身即直接提升了各方对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的重视。三是效率与政治。充分融入和合理参与全球产业链,显然能够提升有关各方的发展效率,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地缘政治考量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脱钩”与产业重组的主要因素。疫后必须重点关注的是: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最重要环节,美国发动的“去中国化”“与中国经济强行脱钩”到底能走多远?对全球产业链到底会造成何种影响?

世界经济中心加速转移

疫情暴发之前,世界经济中心已经显现进一步向东亚地区转移的势头。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已高达50%左右,其中中国一国的贡献约为30%。疫情正在加速这一势头。其主要原因和背景,显然是在全球防疫抗疫,进而复工复产方面,东亚各国的表现更加优异,效果更加明显。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各国,虽也遭遇了疫情的巨大打击,但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的效果无疑是全球最好的。据IMF的上述最新预测,2020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亚洲的增长率为-1.7%,要比全球平均负增长(-4.4%)低2.7个百分点;2021年的增长率将回升至8%,又要比全球平均水平(5.2%)高2.8个百分点。这种“衰退更轻、回升更劲”的态势,显然意味着疫情进一步加速了世界经济中心和重心向东亚转移的进程。

不久前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从会议公报看,最值得关注的重大变化,是高度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还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毫无疑问,中国发展格局的加速转型,越来越重视国内大循环、扩大内需和产业安全,是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广变化等多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疫情导致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国际环境区域进一步恶化,显然是其最主要背景。

(作者为外交学院教授,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